昨日军统(615)
便衣混城
1940年3月,军统局的属下,又多了一个新的名目,这就是各战区的“便衣混城队”。
关于组建“便衣混城队”的目的,乔家才说:“各战区所指挥的正规作战部队,只能同敌人打阵地战。因为我们的装备武器远不及敌人,打起仗来,自然吃亏很大,让敌人占尽便宜,才有训练便衣混城队的计划。”
1940年3月6日,“大本营”在重庆召开第二次参谋长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各战区和各集团军参谋长,会上,蒋介石第一次提出了“便衣混城”的概念,他说:
“各位提到我们派人化装潜入敌人所占领的城市或阵地,或是充当伪军、或是充当敌军伙夫、马夫、挑夫、勤务兵、通信员、向导,尤其是作向导,这也是便衣队的一种。只要我们能设法接近敌人,攻其无备,那么一个人就可以发生一连,甚至一营人的效力。”
蒋指出:“今后各参谋处应该特别增设一科或一股,派定人员专门负责研究便衣队的任务和技术,并应负责训练,如此,收效自然伟大。”
蒋介石还特别解释说:“这个‘混城队’,大家不要看作‘混成队’,而是混入敌军阵营或城市之内的‘混城队’。在各军选定进攻目标,发动攻势几个月之前,混入敌军城市之内,事先不必通知他们何时要来攻城,只令他届时专任造谣、放火以及各种扰乱等任务,等到我军进攻时,发动内应。这个计划我在去年已命令各战区司令长官,在安庆、南昌、南京、杭州和武汉各地,皆应实行。”
乔家才回忆说:“训练混城队的技术,谈何容易?没有这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是难以胜任的。结果,这一项委员长认为很重要的工作,又落在戴先生的肩上,迅速于四月开始成立各战区混城队编练处。”
便衣混城队的组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训练阶段。乔家才说:
“每一战区派遣编练专员一人,教官数人,负责训练战区的便衣混城队,受训人员挑选各部队士兵中勇敢机警的,予以一个月的训练。训练课程为侦察、化装、通讯联络、破坏术、行动术、城市暴动等。混城队以班为单位,十人为一班,五班到十班为一队,两队以上为一总队。”
训练完毕之后,即派遣到各地执行任务,这是实施或作战阶段。乔家才说:
“派遣原则,五万人以下城市,派遣一班,五万人到十万人的城市派遣一队,十万人以上的城市派遣一总队。训练完毕后,改编练处为督导组,以编练专员任督导组组长,协助战区司令长官办理指挥便衣混城队。”
根据乔的回忆,可以看出,军统局派到各战区的相关负责人,在训练阶段称为编练专员;待训练告一段落,转入作战阶段后,编练专员则改为督导组组长,负责指挥相应战区的便衣混城队。
对各个“编练专员”的派遣,戴笠很费了一番脑筋,因这个位置虽然号称“少将”,但仅是叫着“好听”而已,实际上无甚权力,与戴笠的各个训练班的负责人没啥区别;此外,既是训练军人,总得本人也是正规部队出身才行,否则拿什么去要求别人!前述戴笠开办“谍参班”,必须挖来当过参谋长的吴玉良,也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点,军统在各地的派出机构,无论公秘,基本上到哪里都是自成体系,关起门来说了算,老子天下第一!但混城队不行,各“编练专员”虽然由军统派遣,但编练处却归属于各个战区的序列,最起码在表面上,必须与战区司令长官部妥善相处,否则寸步难行。但是军统这些高级干部,一个个都牛气哄哄惯了,除了“戴先生”,眼里基本不“夹”别人,要他们低下头来,谈何容易!
经再三考虑,最终戴笠派出的各战区“编练专员”,是这样的:
第一战区编练处,设河南洛阳,派赵理君为编练专员;
第二战区编练处,设陕西宜川,派徐光英为编练专员;
第三战区编练处,设江西上饶,派郭履洲为编练专员;
第四战区编练处,设广西柳州,派杨继荣为编练专员;
第五战区编练处,设湖北襄阳,派徐志道为编练专员;
第六战区编练处,设湖北恩施,先派朱金骅为编练专员,后改为杨遇春;
第七战区编练处,设广东韶关,派汤毅生为编练专员;
第八战区编练处,设绥远五原,派高荣为编练专员;
第九战区编练处,设湖南长沙,派罗国熙为编练专员;
此后,又成立苏鲁战区编练处,设山东临沂,派贺元为编练专员。
以上一共是十员大将,其中有些并不完全符合要求,像赵理君,一天都没有在“国军”的战斗部队中待过,本人又一贯专横跋扈,目中无人,极不适合独当一面。但前面说过,戴笠手下的高级干部,真正带过兵的并不多,且有些本就担任着很重要的职责,不可能随意调换,因此这个“阵容”,已经可谓“菁英”尽出了。
在这十个人当中,有八个黄埔生,另外两个人,一个是徐光英,不过他1927年就在叶挺的第十一军任师参谋长了,当个“编练专员”还是绰绰有余的。
另一个就是杨遇春。
在军统高干中,江西人颇不少,但出自“红都”瑞金的,杨遇春却是“独一份”——这不奇怪,杨本是红军出身,龚楚在回忆中,曾提及此人。
与明初那位同名大将一样,杨遇春也是一员猛将,可说勇冠三军。使杨成名的,就是在当年、一度曾与“四行仓库保卫战”
齐名的“庐山保卫战”。
抗战初期,杨遇春在军委会任一个虚职,后被任命为“江南挺进军”总指挥部代总指挥,隶属于第三战区。
在某一个偶然的场合,杨遇春和他手下的一位倪支队长结识了戴笠,但也仅仅认识了一下而已。
1938年6月26日,马当要塞失守,九江岌岌可危。
九江是江西的北大门,九江一旦失守则江西全境门户大开,因此早在当年5月,“大本营”就决定死守九江,并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一旦九江失守,则将守军撤到庐山打游击,尽可能延宕日军的南进。为此,专门设立了“庐山游击区”,隶属于陈诚的第九战区。
根据这个部署,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派出江西的地方部队——保安第三团和第十一团,于1938年5月进驻九江。
在第十一团当中,有一位刚刚投笔从戎的年轻人,他就是叶在增。
叶在增,1912年生,福建闽县人。
叶家是书香门第,叶在增回忆说:“我父亲同两个堂兄弟都是光绪甲辰恩科的进士,三兄弟同榜,当时在福州传为佳话。我堂伯父叶大琛分为浙江上虞知县,堂叔父叶大章,分为河南焦作知县,我父亲叶大华分广东茂名知县,三年即署理髙州知府,官运可谓亨通。”
按:叶的这段回忆,多少有点问题。事实上,叶大琛是光绪丙戌科(1886年)进士;叶大华、叶大章才是甲辰恩科(1904年)的同科进士,中间差了近二十年。
大华、大章兄弟也是中国科考的最后一批进士,与他们同科的,就包括谭延闓、沈钧儒和汤化龙等人,当然还有那位著名的“末代状元”刘春霖。
但不管怎么说,一门三进士,已经是难得的佳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