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昨日军统(527)

在回忆中,刘培初还特地说明:“我那时正主持全局的训练工作,此时并兼代参训班训练,兰训班有事,当然非我莫属的。”

其实,因“抬轿子”事件,此时的刘培初已经辞去了军统局训练科长和督察室主任的职务,属于“闲散人员”,为了缓和刘与毛人凤的矛盾,戴笠特意让他在本部“消失”一段时间,同时也是给他找点事做。

这时,毛人凤办了一件漂亮至极的事情。

——刘培初回忆说:

“临上飞机时,毛人凤说:那边很冷,你这身衣服可能不够。我有一件獔绒大衣,重庆也用不着它,借你穿穿吧,说完马上到箱子去取了出来。他的好意,我只好接受了。到长安改坐汽车,一路风雪载途,皮大衣确是一个宠儿,紧紧地把它穿在身上,风雪真有点不是他的敌手。”

——大家试想一想,毛人凤做的事,你能做到么?

刘培初回忆说:“抵兰州到特训班一看,却无人穿此大衣,学生穿的全是棉军装,我这一装束,虽有点‘昂昂乎庙堂之器也’的神气,但在群众之前是丑恶的,衣锦绣而食梁肉,与大众的生活不距离太远吗?当即引起我内心的非常不安!连夜我叫人找了一身学生的棉衣,第二天一早,我便完全学生化了。”

刘还说:“这还是一个形式,我要连吃饭也一并学生化,早晚都与学生一起,吃学生的大锅饭,一切的招待请客全免了,可以说没有丝毫打扰当时的副主任王孔安兄,我是他重庆来人最好打发的一个客人,因为我在那儿一个多月,连饭都没有吃他一顿。他是非常好客的,我这个怪客有点使他无所措手足。”

——刘培初其人,比较喜欢标榜自己,我们可以对比一件小事,同样是引述与戴笠的对话,陈恭澍一般都会隐去自己的名字,比如:“××兄,你在河内期间如何如何。”以示谦虚;而刘培初则不然,从来都是直接说:“培初兄,请你怎么样怎么样。”

看刘培初写的书,通篇都是别人不好,只有我对。另外还喜欢说大话,怎么漂亮怎么说。当然,也可能当年人家刘培初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不过用今天的话讲,多少让人感觉有点“装×”的色彩,陈恭澍就曾经在回忆中点着名地讽刺他。

刘培初回忆说:“兰训班一二期的素质很高,有平津来的大学毕业生,也有绥包甘青等地调训的工作干部,七八百人,个个青年英俊,身手非凡,只因毕业过期,使他们大有用武无地之憾。虽说当时的教务训育方面,均一时硕彦——教育组长为现内政部警政司长黄佑人兄,训导组长,为现革命实践研究院教务处长汪餐英兄,四川寥华平兄东北万异兄等均任教职,管理方面的大队长为河北杨立斋兄。”

刘培初说的“河北杨立斋”即杨清植,1909年生,河北献县人。

杨清植也是“东北训练班”出来的,与前述张奉馨、倪中立、卜玉琳等等都是同学。

1932年底,杨清植在一种懵然无知的情况下,糊里糊涂被选入东北训练班,当时,他是中央军校军官班(也称特别班)的学员,乔家才说:

“军官班有学员一千七百多人,系调训各部队的青年军官,予以六个月的训练。十二月有一天,军官班宣称,张北分校即将成立,所需要的队职官,由军官班北方籍的学员中考试挑选,自由报名。张北在家哈尔的北部,距离敌人最近,在张北训练学生,多么有意义。所以,这个消息一传出来,报名的人非常踊跃,一共报了两百多人。”

经过笔试,从200多人当中录取了10个人,即二十选一,可说优中选优了,杨清植和他军校的同学张家铨均榜上有名。

最后一道程序是口试,地点就在南京后宰门的“马标”,由班主任桂永清和戴笠主持,点到的第一个就是杨清植。

按:因当时特务处成立不久,东北训练班系由力行社与特务处共同主办,因此由力行社高干、军校“学长”桂永清当班主任,戴笠副之。

见到杨清植,问完家世、简历等等,桂永清发问了:“我给你假设一个情况,看你怎样处置。假定你在这间房屋里,外面有一个人,正准备进来攻击你,你应该怎样处置?”

杨想了想,老实说:“我不知道该怎样处置。”

桂启发说:“你不能等着人家进来打死你呀!总得有个对付的办法才行。”

杨说:“那还不简单吗?他进来,就同他打。”

桂指点说:“不好,你不要以为你的块头大,可以硬拼。万一进来的人比你的力气更大,你就未必打赢他,甚至他拿着手枪,不等你动手,已经先把你打倒了,应当有一个比较妥善的方法。”

接着,桂一边说,一边演示:“最好是躲在门背后,等到敌人推开门,一只脚刚踏进来,还没有站稳,你乘其不备,一下把他打倒。”

杨诺诺而去。

第二个进来的就是张家铨,桂永清将刚才问杨的问题,原封不动地又问了一遍。

这回新鲜事发生了——据乔家才说:“他(指张家铨)照着刚才桂永清所说的和示范的动作,依样葫芦,连说带做,表演一番。他这样不加思考,很正确、很熟练的回答,把两位主考官弄得莫明其妙,非常惊奇,引起很大的怀疑。”

这时戴笠开口了:“你回答的很好,你怎样想到如此处置?这样处置正确吗?”

张家铨说:“自然十分正确。至于怎样知道如此处置,是照着桂主任的示范来做嘛!”

俩“主考”一听更奇怪了,于是张解释说:“刚才桂主任示范表演的时候,我从门缝偷看,看了个清楚,也听了个清楚。”

戴一听非常高兴,马上站起来与张握手,一高兴还说漏了嘴:“你真是特务天才!”

考试结果,10个人全部录取,连“交白卷”的杨清植也不例外。

乔家才说:“口试过后。一天夜里十二点多钟,睡得正甜,值星官叫他们起来,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出发。一辆布篷汽车停在外面。他们匆匆忙忙上了汽车。布篷严密得连条缝儿都没有,看不见外边的一切景物。为什么白天不出发。偏偏选在半夜三更?他们想不通。汽车行驰了一个钟头,好像已经出了南京城,停在一个铁门的所在,才让他们下汽车。”

这里就是南京著名的香林寺。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因马标离香林寺很近,“由马标坐汽车到香林寺,不要五分钟,为什么要兜一个钟头圈子呢?”

就在当天夜里,又来了13个人,是从军校政训班选出来的来的,其中就有倪中立、王雨人等等,还有前面说过的李元超;此外还有一个人,后来名气极大,即赵斌承。

从此,这23个人就开始了训练,教官有梁干乔、郑介民、余洒度、江雄风、徐亮等等。李元超回忆说:

“在东北训练班的外院,当时还有军事委员会军事杂志社。该班为了保守秘密,就利用军事杂志社为掩护,职员和学员都佩带该社证章,往来文件也用该社的公文纸,所以当时一般人都知道该班是军事杂志社在那里训练通讯员,将来毕业以后给军事杂志社当通讯员写稿子,根本不知道是戴笠在那里训练情报人员。其时不但外人莫名其妙,就是该班的炊事人员也只知道是军事杂志杜的训练班。

乔家才说:“课目非常新鲜,他们从来没有听过。他们很奇怪,到张北分校当队长,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怕关起来,也不敢问一声。训练四十天,不准外出。不准通信。不准交头接耳,不准彼此谈话,动不动就要关人,气氛非常恐怖。令人心惊胆怕,有几个胆小的,眼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了。这就是最早的香林寺训练班。”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55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55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