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昨日军统(450)

余玠的叛变,令戴笠切齿痛恨,发誓非得宰了他不行。在回忆中,陈恭澍曾引述过当年戴笠的一通电报,这通电报是1940年7月24日发出的,收报人是毛人凤:

“人凤兄:据日来伪特工部份之往来电报观察,伪方之特工,近在积极扩展,津浦已展至蚌埠,长江已展至宜昌,华南已展至中山港澳;因汪逆固为特工老手,而其目的则以扩展特工,伸张声势,以图抑制吾人之工作,取得敌方之信任也。吾人当前之对策,在乎铲除其各地之干部,与破坏其电讯系统。现李开峰、张云飞两逆,吾人应多方设法查明其亲友,诱致其归来,或予以制裁,藉以打击其电讯之扩展。此事请即约有关主管同志一谈。健进手上。”

按:“健进”是戴笠当时的化名。张云飞则是余玠在“七十六号”中的助手。

张云飞与前面提到过的潘光祥,另外还有一个叫温酿的,都是原航空气象情报台的分台长,亦是军统干部。潘光祥回忆说:

“在南京沦陷后,电台人员周光球、周英杰二人在其亲戚掩护下进入难民区,暂时潜伏下来。1938年4月区部指示,尽快将城内留守电台装架就绪,以便与重庆军统局取得电讯联系。但是由于技术问题,两位女报务员未能安装架设。区长钱新民命令在江北的国民党航空气象情报第26分台台长张云飞潜返南京城,主持安装任务,这样才恢复了与重庆军统电台的联系。钱新民命令张云飞和周光球以夫妻名义在一起,遮人耳目,负责收发各项情报电讯。”

潘光祥说:“同时把周英杰调出南京城,派到六合县瓜埠镇附近与刚从汉口航空气象总台调来的88分台台长潘俊滔(即潘光祥)在一起工作。该台除向航空气象情报总台报告气象情况及日军飞机动向情报外,还为南京区收发各项情报电讯,同时又与城里张云飞电台保持联络,收发区部与城里组织间的来往电讯。后来为了加强南京城内的组织电讯工作的力量,又将航空气象情报第85台台长温酿调到城里工作,加派报务员刘正凡随同前往,搜集日伪活动情报,即时向区部和重庆军统总部汇报。”

就在此后不久,张云飞、温酿均被捕,旋即落水,又成为汪伪的电讯骨干。潘光祥说:“1939年8月,军统南京区城内组织遭到汪伪特工破坏,两部电台及工作人员均为汪伪特工所获。其主要人员谭某、杨国栋、张云飞、温酿等人被一网打尽。由于汪伪政权正急需搜罗特工电讯人材充实力量,经过软硬兼施,高价收买,所有被捕人员,摇身一变,成了汪伪特工的上宾。如后来张云飞担任了特工三处侦察总台研究室主任,温酿担任科长、新华无线电学校校长。”

按:“谭某”即前面说过的谭文质。

一下子得到了这么多的电讯人员,等于是陈明楚在帮“七十六号”南京区的建立扫平障碍的同时,又帮着“七十六号”充实了电讯部门,一下立了两功。潘光祥说:

“1939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李士群、丁默邨主持的特工总部决定,把伪总部三处(电讯处)迁到南京北平路38号,同时宣布成立南京无线电通信总台。另在上海、广州、汉口、苏州、无锡、镇江设立支台,各县设立分台,相互通讯,及时电汇南京总台,形成一个较大的无线电报通讯网。该处(电讯)处长为晋辉,副处长余介,总台长阮行舟。”

因此,“七十六号”的电讯部门始终设在南京,与“七十六号”本部是分开的。

由“七十六号”的电讯处开始,汪伪又建立起两个独立的通讯系统,潘光祥说:“与此同时,在汪伪军事委员会下也设立了无线电总台,由张和卿(即张亦璞)担任少将总台长。在各地驻军部队中(军、师级)设立支台,或分台,由总台委派负责人与驻军筹办,形成军事系统电讯网。此外,周佛海控制的伪中央储备银行也单独设立银行总台和各省、市支台,另成体系,与军事、特工成鼎足之势,各自为政,互不相关。”

日后,周佛海暗通军统,靠的就是他的“财政部”控制下的“中央储备银行”的通讯系统。

为培养电讯人才,汪伪又仿效戴笠,建立起两个无线电学校,潘光祥说:“这时汪伪政府已有特工、军事、银行三个无钱电台的体系,技术力量需要充实。为了培养电讯工作的人员,南京办了两个无线电学校。一个是南洋无线电学校,地址在韩家巷,校长是伪军委总台长张和卿兼任。一个是新华无线电学校,在王府园,校长是余介(特工、总部三处副处长)。”

这就是汪伪的电讯系统建立起来的经过,说起来,陈明楚“厥功至伟”。

接着,陈又抓获了军统上海区苏州特别组组长王道生,王亦落水,旋即任“七十六号”的苏州站站长。

至此,陈明楚为“七十六号”在南京建立组织扫清了一切障碍。

1939年9月,“七十六号”的南京区在颐和路21号正式“开张”,首任区长即唐惠民,副区长陈明楚。

“七十六号”南京区某内部人员说:“当时,汪精卫政权尚未正式成立,要以一个尚未出笼的伪政权插足到另一个公开的伪政权‘维新政府’中去,不免要发生各种矛盾。因此,‘76号’特工总部在与日方洽商后,决定将南京区的对外名义暂时定名为‘日本南京宪兵队特务班’,每人发一枚证章,以资掩护;同时由日本宪兵班作为‘指导班’,与由汉奸组成的特务班相配合,并决定特务班的对外活动,例如逮捕人,指导班就要派宪兵协助进行。南京区有了日本宪兵的‘指导’,就可以避免与“维新政府’发生摩擦,倒也便利了不少,所以也很乐意。

与丁默邨、李士群一样,唐惠民也是“中统”出身,而且抗战前夕,他们是《社会新闻》的同事,因此唐惠民在“七十六号”的资格很老,与丁默邨、李士群一起号称汪伪特务组织草创时期的“三巨头”之一。

丁默邨知道李士群不是池中物,自己是被他拉进来的,如今反而成为他的顶头上司,深恐他捣蛋,于是刻意抬高唐惠民,“特工总部”成立以后,丁为主任,李、唐为副主任。

唐惠民的亲戚王惠农(“七十六号”南京区总务科副科长)说:“特工总部的丁默邨、李士群和唐惠民,勾结在一起,表面气味相投,骨子里勾心斗角,各有打算。三个人的个性和作风也不相同。丁默邨性情急躁,心地狭窄,动不动使出官僚架子。李士群则比较狡猾,外表和善,但居心阴险,手段毒辣。”

李士群深知丁默邨的用意,于是着力在丁面前说唐的坏话,挑拨二人的关系。王惠农回忆说:“唐惠民的活动对象,大都是文教界人物。他曾拉拢明光中学校长汤增扬和徐则骧,汤等提出条件,为丁默邨拒绝,汤等表示不干。唐惠民即对汤、徐说:‘你们既然不愿参加,还是赶快离开上海的好,否则对你们不利。’汤等即离沪。等到丁默邨派人去逮捕时,已逃逸无踪。李士群便在丁默邨面前挑拨,说是唐惠民事先通的风。同时唐看到李士群有所要求,丁默邨总是照办,而对自己的请求则百般留难,因此丁唐之间暗地摩擦,已非一朝一夕,更兼李士群从中挑拨,裂痕日深。”

尤其军统南京站,竟然几乎全部转入汪伪特工组织,充当小日本的帮凶,为何其中不出现几个硬骨头慷慨赴死呢?

-------------

也有硬骨头,邵明贤就是。

还有一个现象,一些军统以外的,在敌伪面前,反而很坚强,比如黄逸光、陈三才。

至于成建制落水,其实并不奇怪。一是在抗战初期,很少有人认为中国能胜。

第二呢,汪伪特工,全是原军统或中统人员,彼此间不是熟人就是原来的上下级,引诱起来容易得多。

第三,许多人都是脚踏两只船,当时为了保命选择落水,此后,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再跟原“组织”接上关系,陈恭澍、钱新民、余玠莫不如此。

不过这招不一定好使,钱新民死于汪伪,余玠死于军统的“制裁”,陈恭澍也差点,所以陈在回忆中说自己:“天照应,该死不死留下这条命。”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47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47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