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昨日军统(447)

万墨林终于交卸了自己肩上的重担,他说:“那一天行事顺利已极,我假想中的四处枪战全部都没有发生。陶氏三姊弟,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一个个都那么沉着镇静,匕鬯不惊,就这么一路无阻的冲出天罗地网,逃到了驶往香港阖家团圆的邮船上。最后的嘱咐,是上船后人各一处,相互装做不认识。不论发生任何情况,也不能将内心的感受,流露于神色之间。意大利邮船启碇了,我和我的兄弟们长长的吁了一口气,肩上的千斤重担,暂且卸下。”

陶琴薰回忆说:“在船上,相依为命的姊弟三人,竟被安置在三个不同的房间里,而且用了三个不同的姓氏,这也是一件值得苦笑一声的事吧!船未开出吴淞口以前,我的心简直跳动得太厉害了。我幻想着我们会被日本宪兵查出来,捕到虹口去,或者丁默邨的喽罗们会把我们解往极斯非而路的七十六号里,‘砰!砰!’两响就毙死了我们。那个地方,嘿,听说害死了不少无辜的人。再不然的话,也许汪先生又会叫我们住在一一三六弄里,等父亲回沪才放出来。但父亲若回上海,我们自由了,父亲就死了。唉!想来想去,头都想昏了,只是没有一件比较和平安静的事。这世界真可怕!真可恨!”

陶恒生说:“午后海轮起锚开行,沿着黄浦江徐徐航行一小时,出了吴淞口进入公海,我们姐弟三人在甲板上相会,不禁抱头痛哭。这时才知道刚才大哥紧张过度,引起腿肚抽筋,所以痛苦万状。曾资生先去服务台发了一封平安出海的电报,然后带我们去大餐间大吃一顿,这才松了一口气。此后两天,我们每餐都在意大利侍者的殷勤招呼下,享受从未尝过的美食和甜点。”

陶恒生说:“一月廿三日上午十时抵达香港,遥望码头上,连士升先生雀跃而来,庆贺脱险,盖父亲廿一日将密约送交大公报,廿二日已经见报,我们真是虎口逃生了。众人先驱车到他家中休息片刻,然后欢天喜地地回到九龙塘家。姐姐一进大门,一面往里跑,一面大叫‘姆妈!姆妈!’母女相拥而泣。过了几天,我回到九龙塘小学复课,校长在朝会上特别介绍,级任老师黄女士及全体同学们,都起立鼓掌欢迎我历险归来,回班上课。”

对于万墨林在危急关头的仗义出手,无论是高宗武、还是陶希圣,此后的多少年,始终感佩于心,都曾经写文章表示衷心的感谢。1971年,高宗武曾写过一篇《寿万墨林先生七十》,盛赞万为“公而忘私,奋不顾身之幕后英雄”,他说:

“墨林先生对国家、社会、朋友之鞠躬尽瘁,贡献之大,举国皆知,尤其在抗战时期,被敌劫持,坚抗不屈,折暴敌、泣鬼神之大无畏精神,自将留芳百世,不容余之喋喋,而余之所以对墨林先生之名,历三十年,隔千万里而不忘怀者,实以其临难不苟免,具人类无上之牺牲精神,表现我中华民族之至高道义,非心有定力,性具根基者,焉能臻此。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墨林先生兼有此三德,岂非我中华民族之出类拔萃者乎?”

陶希圣也因万墨林在抗战中两次被捕不屈而撰文予以表彰。对此,万墨林表现得很谦逊,他说:“至于奉命跑腿,出点微力,在高陶事件中卑不足道的区区在下我哩,承蒙陶希圣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里面提起过,使我得着莫大的光荣。”

万墨林姿态很高地说:“陶先生的溢美之辞,我真是感激之至。不过,我在上海为地下工作人员跑腿,随时都有被捉杀头的可能,我的两度牢狱之灾,并不一定就是为了高、陶二位先生的事件所引起。而且彼此都为国家民族,引头一快,死而无憾。时在美国的高宗武先生、刻在台湾的陶希圣先生,和他的公子千金,对我来说,只有让我分享一点点光荣的大德,绝对没有欠我的情。”

最后,万墨林风趣地说:“我的两度被捕跟高陶事件稍有关联的,充其量,不过敌伪双方早晓得我沾过‘高陶事件’一些些光,想起当年他们自己的狼狈情景,在修理我的时候,手脚来得重一点罢了。”

万墨林说得不错,此时的汪精卫一伙,的确狼狈到家了。

1月21日,也就是陶希圣的三个孩子已经航行到公海、绝无生命之虞的时候,高宗武的胶卷送到了香港《大公报》。

1月22日,该报以通栏大标题发出了这条震惊中外的新闻稿:

“高宗武陶希圣携港发表汪兆铭卖国条件全文集日阀多年梦想之大成!极中外历史卖国之罪恶!从现在卖到将来从物资卖到思想”

除公布“汪日密约”的全文以外,当天还同时刊载了高陶致《大公报》的一封信。信中,二人称:

“武圣一介书生,行能无似。然自束发受书,略闻爱国大义,认为国民报国,当不辞牺牲一切以赴之,中日国交失调以还,奔走国事,一秉此旨;抗战既起,私念日方当不乏悔祸之识者,战争应终有结束之途径,苟能贯彻抗战目的,克保我主权与领土行政之完整,则曲径直达,不妨殊途同归,爰不顾外间毁誉,愿奉微躯,以期自效。”

“十一月五日影佐祯昭在六三花园亲交周佛海、梅思平及圣等以《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之件,当由汪先生提交其最高干部会议,武亦与焉,益知其中条件之苛酷,不但甚于一九一五年之二十一条者不止倍荼,即与所谓近卫声明,亦复大不相同,直欲夷我国于附庸,制我国于死命,殊足令人痛心疾首,掩耳而却走。力争不得,遂密为摄影存储,以观其后。”

“其间敌方武人,颐指气使,迫令承受,或花言巧语,涕泪纵横。汪迷途已深,竟亦迁就允诺,即于十二月三十日签字,武、圣认为国家安亡生死之所关,未可再与含糊,乃携各件乘间赴港。离沪时曾属人通知日方,告以此种和平方案,为中华民国国民任何人所不能接受。抵港后即函电汪先生及其它各位,请其悬崖勒马,勿再受日阀欺骗与利用,以冀公私两全。”

最后,高陶说:“区区之意,并不欲借此以求政府及国民之谅解,不过发表我人主张和平之初衷耳。”

同时,报纸还刊载了高陶致汪精卫等的一封公开信:

“上海愚园路一一三六弄汪先生、汪夫人钧鉴,褚民谊、周佛海、梅思平、丁默邨、陈春圃、林柏生诸兄勋鉴:希圣宗武等主持并参加先生与日本之外交谈判,在道义上应有保持秘密之责任,惟希圣宗武等认为日本方面割裂及灭亡中国之企图,非独先生及干部旧友不可得而私为秘密,以为求取一时之成功,亦终必为日本有识之政治家所抛弃,先生及干部旧友若期待如此之成功,亦即为中华民国之失败,希圣宗武等为万万同胞及万代子孙之独立自由与生存计,认为上述之道义上责任不复存在矣,临电神驰,不尽万一,切望先生及诸旧友悬崖勒马,放弃此于己无益于国有害之运动,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即希圣宗武亦幸甚。陶希圣高宗武叩。二十二日。”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47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47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