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昨日军统(362)

赵理君也是洪公祠特训班“一期”出来的,与陈恭澍是同学,日后,赵、陈二人成为“洪公祠”当中,最富“盛名”的两个人。

许多年以后,同为“洪公祠”毕业生的徐远举,在交待材料中,曾充满讽刺地说:

“当时洪公祠受训的特务最出风头的为陈恭澍和赵理君。陈恭澍在北平东交民巷六国饭店暗杀过大军阀张敬尧,赵理君在上海和杭州暗杀过民主人士杨杏佛和史量才,因此红极一时,每个军统特务都绘形绘色地为它们吹一套。结果这两个杀人成性的特务一个投汪精卫伪组织,当了汉奸;一个在河南胡乱活埋人,为蒋介石枪毙了。”

赵理君毕业以后,一直盘踞在上海,并在上海成为一名“行动”专家。

就在陈恭澍在北平刺杀张敬尧成功的同时,赵理君在上海,主持暗杀了杨杏佛。这两个案子,用陈恭澍的话来讲,叫“我国特务工作有史以来,行动人员初试啼声之作”,因此成为特务处后来各种各样的训练班当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案例。

沈醉回忆说:“抗战期间,军统大规模举办特务训练班时,我又长时期兼任许多特务训练班的‘行动术’(专搞逮捕、暗杀、绑架、破坏等罪恶活动)基本教官,负责主编过军统各特训班的行动术讲义,将这两件血案均列为教材。”

徐远举所说的“每个军统特务都绘形绘色地为它们吹一套”,就是指这个。

很奇怪的是,关于杨杏佛案,留下来的资料很少,大家引述来引述去的,只有沈醉回忆录当中的那几句话。这当然是因为赵理君自己没有像陈恭澍那样留下回忆录,所以只能听沈醉的了。

杨案发生时,沈醉参加特务处不久,也在上海工作。他回忆说:“我于一九三二年参加军统(当时为复兴社特务处,以后才改为军统)特务组织时,即在上海华东区(以后改上海特区)担任过区交通与组长等职,对这两件血案是间接参加的人。”

按:沈醉说的“两件血案”,即指“杨杏佛案”和此后的“史量才案”,均由赵理君主持。在回忆中,沈醉自称“对这两件血案是间接参加的人”,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后面再说。

另外,据沈说,他在担任军统教官时,因须编写讲义,“曾多次向这两血案直接主持的凶犯赵理君搜集过有关材料,并调阅过有关档案。”因此,沈的回忆,基本可看作第一手资料。

鉴于大家都在看同一份材料,所以,杨杏佛案的具体情况,笔者就不再引述了。

值得说说的,倒是“史量才案”。

史量才,1880年生,江苏江宁县人。

1912年,史量才以12万两白银买下了《申报》,并自任总经理,成为《申报》的老板。此后,史又购买了上海《新闻报》的股权,从此,史量才几乎垄断了上海滩的话语权,用钱芝生的话说:“那时他在上海的报业中,俨然是报纸托拉斯的一个掌握者——报界权威。”

按:钱芝生在抗战开始以前,曾长期担任《申报》驻南京教育新闻记者。

钱芝生说:“史量才是精通生意经的。他办《申报》,至少希望有人要看,不至减少它的销路。所以他时常冠冕堂皇地对我们说:‘报纸是民众的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

钱芝生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史量才自恃《申报》的机构在上海租界里,蒋介石政府不能直接去奈何它,所以不但不大肯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话,完全受它利用;有时甚至反而对它泼冷水,在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上,来一两句不痛不痒的批评,以表示所谓‘公道’。”

1932年,蒋介石突然下令,禁止《申报》邮递。由于《申报》设在租界之内,国民政府“鞭长莫及”,但在租界之外的发行,“凡国民党统治地区就一律被禁令截留,不能投递”。

事情的起因,是《申报》对两件事做出了“独特”的评论和报道。

一是发表“剿匪时评”,反对蒋介石对苏区的“围剿”。称:“政治黑暗如此,如沦地狱,是正即所谓官逼民变。官逼民变,民安得不变?既逼民变,复从而围剿之,事之可悲,孰逾于此!”等等。

二是“中大殴段学潮”事件。

中央大学校长原本是朱家骅,1932年初,朱任教育部长,中大校长一职,朱家晔提请教育部政务次长段锡朋兼代中大校长。

据钱芝生回忆:“段于6月4日上午8时半乘汽车到中大接事。事前中大学生已有所闻,以段是官僚政客,不符合校长人选标准,极为不满。那天早上8时正在体育馆开全体学生大会,讨论应付办法。忽闻段已经到校,学生多人就蜂拥到校长室,向段当面质询。段摆起官僚架子,申斥学生,并且奋其两臂,捉拿为首喊打的学生。学生不服,群起将段殴打。段趋避不及,脸胸各部受伤,所着长衫被撕破,汽车玻璃亦遭击碎。”

当时钱芝生就在中大工作,同时兼《申报》和《大公报》的教育新闻记者,此事即由他本人写出报道,刊登在《申报》上。朱家骅大怒,称钱为“煽动中大学潮的恶劣分子”,当即予以逮捕。

此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写了一个报告,大意为“上海报阀史量才利用他的报业权威,勾结上海的一般无聊文人,专做‘危害党国’的工作。”并附上《申报》的相关报道,送交蒋介石。

其时,蒋正在南昌,主持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见报怒不可遏,当即令禁止《申报》的发行。

钱芝生说:“史量才在这种情况下,当然非常惊慌,不得不到处设法谋求解禁。因为《申报》驻南京办事处的采访主任秦墨晒和蒋介石行营秘书长杨永泰有关系,就派秦奔走于南昌、武汉之间,请杨永泰向蒋介石缓颊。”

此后,蒋介石表示,《申报》可以恢复发行,但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撤换总编辑陈彬龢;第二,“由中央宣传部派员指导《申报》的编辑和发行”。

对此,钱芝生说,史量才做了一些让步,如令陈彬龢“自行去职”、不再采用陶行知等人的投稿等等,“但是坚决不允许中宣部派员指导,甚至说《申报》是自力更生的报纸,从来没有拿过政府的津贴,倘若政府定要派员指导,宁可将《申报》停刊。”

钱芝生说:“蒋介石无可奈何,只好一面允许《申报》恢复邮递,一面再摆布史量才本人。”

1931年底,邓演达被杀,宋庆龄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名义起草了一分英文宣言进行谴责,这份宣言后由杨杏佛翻译成中文,交给史量才,请他设法发表。钱芝生说:“《申报》虽然没有敢刊登,但是通过史量才的关系,却在某通讯社的稿件上发表了。”

军统高干鲍志鸿曾翻阅过军统内部关于“史量才案”的案卷,他说:

“史量才是上海《申报》的负责人,自20年代后期,以迄30年代初,他不仅在上海新闻界、工商界很有地位,特别有影响,而且一贯支持以鲁迅等人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并且公开参加宋庆龄他们倡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因此,蒋介石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兼以史量才容许《申报》副刊《自由谈》大量刊登鲁迅和许多进步作家的文章,更使老蒋十分恼怒。但《申报》影响很大,又不能轻易地勒令其停刊。于是蒋介石就决定对史量才下毒手,并交戴笠执行。”

按:鲍志鸿,1906年生,湖北黄陂县人,军校六期毕业。

钱芝生也持相同观点,他说:“杨杏佛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秘书长,史量才和杨搞在一起,又是发表反蒋杀邓宣言的实际指挥者,蒋介石一方面要吓唬孙夫人和另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负责人蔡元培;一方面本想镇压史量才以劫夺《申报》。于是1933年杨杏佛被暗杀一年以后,史量才就也死在特务之手了。”

沈醉则说:“史量才先生被暗杀的原因,当时外间传说很多。据我了解,主要是由于蒋介石得到情报,说史当时很同情共产党,曾经接济过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经费;所以决心要杀害他,并以此警告其他同情中共的人士。此外,史量才所主持的《申报》,经常有一些不满意蒋政权黑暗统治的言论。”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37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37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