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军统(332)
另外,据“用五”的日记记载,在与谷正鼎的谈话中,汪精卫仍对于“中央”的处分耿耿于怀,称:“中央应先讨论他的主张,如经一致否决,仍不服从,然后予以处分,才算公允。”
“用五”还说,汪精卫认为“党内同志”对他“缺乏信心”,“既不知拥护他的主张,亦不能和他共同进退。”言下之意,对留在重庆的汪派人物极为不满。
按:“用五”即前面提到的行政院参事陈克文。
陈克文,1898年生,字用五,广西省岑溪县人。
1919年,陈克文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即中山大学的前身)。毕业后,陈由他的岑溪同乡甘乃光援引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召开以后,甘乃光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即以陈克文为秘书。
甘乃光是岭南大学毕业生,学经济的,后来成为当时少见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专家,同时也是文书档案管理专家。1924年,甘乃光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5年5月任农民部部长。
1926年3月,由农民部主办的“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即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办到第六期,甘遂聘请刚刚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毛泽东为农讲所第六期负责人。在此期间,毛泽东与主持农民部日常工作的陈克文多有书信来往。
1927年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同为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常委的邓演达、毛泽东和陈克文三人,提出并经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农民宣言》,在宣言中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的观点。
宁汉分裂以后,陈克文曾短时间地代理农民部部长,随即去职,赴欧洲游历。
此后,陈克文成为汪精卫的追随者,并参与了“改组派”的活动。在此期间,陈克文也曾经担任过《南华日报》负责人,为汪主持宣传工作。
1932年,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陈克文任侨务委员会教育处处长,1935年任行政院参事。
通过陈克文的日记可以发现,在汪出走之前,确曾有一大批的追随者,当然都是文职官员,没有一个军人。因为汪曾任行政院长三年多,这些人,多是行政院的中、上层官员,比如甘乃光、陈克文、曾仲鸣等等,当然也包括陈春圃这些亲戚,经常去汪精卫家聚会,甚至汪不在家,也要去看看陈璧君,听她的“教诲”。
这些人都是打心眼里佩服汪的革命历史、以及其人格魅力、也包括才气——而聚集到他身边的。
陈纪滢说:“汪的晚节欠贞,但当年国父中山先生倚他为左右手,自有原因。二十多年,他一直在党内身居高位,当然也必有所长。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我们虽痛惜其未能全节全终,但何以当年屡膺重寄,能够位居副总裁之尊?为研究一个人的一生,似乎也不可完全忽略。
陈纪滢在研究汪精卫投敌这段历史的时候,也采访过当年汪的那些追随者们。他们表现出来的,对于落水前的汪精卫,的确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陈纪滢说:“根据四五位与他有多时交往的委员的意见是这样:汪对人热诚,无论见什么人,都可以使对方觉得他很亲切,没有官僚架子。他的言谈与外表都很能吸引人。他的口才好,擅长演讲,音色美,极富煽动力。他演讲从不预先准备讲演稿,可是讲完之后,如果记下来,不需增减,就是一篇美丽动人的文章。有一位委员说,汪精卫当年代总理中山先生所写的遗嘱,胡适之曾批评过,‘不可易一字’就可见一斑。”
有人回忆了“扩大会议”时期,汪到天津“发动民众”的情形:
“天津工商、妇女、青年各界都请他去讲话。汪不管对哪界人讲话,都头头是道;无论长短,记下来便是一篇好文章。他的话可一字不改就成篇。譬如十九年扩大会时期,一群人跟随他自天津到北平。在花车之内,几位重要委员说今后要发表一篇宣言,请大家贡献意见,以便采纳。于是东一句、西一句,等到大家的话讲完了,宣言已由汪拟好;而且意思周严,文词婉转不须更改,便是一篇堂堂正正极完整的对外声明。”
还有人说:“当年汪常邀他们若干人到他公馆,有时是谈天,有时是谈正经事。无论怎样,汪有一种才华,可以把每个人的谈话,纳入他的随便记事内。他也往往于谈话结束时,宣读他的记事。他的记事,令人觉得自己的话都已包括在内,却变成了公共的意见,并由汪自己的一种文字表达出来了。而这种记事,往往就是一篇完整有内容的好文章。”
当然,也有人说:“汪这个人聪明,热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跟一个职位很低的人,都称兄道弟,弄得你非常舒服。但是他背后讲你什么话,就难谈了。”
这个看法,与李宗仁的看法类似,李在回忆录中,曾经极鄙视地说:“汪的处人,亦极虚伪。凡汪氏所不喜的人赴其寓所访问,汪氏亦均屈尊接见,娓娓倾谈,状至亲暖。然客甫出门,汪便立现不愉之色,顿足唾弃。转瞬之间,态度判若两人,凡此均足以表示汪的为人。”
因此,李宗仁评价汪精卫为:“其真正的个性,则是热衷名利,领袖欲极强;遇事又燥急冲动,欲达目的,既不择手段,也不顾信义。每临大事,复举棋不稳,心志不定。”
在陈纪滢的采访中,大家认为:“汪被选为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时,他的确不高兴。他原打算不就,还是好多人竭力劝他,他才屈就。以汪的意思,可不设总裁之位。”
这时陈纪滢问:“假使那时选他为总裁他怎样主张呢?”
某人答道:“大概他自忖得不到,所以才主张不设。”
还有某人告诉陈纪滢:“谷正鼎委员去河内以前,在渝部分汪派人物曾举行一个临时聚会,大家都以汪出走为遗憾。他们叫谷氏告诉汪说:‘对内,我们无条件拥护你;对外,我们无条件拥护中央,现在是对外。’”
因此,除了曾仲鸣以外,汪的众多“粉丝”们还真没有几个跟他落水的,头面人物中,只有一个陈公博,还是后来出于“义气”去的上海,最后陪汪精卫送掉了自己的一条命。
陈克文也是在此时与汪精卫决裂的,当时他还给“汪先生”写了一封信,提出了7个问题,请汪“明示”:
一、在现时情势之下,与敌言和,能否保存领土、主权之完整,而不致重蹈朝鲜琉球之覆辙?此为最可忧虑之点;
二、艳电主和乃响应近卫甘二日之演说,是近卫演说之后,始有谈和之可能,而近卫演说之前,先生已先行离渝,离渝与主和是否两事?
三、如确认和谈有益国家,以先生之地位与责任言,应向中常会或国防最高会议正式提出,即使势有不许,亦可于离开国境之后,用函电向中央建议,何以艳电迳行在港发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四、民十六,先生反对清党与特别委员会,均以维护党纪为理由,以后先生对党事主张亦多如此,至有“党纪先生”之雅号,何以此次发表艳电,对于党纪竟毫未顾及?先生何以自解?
五、广州武汉方相继沦陷,此时突然发表艳电,影响士气与民心甚大,结果将予敌以更大之征服机会,先生何以竟未注意及此?
六、战不能无备,和亦非空言可致;先生主和,有无具体计划?否则不免徒乱人耳目而已;
七、或者明知和谈不能成功,亦无任何具体计划,只为良心所安与责任所在,遂不暇计及成败毁誉,亦不问手续之是否合法,遂毅然出此;果属如是,亦请示明。
然而,此时的“汪先生”已经无暇回答他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