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重贴——淞沪抗战与“忠义救国军”的形成(二十三)

11月9日,国军逐次向青浦、白鹤一线“转进”,后继续“转进”吴福线、澄锡线,向浙皖边境退却,留下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第55师李崧山部的一个旅固守南市,掩护撤退。

当晚,上海区区长周伟龙进入南市,找到“别动队”第五支队长陶一珊,传达戴笠的指示:“令陶一珊以招商局码头为指挥部,率第五支队部及二、三两支队各一部,配合国军协防南市。”

陶一珊是江苏人,军校六期毕业。据沈醉回忆:“通讯员中,我还记得姓名和地点的,如吴淞商船学校军事教官陶一珊(化名陶式贯)。他是由潘佑强介绍给戴笠的,因为是中央军校的学生,又有公开职务,不会发生问题,当时专门负责吴淞地区社会情报和那里的几个学校方面的情报。”

按:吴淞商船学校,即由西门子总顾问杨志雄当校长的那个学校。

淞沪抗战爆发时,陶一珊任上海公民训练联队总队长,后即由公民训练联队为基础组建了第五支队,在整个别动队里,这个支队的素质也是比较高的,仅次于全军战死的第四支队。

南市紧邻法租界,周伟龙告诉陶一珊,法租界当局已经宣布:“华法交界的各铁栅门,一律于当晚十二时关闭,禁止通行”,要陶一珊作最后孤军奋斗的准备,死守南市。周还说:戴先生已准备好两万个面包,两百面国旗,马上就可送到,要陶一珊把这两百面国旗插遍南市各角落。

陶一珊部的战斗极为艰苦。万墨林后来回忆说:“十一月九日正午,国军大队业已全部后撤,第五十五师只留下一个张旅。守南市的部队,除了这一旅人外,便是陶一珊、朱学范仓促成军的两个支队。他们抱必死的决心,利用熟习的地形,和如潮涌来的日军逐屋作战。这一些清洪帮弟兄和劳工们组成的义勇军(陶一珊的第五支队都是爱国青年不是清洪帮),居然阻遏了日军猛攻,历时三天之久,誓死不退,前仆后继,真是抗战史上一项奇迹。在连续三日鏖战之中,敌机和重炮从早到晚,连番猛轰,整日硝烟弹雨,烈焰腾空,将人口稠密,市尘繁盛的南市,所有的房屋几乎夷为一片平地。”

此时,最着急的是杜月笙。万墨林说:“在华格臬路杜公馆,杜月笙先生和他的家人朋友,登楼眺望,见到南市浦东浓烟处处,弹道交织成密集的火网。杜月笙先生一向视他的学生子弟们有如家人骨肉,那三天里面他焦灼彷徨,目不交睫,红丝布满两眼。他不断的眺望南市浦东,不断的派人前去打听滑息。当他听说敌军攻势越来越凌厉,南市守军情势危急,他便愁眉苦脸的在客厅里往返踱躞,急如热锅蚂蚁。”

万墨林回忆说,当时,在“在一厅肃然中,他仿佛下定了决心”,转过头来,交代万说:“我要跟戴先生通电话,你去联络一下。”

万说:“在电话里,戴先生同意了杜先生的建议,南市一战,任务全部达成,再打下去,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唯有全部牺牲。为了保全实力,继续从事游击,戴先生决定撤退南市守军,化整为零,一部份由杜先生设法,进入租界;一部份转进浦东,另行编组游击队伍。”

陶等遵令坚守到11月13日早晨,接55师电话通知,“掩护主力作战任务业已达成,奉命向吴福线转进。”此时,上海市公丨安丨局的丨警丨察总队也已经奉命撤退,陶一珊部遂成为最后的孤军。

当日下午四点多钟,日军占领高昌庙、徐家汇以西地区,南市已经遭受敌军炮火袭击。傍晚,上海市政府一个耿姓秘书送来命令:

“(一)决定放弃南市。(二)已恰妥法租界当局,自晚十一时开始,开放南阳桥铁栅门,全体官兵按次序鱼贯向法租界撤退。(三)南阳桥铁栅门内,由法国陆军维持秩序。我撤退官兵应与之合作。(四)全体官兵应一律将武器装备器材交由法国陆军接收。(五)为保障撤退官兵安全,一律乘特备卡车送往萨陂赛路小学、辣格纳路小学及汇通小学等校,集中管理,听候处置,如有争执,法租界当局不负责任。”

对此,陶一珊表示:“没有戴先生的命令,不能遵办。请设法请戴先生来一道书面命令。”

耿秘书说:“这项决定是我政府接受法国政府的请求,并且是俞市长和戴先生电话洽商很久才决定的。宋子文先生也和戴先生通过电话,主张撤退,现在无法再和戴先生通电话。”

俞鸿钧也是苏浙行动委员会委员之一,陶心想:“俞鸿钧既和戴先生电话商妥,则他的命令也可以代表戴先生了。”于是决定遵令撤离。

当夜12点,陶一珊部开始按次序通过铁门进入租界,等全体进入租界之后,陶一珊发一声喊,全体人员立时丢下武器,撒腿就跑。

陶一珊长了个心眼,吸取八百壮士的教训——根据耿秘书传达的命令:“为保障撤退官兵安全,一律乘特备卡车送往萨陂赛路小学、辣格纳路小学及汇通小学等校,集中管理,听候处置。”那么,陶一珊的部队,一旦进入租界,等待他们的,岂不就是与八百孤军相同的下场么?

因此,早在撤离之前,陶就叮嘱手下,一旦进入租界,大家听口令行事。绝不要那么老实,听从法国人的摆布。

与八百孤军不同,陶的手下,都是上海本地人,熟悉地形道路。陶呼哨一声,大家四散而逃,见弯就转,顷刻之间跑得一个不剩。

法国人没有想到陶一珊会“不守信用”,弄这么一手,猝不及防,眼看着大家消失在黑暗之中,亦无可奈何。

11月17日,陶一珊来到陶尔裴斯路十五号去见戴笠。

见到陶一珊,戴笠立时想起了全军覆没的第四支队,多少有些伤感。他说:“我判断中日战争,是长期战争,也许要打十年八年。这次别动队作战部署,是我核定的。搅乱苏州河北岸敌军,掩护十万国军安全撤退到苏州河以南,从容进入新防御阵地,避免敌军跟踪追击,减低损伤到最低限度。虽我第四支队全军殉国,令人伤心,然对淞沪战争第二阶段,能防守这样长久,对以后整个抗日战争的民心士气,影响很大。且对我特种工作同志,配合国军作战,打开一条灿烂的前途,四支队同志牺牲是值得的。”

戴笠接着说:“五支队固守南市,掩护国军转进,虽受外交牵制,只能守五日。然全体队员大半为大专学生及工厂商店之小东主,又属富家子弟,能守五日,使南市居民安全转入租界,同时财产转移至租界者甚伙。对以后各地作战,发动民众协助。有模范作用,差堪告慰。这班人可到历口去报到。”

说完,戴笠交给陶一珊三千港币,让他到汉口待命,戴笠特别叮嘱说:“你到汉口,当然要先到香港,再乘火车北上。在港不可暴露身份,也不可久留。”

早在1937年9月3日,戴笠经呈报蒋介石批准,在湖南临澧开办“军事委员会特别训练班”,因戴笠一直忙于上海战事,同时因战时招生困难,延至1938年1月开班,改名为“中央警官学校特种丨警丨察人员训练班”,简称为“临训班”,以陶一珊为学生总队总队长。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32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32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