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重贴——淞沪抗战与“忠义救国军”的形成(五)

“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朱学范正在国外,出席国际劳工组织第二十三届大会,在从马赛返国的邮轮上,他听到了蒋介石那篇“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著名讲话。朱学范后来回忆说:“当时,在轮船的餐厅里,原来安排我同日本乘客同桌,我就向餐厅主管提出,日本已成为中国的敌国,我不愿同敌国的人坐在一起吃饭。他就安排我在另一个桌子上用餐。”

按:从1936年6月开始,作为中国的劳方代表,朱学范连续出席了自二十届到二十三届的国际劳工大会,并在1937年的第二十三届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候补理事,成为中国第一个被选入劳工组织理事会的中国劳方代表。从此,朱学范作为工人活动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8月7日,朱学范回到上海,马上投入了“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的工作。

根据戴笠的嘱咐,文强找到了朱学范,当时朱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他先向我们介绍向导,后介绍了自川沙县经南汇、奉贡两县到金山卫的大致情况,并向我们交代,沿途有更熟悉的向导引路和介绍情况。朱学范先生非常热情,在工人中有威信,为了爱国抗日,所派遣的向导及沿途的向导们,不辞辛苦,不畏敌机轰炸扫射,勇往直前,从无畏缩之态,对我们起了可敬可爱的模范作用。”

通过4个昼夜的勘察,以文强为主,起早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中特别提及两条:

“根据调查勘测资料,浦东至金山卫及杭州湾沿海一线,常发现有可疑的敌谍活动,夜间不时发现有奸细发射信号枪弹,且有散布谣言等情。建议派警备部队配合自卫团巡逻瞭望,限日肃清敌谍内奸的滋扰活动。”

“金山卫硬滩地带居多,港湾水深,乃明清两朝严防倭寇入侵之重点设防区域。建议加派重兵守护,并注意纵深配备,加强重机炮火力,比之白龙港的防守更为重要。”

事实证明,文强等人很有战略眼光,日后,日军正是在这个区域登陆的,最终导致淞沪抗战的溃败。

另外,文强等人的勘测,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在调查勘测途中,还发现太湖湖盗首领丁锡山其人,因杀人案被囚于奉贤县监狱,判处死刑,尚未执行。同时又了解到太湖湖盗中有一股最剽悍的(数百人)唯有丁锡山可以收服。经我们建议,获得批准,由杜镛出面保释,命其待罪图功,将湖盗收编,由丁统率用于抗战杀敌。于是海匪湖盗纷纷投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按:丁锡山与另一个水匪黄八妹,都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网上资料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勘测”归来,文强承担的第二项任务,就是协助戴笠在上海成立武装部队。

自8月15日戴笠与杜月笙的谈话之后,经大量的准备工作,9月4日,蒋介石电谕戴笠:“限期一月内,组织成抗日别动部队一万人的武装力量,配合正规军作战,在敌前战后扰乱、牵制、袭击敌军,并肃清奸匪敌谍的活动。”因4日的电报代日韵目为“支”,这一通电报被称为“支电”,日后,戴笠便以奉到“支电”之日作为“苏浙行动委员会成立”和隶属于该会的“别动队”建立的纪念日。

文强回忆说:“九月四日上午八时许,戴笠带机要秘书毛人凤来三极电所,急忙要我看蒋介石的来电。电限戴、杜二人在一个月内合作组织一万人的部队配合正规军对日作战。戴胸有成竹地说了建军的原则:在武装游击部队之上,建立一个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的政治军事领导机构,然后在该会之下,建立一支一万人的武装游击部队,取名为别动部队。”

当时戴笠还对文强详细地谈了“别动部队”的编制原则:“这支武装力量,打算成立五个支队,每支队约等于一个步兵团的编制,下采三三制,每一支队辖三个大队;每大队约等于一个步兵营,下辖三个中队;每中队约等于一个步兵连,下辖三个区队,每区队约等于一个步兵排,下辖三个班,每班为列兵十二人。在五个支队之上,设一个总指挥部,统率全军。”

戴笠令文强立即起草一份行动大纲及编制表,并限当晚七时前写成草稿,“修改定稿后,连夜缮正,以便明日(九月五日)晚间与杜月笙会谈,议出结果,限三日内向蒋介石呈复。说完,他便到前线视察去了。”

文强说:“晚七时整,他带着周伟龙一道听我念初稿(周伟龙与我在黄埔四期同学,从武汉调来),念一条,改一条,很快就修改完毕,他又仔细看了一遍,并征询了周的意见,改动了几个字,置入他的皮包,笑哈哈地说,此稿要由他本人亲自缮正,明日与杜月笙会谈。”

1937年9月5日,戴笠率大批人马赶赴刘志陆公馆,去找杜月笙“会谈”。文强回忆说:“五日晚七时许,戴笠与杜月笙约好在法租界赵主教路某号刘志陆的公馆会谈。戴笠率领一批高级骨干分坐三部汽车,由三极电所出发,同行的有余乐醒、周伟龙、王兆槐、毛人凤、谢力公、潘其武、方超、唐玉昆、陈旭东、黎天才、赵理君和我等人。我们下车到会议厅,杜方的人员已先到达,其阵容我记得姓名有杜镛、刘志陆、陆京士、朱学范、万墨林、陶一珊等,此外还有三四位穿长袍马褂的,忘记姓名了。”

会谈的结果,大家一致同意文强草拟的“苏浙行动委员会”组织行动大纲及编制预算书,并决定将拟议中的武装部队命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文强说:“其实这次会谈不过是一种形式,戴、杜两人早有默契,当无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是我意料中的事。”

9月8日晚七时,双方原班人马举行了第二次会谈,商讨高级人事的安排问题。文强说,关于苏浙行动委员会的委员人选,“由戴笠控制”。最终的名单是:

苏浙行动委员会委员:宋子文(财政部长)、张治中(军方代表)、杜月笙、戴笠、俞鸿钧、吴铁城、贝祖贻、钱新之(均为上海金融业界代表)、吉章简、蔡劲军(上海军警界代表)、刘志陆(在野军官)、俞作柏、张啸林、杨虎和向海潜(帮会代表)。

其中,张啸林是杜月笙硬“塞”进来的,《杜月笙传》说:“由于张啸林在抗战初起时便不断的发出颓废悲观论调,使杜月笙关怀旧侣,防患未然,先把他的名字列入委员名单,免得他果真落水当了汉奸。”

很显然,几个政界、军界的大人物都是用来做“虎皮”的,具体的事情指不上他们,因此会议推举杜月笙、戴笠、刘志陆担任常务委员,戴笠并提议由杜月笙担任主任委员,刘志陆同时担任“别动队”总指挥。

至于戴笠自己,则以书记长的名义,负实际的责任。

“别动队”的高级指挥官,戴笠与杜月笙早就商量好了,由杜月笙在会上提出来,这样让杜有面子。文强回忆说:“支队长人选几乎是清一色的黄埔同学。如第一支队长何天凤是黄埔第二期同学,第四支队长张业是黄埔第三期同学,第五支队长陶一珊是黄埔第六期同学,表面上看是杜月笙提名,实际是复兴社的骨干分子,仍为戴所控制。第二、第三支队的陆京士、朱学范都是邮电工会的负责人,戴笠在他们下面不是按上黄埔学生做副支队长,便是做大队长、中队长等,几乎是清一色的黄埔学生。以后又在总指挥部安置杨振华为参谋长(杨振华原是王敬久第八十七师参谋长)。同时以黄埔第四期同学王兆槐为总指挥部的直属特务大队长。这么一来,杜镛推荐的陆、朱两支队长变成了高级人事中的少数。”

《杜月笙传》说:“杜月笙很佩服戴笠的神机妙算,料事不爽,陆京士、朱学范在各工厂中原有不公开的护工队组织,他们以护工队为基本骨干,征求自动报告从军,不出几天,四千名的员额居然登记届满,如果再招,只有更多,爱国工人的热烈表现使‘行动会’的委员大为感奋,于是第二、三支队顺利组成,分由陆京士、朱学范每人率领两千队伍,书生报国,当起独当方面的作战指挥官来。

第一支队长何行健同时也是杜月笙的门徒,他所率领的两千多人,来源都是青洪两帮的帮会分子,《杜月笙传》说:“听了杜先生的言话一句而来白相人地界的朋友肯着二尺五的军装,抗七斤半的步枪,跟东洋正规军队抗命、打仗,由此可见杜月笙对于他们,有多大的影响力量。”

另外两个支队则是戴笠的“子弟兵”,特务处原来在京沪一带的部下,统编为第四支队,由军统干部张业任支队长。另外,还有大量前来投效的青年学生,以及高中以上学生军训总队的全体人员,编为第五支队,支队长陶一珊。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3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3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