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闲话“军统”(291)

其实,汪精卫在国外,早就待不住了。

早在1926年9月29日,汪就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声明“前事无嫌”。蒋投桃报李,当时就给回了一封信,并于10月3日电汪,请他“销假回国,共荷艰钜”,并请张静江、李石曾亲自去国外“劝驾”。

10月17日,蒋介石又电国民党联席会议,仍然是敦请汪精卫“复出”,态度十分“诚恳”。

次日,国民党联席会议请汪精卫“销假”,并推举何香凝、褚民谊等为“迎汪代表”,并发出“迎汪电”。

此时,汪却十分闲适,始终按兵不动。

早在10月初,蒋介石攻克武汉以后,国民政府就在筹备着迁到武汉。到11月,经国民政府联席会议决定了此事。蒋介石却把他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设在了刚刚攻克的江西南昌,并坚持认为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也应该留在南昌。这下大家坐不住了,都在猜测蒋介石的用意,怀疑他要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大家都太小看蒋介石了,他何必要“挟”天子,自己做天子岂不更省事!

延至1927年2月8日,已在武汉安家的国民政府再次“电促汪兆铭回国”。

这次,汪精卫大概是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于是施施然地从欧洲启程,经莫斯科回国。

3月10日,以武汉方面“执委”为主导的国民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拿掉了蒋介石的组织部长,换上了陈公博。另外,由蒋介石担任部长的军人部,索性给裁撤了。同时改组了国民政府,实行委员制,选举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宋子文、徐谦等五人为常务委员。

说实话,这次会议的召开,从政治策略上讲,并不聪明。首先,这次会议是在蒋介石和代理国民党“中常会”主席的张静江等人缺席的情况下召开的,也就是说,有意地排斥了一部分倾向于蒋方的执委,从法理上讲,先就吃亏。日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谈话会”,实际即效仿武汉方面的“故智”。

另外,通过这次会议,表面上看,蒋介石的权势被抑制了,但实际上无所谓,有一支强大的“国民革命军”掌握在手中,蒋介石怕什么呢?

何况,蒋介石手中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胡汉民。

胡汉民是1926年4月底回到国内的,正好赶上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给了他一个工人部长的名义,胡汉民觉得没啥意思,于是去了上海,“韬光养晦”。

胡汉民刚刚回国的时候,蒋正在“兴头”上,“火”得不行,对胡并不感冒。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到了借重胡汉民的时候了。

与汪精卫一样,孙中山去世以后,胡汉民也是旗帜性的人物。所谓旗帜,就是可以用来做虎皮的那种,披上这面虎皮,不是老虎也成了老虎。有了胡旗帜,对于蒋介石来说,汪旗帜合作不合作,都无所谓了。

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蒋介石而言,胡汉民、汪精卫两位元老,如果能“团结”其中一个,进而打压另外一个,往往能收到奇效。所以,蒋头脑清醒的时候,一定是拉汪倒胡,要么就是借胡反汪。过来说,如果俩人一起得罪,一定要“触霉头”。这既是经验,也是教训。

在胡汉民,早已恨透了汪精卫。说起这件事,又要提起许崇智被驱逐出广东之事。陈公博说:

“因为汪胡后来之极端交恶,与此也有极大的关系。我前文不是说许先生(指许崇智)藉着廖案想要杀胡吗?许先生这次走沪,自然恨极汪先生,因为他的意思,以为汪先生之任国府主席,他有殊勋,此次蒋之敢于驱许,势必先得汪之同意。因此到沪之后,后来会见胡先生,反说廖案之时汪实在要藉故杀胡,所以没有实行,完全靠他反对的力量。胡先生平常已很难容物,现在先入许先生之言,真以为实有其事.后来汪胡始终不能合作.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胡汉民、许崇智先后失势,俩人并不恨蒋介石,却不约而同地把账都记在了汪精卫的头上。

说起来,汪、蒋、胡、许四人角力,实在只便宜了蒋介石一人而已!

这一回,蒋介石再次出手,他又要用胡汉民,跟汪精卫扳扳手腕。

4月1日,汪精卫好整以暇地回到上海。4月3日,汪、蒋在孔祥熙宅举行了正式会谈,因大家担心俩人打起来,特地请宋霭龄做东道主,“居间斡旋”。

其实,大家都多虑了,汪、蒋都是有头有脸的“政治家”了,桌下踢脚是有可能的,面对面地撕破脸皮,怎么会做这么有失风度的事情。

会谈中,彼此的“风格”都很高,蒋介石主动表示要发出通电:“所有党务政治均由汪负责,统一于中央,本人专心军旅,对汪完全服从。”汪则答允“制止武汉派之反蒋运动”。关于党务问题,双方商定,于4月15日,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予以解决。

4月6日,汪精卫离开上海,到武汉“就职”去了。

4月15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如期在南京举行,只不过,这次会议是在汪精卫没有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

汪精卫不在没有关系,有胡汉民足矣。头一天,即4月14日,在南京的国民党执委胡汉民、蒋介石、张静江、柏文蔚、萧佛成;监察委员吴稚晖、蔡元培、李煜瀛、邓泽如、陈果夫等人,召开了二届四中全会的预备会,由胡汉民任主席。

由于国民党执委大半都在武汉,凑不够法定人数,原定的二届四中全会实在是开不了,于是决定将4月15日的会议改为“谈话会”。

由于早期国民党的特殊性,这种“正式会”改为“谈话会”、“谈话会”改为“正式会”的情况,多次发生。

但是,就在4月15日的这次“谈话会”上,决定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如取消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如取消武汉国民政府;如成立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如建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等等。

蒋介石的这一手,把武汉的汪精卫都快给气疯了。汪是那种“君子可欺之以方”的人,文人气质过浓,办事讲究游戏规则,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大家约好了的事情,我还没去呢,你怎么就把会给开了,哪有这么办事的!

所以,汪精卫这样一个人,如果把他扔在文人堆里,永远出类拔萃。李宗仁曾评价他:“汪兆铭的为人,堂堂一表,满腹诗书。言谈举止,风度翩翩,使人相对,如坐春风之中。初与接触,多为折服,故颇能号召一部分青年。然汪氏黔驴之技,亦止此而已。”

等汪精卫碰上蒋介石,好比周瑜撞上孔明,在在都处于下风,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往东不行,往西也不是,明明无比有理的事,到最后每次都搞得灰头土脸。实在没辙了就只好“撂耙子”。但“撂耙子”跟“撂耙子”还不一样,蒋介石也撂过耙子,每次都是过不几天就让人给请回来。汪就不行了,愿意撂你就撂,什么时候高兴了,请你回来。不高兴,你就在国外待着吧。想想也确实气人。

不过生气没有用,蒋介石手里有军队,有江浙财团,有枪有钱,他当然不怕。汪精卫呢,除了一张漂亮的脸孔,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以外,什么都没有。所以,蒋介石从来都做实权派,汪精卫,那就只好委屈你当当旗帜算了。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27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27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