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闲话“军统”(289)

挡在汪精卫前面的,正是他的同学、好友,也是在国民党“一大”上,选举中央“执委”的时候,唯一比汪精卫票数多的那个人——胡汉民。

谁也想不到,“国府”主席的选举刚刚结束还不到三个月,胡汉民就垮台了。

据陈公博回忆:“记得当日中政会的情形,大家差不多不欢而散。因为国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都推定了汪先生,只把政治委员会主席让之胡先生,那种冷暖之情,已使胡先生极感不满。后来更因国府草创,仅先成立两部,财政部定了廖先生,而把外交部定了胡先生。胡先生便借题大发脾气,说他本人不懂外国语而任为外交部长,迹近玩笑,不待议终,当即发怒离席。鲍罗庭花了许多唇舌,扮作调人,说李鸿章也不懂外国语而为有名的外交家,在国府筚路蓝缕之时,非有一人才干如胡先生者不能胜任,这不是玩笑,而是大任。这样唇焦舌破才把僵局挽回。”

回忆起这段往事,陈公博感慨地说:“后来廖先生的被刺,西山会议的召集,种种恶因,都种于国民政府改组的当日了。”

没有选上主席的胡汉民,只当了个外交部长,本就窝了一肚子的火。但他没有想到,不久以后,还有件更窝火的事情在等着他。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身亡。

廖仲恺是革命元勋,国民政府刚刚成立,居然出了这样的事情,今后还得了!陈公博说:“无疑的这次事变是予国民党以重大的损失,因为十三年改组国民党,廖先生主持最力,改组之后他赞襄孙先生也最多。这次损失固然难以计算,而今后国民党的前途,在一般人们的心中已横了一重阴暗的云雾。”

“于是中央政治委员会指定三个人组织一个特别委员会,主持缉凶事件,这个委员会的委员是汪先生、许汝为(许崇智字汝为)和蒋介石三个人。委员会的权力是受之中政会,不止可以调动军警缉凶,而且可以扩张范围乃至于镇压反动。”

侦查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居然牵连其中。

胡毅生也是留日的,当年还是由他引荐胡汉民给孙中山的,后来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

陈公博说:“特别委员会对于廖案,认为若不彻底办去,反动即生,于是由蒋先生派兵搜查胡先生兄弟的住宅,捕去胡先生的哥哥胡清瑞,和极有关系的林直勉。同时得许汝为的同意,革去第一军长梁鸿楷而代以李济琛,扣留两个粤军统领粱士锋和杨锦龙,更解散几枝杂牌军队,因为这些军队都与右派有渊源,而于这次暗杀案恐有相当的关系。不过认为主要人物胡先生的堂弟胡毅生是逃走了,当时哄动一时所谓右派十入团的组织因此受了打击。”

不仅胡毅生,胡汉民的哥哥胡清瑞也给帮了不少“倒忙”。

胡清瑞是广东省财政厅的一个科长,“品级”不高,却仗着有一个“代帅”弟弟,平日里极为张扬。胡清瑞喜欢赌博,因此凡是想见胡汉民的,都必须得陪他赌博,否则就见不成。对这样一个人,连他的顶头上司,广东省财政厅长廖仲恺,都拿他无可奈何。

当胡清瑞被捕的时候,胡汉民怕在乱军中糊里糊涂送了命,于是“仓皇避到他亲戚的家中”。后来还是汪精卫担心胡的安全,特地让陈璧君陪他到黄埔军官学校暂住。

据陈公博说:“汪先生后来告诉我,许汝为还想藉这机会杀胡先生,汪先生对于这个提议不赞成,说胡先生只负政治上的责任,不负法律上的责任,因此通不过。”

对此,陈公博认为:“平情而论.这次有组织的暗杀是不是和胡先生有关呢?汪先生说得好:胡展堂只负政治上的责任,不负法律上的责任。这个解释也很明了,自然不是胡先生当面指使凶手,但团体里酝酿暗杀廖先生,而胡先生不加阻止,这是事实。”

陈公博说:“因此胡先生的威望大损,难于安居广州,及后算是由中政会派他到莫斯科考查政治,暂离中国,而胡先生则认为这是一种放逐,引为终身之恨。”

1925年9月22日,胡汉民被迫赴苏联“考察”。

从此,胡汉民、汪精卫这对好友,就算“掰”了,即便以后再有什么合作,那也是仅仅出于利益上的思虑,友情云云,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9月14日,汪精卫接替了廖仲恺国民革命军和黄埔军校党代表的职务。

搞倒了胡汉民。蒋介石、汪精卫接着对付许崇智。

许崇智,生于1887年,广东番禺人。

许崇智本是世家子弟,其叔祖即前清闽浙总督许应骙,但其父早逝,许成了孤儿,在许应骙的帮助下,许于1901年入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学习,次年被保送进日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是同期同学。正是在日本,许结识了孙中山,并接受了他民主革命的思想。

1904年,许崇智学成归国,入新军,驻福州,1906年加入同盟会。许崇智是职业军人出身,“武昌首义”、“二次革命”,许都积极响应,后成为孙在军事上的主要助手。

在国民党“一大”上,许崇智当选为监察委员,后孙将广东的各种部队整编为粤军,以许为总司令,他的参谋长,就是蒋介石。同时,同时,蒋还兼任广州卫戍司令。

许、蒋二人也是拜把子兄弟,但蒋要出头,非得将这位把兄“请”走不可。

据许崇智的粤军总司令部宪兵营长林祥回忆:“蒋介石对许早存不臣之心,伺机而动。许亦知道蒋的行动色水不同,成为一种隐忧。手下人物最亲信的就是个同族兄弟许济,当第四师师长,是一个软弱无能之辈。因此后来他的参谋长蒋伯诚、旅长谭曙卿,皆受蒋介石收买而倒戈。”

1925年9月19日晚8时许,蒋介石以广州卫戍司令的名义,派出一个连包围了粤军总司令部。并令粤军第四师参谋长蒋伯诚带着他的一封亲笔信交给许崇智。

按:蒋伯诚,1888年生,浙江诸暨人。

蒋伯诚毕业于苏州武备学堂,曾任保定军校教官。后在中原大战中,蒋伯诚曾参与策反韩复榘。韩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以后,蒋伯诚作为“委员长代表”被派往山东工作。

当晚,林祥正在司令部带班,据他回忆,蒋伯诚去会见许崇智之后,“约半个钟头左右,桌上电话铃响,是许崇智对冯次琪(粤军副官处长、军法处长,系许的亲信)的讲话。冯把耳筒放下后,即对我说,刚才蒋伯诚持参谋长的亲笔函见总司令,函内大致说广东军队把持财政,总司令太过忠厚,无法处理。请总司令暂行离开,赴申三个月,俟处理就绪,请总司令回来等语。”

不一会儿,许崇智又打来一个电话,说:“我将今晚之事用电话告知汪先生(指汪精卫),汪先生答我说:赴申是对的。你应该明日去上海暂住,等大家整好财政、军事后,请你回来就好了。汪先生都这样说,我没办法了。”

这个许崇智也真是,明摆着,汪精卫跟蒋介石串通起来要摆布他,到这会儿了还看不出来,还给汪打电话求援,不糊涂么?

林祥说:“20日拂晓,黄埔学生军进入总司令部,把全部公物冻结,不许乱动,全部接收了。第一师第一旅旅长陈铭枢早晨带蒋之亲笔函面呈许崇智,要陪同许崇智即日启程赴申,船票早已定好了。许崇智已成被动,任人摆布,于是颓然随陈铭枢赴申。”

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上,汪精卫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至此,在汪精卫走上“革命”道路20年之后,他终于登上了自己人生的顶峰。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原本连候补“中委”都不是的蒋介石,一跃而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此时的汪精卫,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人,将成为他一生的对手。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2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2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