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军统”(287)
4人当中,孙科不必说了,孙中山的独子;宋子文是孙的小舅子、孔祥熙则是孙的连襟,都是至亲,除了宋庆龄,与孙中山最近的就数他们了。
及至孙的面前,代表大家说话的却是汪精卫。
仅此一点,就可以判断出汪在孙中山面前的地位,以及汪精卫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了。另外,这次谈话其实很艰难,道理很简单,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想,孙中山还健在,要跟他谈“遗嘱”,这话却如何开口?汪精卫素以“会说话”而著称,又是孙的得意门生,你不去说,谁去说!
2月24日下午4点25分,汪精卫等来到孙的病榻前,请宋庆龄暂避。
孙中山问:“你们有什么话说?”
汪精卫小心翼翼地说:“我们一直到现在,还是抱着最大希望,要帮助先生战胜疾病。只是中西医生屡次通知我们说,最好是在先生平安无事的时候,和先生说几句话,我们以为先生吩咐我们的话,不知何时才用得着,或是十年、八年后,或是二三十年后用得着都未定。所以,我们一面抱着希望帮助先生战胜病魔,一面仍然想得先生吩咐我们几句话。”
孙中山听了,说:“我以为没有话可说,因为病好,还有话说,死了还有什么话说呢。”
汪精卫继续劝说:“同志要本着先生所定的宗旨来做事的,如果先生吩咐同志几句话,可以增加同志无数的勇气。现时先生抱病好了之后,至少要静养一年半年,在这时间,先生吩咐同志几句话,也是必要的。”
于是孙中山问:“你们想我说什么话呢。”
事实上,汪精卫等人是希望孙中山能够具体地“吩咐同志几句话”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孙显然已经不大可能拿出比较有条理的想法,甚至留下文字的东西了。于是汪精卫说:“我们把先生常说的话,写出来了。”接着就给孙读了一遍: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所谓“遗嘱”,文辞不一定太讲究,关键是要精练,避免引起歧义。孙中山的思想博大精深,汪精卫把孙对后人的期望,用一百多个字概括出来,着实不简单。另外,因孙中山此次“北上”主要目的就是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因此,汪精卫在“遗嘱”的起草中,特地将这两个极为具体的目标突出出来,让大家去执行,应该说深得中山先生思想的精髓。
果然,孙中山听了“点头说”:“赞成。”
接着孙中山又告诫道:“你们如此显明是很危险的,因为政治的敌人,现已预备着等我死后,便来软化你们,你们如此强硬坚定,必然有危险的。”
汪精卫说:“我们不怕危险,我们一定要照宗旨做去。”
孙中山说:“我赞成。”
汪精卫又说:“夫人侍奉先生病,如此尽心,我们同志很敬重她,又很感激她。万一先生有什么意外,我们同志定然要尽心调护她的安全,只是先生也要安慰她几句。还有先生的儿女,我们也已拟了一篇说话,”于是又将拟就的“家事遗嘱”给孙念了一遍。
孙中山“闭目点头说”:“赞成。”
既然都“赞成”,于是汪狠下心来,接着追问:“先生可否签字?”
此时,宋庆龄在邻室恸哭起来,孙考虑宋的心情,于是说:“现在还用不着,等几日以后,你拿来我签字。”
当晚。汪精卫向“政治委员会”汇报了谈话的经过,兹事体大,汪特地将谈话情况整理了记录,并由当日在场的人以及在门外“旁听”的邹鲁签字,以为见证。
延至3月10日夜,孙中山的病情已经非常危急,经宋子文、何香凝事先征求宋庆龄的意见,何对汪精卫说:“现在不可不请先生签字了。”
于是,汪精卫领头,大家来到孙的病室,此时,孙中山已难于握管,由宋庆龄执着孙的手,在两份遗嘱以及《致苏联政府遗书》上签了字。汪精卫作为记录者,也签上了名字。
同时在场的其他9个人作为证明人,也签了字,他们是: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戴恩赛、吴稚晖、何香凝、戴季陶和邹鲁。
其中,除戴恩赛是孙的女婿以外,同他人均为国民党元老。
此后,孙仰卧病榻,口中不时低唤“和平”、“奋斗”、“救中国”。至3月12日凌晨,孙中山进入弥留状态,在京的国民党员齐集行馆,准备为“总理“送别。
据孙中山的侍卫李荣回忆:“12日晨一时,(孙中山)即噤口不能言。4时30分,仅呼‘达龄’的一声,6时30分又呼‘精卫’一声”,
可见,孙临终前,除了妻子宋庆龄,唯一想到的人就是汪精卫了。汪闻声,忙抢到榻旁,孙张口却说不出话来,汪只得说:“请总理安睡。”
延至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溘然长逝。
此时,汪精卫守在孙的身边。蒋介石则亲率黄埔“学生军”,正在东征的前线“剧战”。在战斗的最危急关头,蒋曾说:“必须想办法挽回局势,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败了,我们就一切都完了,再无希望返回广州了,革命事业也得遭到严重的挫折。”
3月13日,就在孙中山逝世的次日,蒋介石麾下教导一团何应钦部以少胜多,大破林虎于棉湖,这就是“棉湖战役”。籍着这一战,黄埔“学生军”名扬四海,并以此为起点,一步步地“统一中国”。
只是,这一切,孙中山已经看不到了。
按:也是凭着“棉湖战役”,何应钦得到了“能战”的美名,并终生以此为荣。从此每到3月13日,何都要请旧袍泽到家里会餐,以示纪念。所以,何应钦在国民党军史中所获得的崇高地位,是有其道理的,决非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