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闲话“军统”(237)

王根僧看到的布置岗哨的人,就是李家杰。

李家杰,生于1911年,湖北安陆人,军校八期毕业。

李家杰资历甚浅,此时才26岁,任南京丨警丨察厅特警科军事组租长,戴笠让他从特务队挑选了二十几个特务,担任内务警卫,另外还有一个宪兵八团的一个排,负责外围安全。

李家杰还有个副手龚国彦,龚是浙江人,其资历更浅,龚是“浙警”毕业以后被选入“杭训班”学习的学生,与张毓中、韩庆徇等是一样的,到这时参加特务工作才三、四年。

在软禁的初期,戴笠还亲自陪杨虎城住了几天,并陪着他外出游览,据王根僧回忆,曾去过青云谱、万寿宫等南昌的名胜。生活上照顾得也不错,据王根僧回忆:“戴笠表面上招待我们甚是周到,伙食特别好,并同我们有说有笑,但迄未谈及蒋介石何时来南昌,至此我们也已了然。”

12月5日,戴笠陪杨虎城吃晚饭,杨虎城问戴笠,说听说蒋介石要来南昌,有无此事。戴笠说没这么回事。王根僧说:“杨将军判断当时情况,也认为蒋介石不可能来南昌,并且说既把我们弄到这个地步,他来与不来,都不相干。”

到12月9日,日军开始对南昌进行轰炸。据王根僧回忆,12月10日,戴笠对他们说:“敌机常来轰炸,城内不安全,请杨先生迁到乡下去。”并要杨虎城立即上车。

所谓“乡下”,是位于梅岭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的一幢别墅,这里易于隐蔽,既可躲避空袭,又不易走漏风声。

王根僧说:“当时戴不准我随去,我挥泪送别,杨将军叫我速返前方,晓谕十七路军官兵,要上下一心全力杀敌。我唯唯,惟请珍重而已!”

据王根僧说,他离开武汉,准备经汉口回部队,结果还被监禁了一段时间,怕他说出杨的事情,直到1938年2月21日才被释放。

王根僧一走,形单影只的杨虎城更加孤单,每天在苦闷中度过。为防止杨虎城闷出病来,于是戴笠准许杨夫人谢葆真带着孩子杨拯中来陪伴杨虎城。

同时,戴笠还特地增派了他的同学王蒲臣来“照顾”杨虎城。

王蒲臣与戴笠,不是一般关系,颇值得重点说说。

王蒲臣,1902年生,浙江江山县人。

王蒲臣并不是戴笠在军校时的同学,而是他在文溪高小的同学。

王蒲臣出生于江山县城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医生,还是江山县议员。王蒲臣上边有8个姐姐,夭折了7个,因此到他这儿,王家已是三世单传,极为珍爱。王蒲臣从5岁就跟着父亲读书,学习《论语》、《孟子》等等。1911年,王蒲臣进江山县立模范小学,1912年,王被保送入江山县立文溪高级小学,当时他才11岁,是学校里最小的学生之一。

王蒲臣说:“文溪高小是我们江山县城内最完备、历史最悠久的小学。所以各乡镇的学生,都纷纷争取从乡下进城,慕名而来。这批学生,大都读过私塾,念过古书,年龄比较大,由乡镇进城,都住在学校里,叫住宿生。我家住在城里,每天放学回家,不住校,叫走读生。”

住宿生不能随便外出,因此经常托走读生帮他们买东西,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学生,还要挑三拣四,嫌东西不好、嫌买得贵等等,经常骂王蒲臣他们不会办事。为了避免找麻烦,把东西卖得又好又“便宜”,王蒲臣只好把家里给的午饭钱贴进去,给这些大同学买东西,自己饿肚子,等放了学再回家猛吃东西。

据王蒲臣回忆,某天,一个名叫姜润才的同学把王蒲臣按在地上当马骑,叫他在地上爬,王大哭。正好被戴笠看到,据王回忆,当时戴笠说:“同学们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你不帮助他已经不对了,怎么还可以骑在他身上取乐呢?以后不许这样。”

在这里,王蒲臣隐去了一段,可能是觉得实话实说会影响戴笠的“形象”。实际上,据其他人回忆,戴笠当时并没有这样彬彬有礼,他不是这样的性格。

事实上,是戴笠当时就把欺负王蒲臣的同学给狠揍了一顿,据王回忆:“从此以后,同学们以为我是戴笠的朋友,或与戴有亲戚关系,就不再有人欺侮我了。”

这件事给王蒲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以此终身服膺戴笠。

王蒲臣与戴笠,只同学了一年。1913年,戴笠毕业,考入浙江省立一中,并于不久后被开除,就此开始了十年打流的生活,

1920年,王蒲臣考取浙江省立第九师范,1925年毕业,回到家乡江山教书,学生中,就包括戴笠的独子戴善武。

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长,就是后来被称为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陈很器重王蒲臣,1930年,年仅28岁的王蒲臣,出任浙江省江山县教育局局长,此后还曾任武义县教育局局长。所以,很多年以后,当王蒲臣再回到大陆的时候,地方上是把他当教育界“老前辈”来接待的。

1935年12月,王蒲臣从武义县教育局局长的位置上卸任,来到南京,住在自己的姨表兄李直家中(李直也是戴笠和王蒲臣的老师)。此时的江苏省教育厅长已经换成了周佛海,王被发表为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馆长,但他不想去,准备离开南京另谋出路。行前,他去找此时已经担任特务处处长的戴笠辞行。

王蒲臣一生的命运在此转折!

王来到鸡鹅巷53号,戴笠没在家,却遇到了他在江山县立模范小学时的同学张衮甫。

张衮甫,本名张裕荣,号衮甫,生于1898年,浙江江山县人。

张衮甫的太太叫王秋莲,王秋莲的母亲蓝月爱与戴笠母亲蓝月喜是亲姐妹,因此,张衮甫是戴笠的表妹夫。张从杭州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其时,戴笠正在上海打流,就住在张家里。对这个不务正业的表兄,王秋莲极看不上眼,反倒是张衮甫经常帮助戴笠,给他钱用,戴笠非常感谢。

张是学商业的,特务处成立以后,戴笠就将张衮甫请来帮他管财务。后来,张衮甫改名为张冠夫,军统局成立以后,张曾任经理处处长。

张衮甫见到王,很高兴,说:“戴先生虽然不在家,老太大、太太都在,不妨进去坐坐。”

王蒲臣回忆说:“我和戴家颇有渊源,戴氏本人和我是同学,与我姐夫也是同窗好友,他的太大和我姐姐是干姐妹,他的儿子是我的学生。因此他一家大小,我无一不认识。张兄一说,我就进去拜访老太太和戴太太了。”

正聊着,戴笠的太太说:“回来了,要不要去见他?”

王说:“当然要,我今天来,就是为要看他。”

于是王蒲臣拿出自己的名片叫人送进去——此时的戴笠已经今非昔比,要见他的人很多,需要“求见”了。

王蒲臣回忆:“他见到我的名片,马上请我进去。二人多年不见,相谈甚欢,并与我共进便餐。”

谈话间,戴笠问王正在做什么工作。王说:“目前没有适当工作,我又想离开,另谋别途。特来向你辞行。”

戴笠一听,马上邀请王加入他的“革命工作”,王回忆说,当时他“摇头拒绝”。戴问:“我这里就是专做革命工作的地方,你为什么耍摇头?大家求还求不到哩!”

王蒲臣说:“不是我不来,而是不敢来,你干的这种革命工作,我没有念过这种书,可说是一窍不通。”

戴笠说:“只要有心革命,潜心研究,时时注意,处处留心,三年便可成为专家。我过去何尝念过,现在还不是搞得蛮好。”

王蒲臣回忆说:“这样一来,我便没话说了。当时就答应他姑且试试看。”

戴笠很高兴:“好!下午就开始办公。”

王蒲臣一听赶紧说:“不行,我的行李还在李老师那里。”

戴笠说:“没有关系,我派人去拿就是。”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2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2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