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闲话“军统”(233)

在处理杨虎城和十七路军问题的同时,顾祝同代表蒋介石,在西安开始与中共代表团谈判。这既是处理“三位一体”问题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老蒋在履行自己在西安期间许下的“口头承诺”。

谈判是在1937年2月12日开始的,谈判的双方,中国共产党方面是周恩来和叶剑英;南京方面,除了顾祝同,还有两位助手,一位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张冲,另一位,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贺衷寒。

此时,贺衷寒还是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处长,此后不久,贺衷寒就因为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而被老蒋叫到杭州痛骂一顿,随即将其免职。

其实,在第一期的谈判中,态度最坚决、与我争论最激烈的,正是贺衷寒。

谈判当中,双方本已初步谈妥,红军改编为3个师。结果贺衷寒提出,每个师的人数须限定在9千人,这样3个师加起来才不到3万人;而且,南京政府还要派出从副师长到副排长的所有“副佐”、还要派出各级政训人员。最毒辣的是,贺提出陕甘宁边区要改为地方行政区,分属陕西、甘肃、宁夏各省,等于是把陕甘宁边区分割开来。

这样的一个条件,可想而知,周恩来绝不可能接受。经请示中共中央,周恩来向顾祝同提出,双方的谈判到此为止——既然我们的要求你们都不同意,那就不谈了,我们要求直接与老蒋谈。

分手之际,张冲曾向周表示,对贺衷寒的态度,他本人与顾祝同也不完全同意。这是周恩来与张冲订交的开始。

第一期谈判,也并非毫无进展,一个重要成果是,从1937年3月起,国民政府向红军提供一部分经费开支。

经张冲斡旋,蒋介石于3月22日,与周恩来在杭州“澄庐”别墅进行了会晤。

同时,张冲还给周恩来出了一个主意,请中共中央给苏联方面做工作,促成蒋经国回国,这样,为蒋介石办一件“实事”,既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同时,还有可以通过当时还是共产党员的蒋经国从中做些工作。

应该说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经多方努力,1937年3月25日,已经在苏联生活了12年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副厂长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叶利札罗夫(蒋经国的俄文名字)同志偕他的苏联妻子、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女工法伊娜和他们的儿子艾伦,登上了回国的列车,并于4月17日抵达上海。

老蒋与儿子,一别十二载,会见时是怎样一个情形,想必大家都很感兴趣,可惜的是谁也没有回忆这一段,倒是蒋经国一家三口与宋美龄的初次见面,旁边有目击者。

戴笠的学生,时充蒋介石“侍卫官”的张毓中,当天正好当班,据张说:“某日上午九时五十分左右,我去接十至十二时之勤务。不料正在值班的蒋恒祥侍卫官,轻声地对我说:”大公子经国先生,和他的太太和儿子在餐厅里,由夫人陪着谈天吃点心,正等着见先生,这情形很特别,我对宫邸的事情知道得多些,所以今天我留下来和你一起值班。”

张说:“我听了很惊奇,一面戚谢蒋兄的谨慎和照顾,一面好奇的向餐厅窥视。从厨房通餐厅有一个窗口,我就从这窗口,看到了经国先生,和他年轻貌美的俄籍太太,带着健康活泼的周岁儿子。我也看到蒋太太不会用筷子,夫人命人换了刀叉,她才继续用点心。”

“因餐厅距离远,听不到他们的谈话,所以不知什么缘故,迟迟不见领袖召见儿子和媳妇。过了好久,领袖才命管家蔡妈(祺贞》抱了孙子进卧室去。到了中午用膳时,夫人从餐厅到卧室去了两趟,仍不见动静,夫人就独自请他们子媳孙三人吃了顿午餐。”

蒋经国回家的第一天,直到张毓中退值,老蒋都没有露面,而一直是是宋美龄以“母亲”的身份在照料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张毓中认为,这是因为老蒋“深爱夫人与经国先生,有意让夫人与经国先生一家单独相处而作的一番特别安排罢”。

张说得有道理,老蒋与小蒋,虽然已经有12年没有见面,而且小蒋在苏联还曾将父亲斥为“革命的敌人”,令蒋介石极为伤心和气愤,但他们毕竟是父子。而小蒋与宋美龄就不一样了,蒋经国1925年出国的时候,宋美龄尚待字闺中,如今却已经成了“继母”,这么大一个弯,无论是小蒋、还是宋美龄都要拐。所以,老蒋让宋美龄出面款待蒋经国一家,其目的,显然是让他们培养感情,尽快成为一家人。

此后,老蒋给自己的外国儿媳妇起名为蒋方良,并依族谱给孙子起名为蒋孝文,随即让他们到老家奉化溪口去读书。就是在此时,蒋经国认识了刚刚被幽禁的张学良,二人且度过了一段彼此“伴读”的生活,至抗战爆发,二人同时转往他处。

再相见,已是20多年以后的1959年,时任“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二级上将的蒋经国,接管了负责“管束”张学良的保安处。

老蒋在会见儿子的同时,国共之间的谈判仍在继续,1937年4月25日,周恩来、张云逸等带着警卫乘一辆大卡车离开延安,准备前往西安与顾祝同等会面后,再转往南京见蒋介石,进行国共间的第二期谈判。不料走到半路遇上土匪打劫,在战斗中,周的副官等十几人牺牲,周恩来等只得又折回延安。次日,周恩来乘顾祝同派来的专机飞往西安,与顾祝同、张冲等交换了意见(此时,蒋方另一个谈判代表贺衷寒已被撤职)。双方商定,周于5月下旬飞庐山,继续与蒋介石谈判。

5月27日,周恩来离开西安,去庐山进行与国民党的第二期谈判,恰与杨虎城同机飞往上海,正好顺道送他。

当天下午4点,飞机在上海龙华机场降落。据亢维恪回忆,当时既有迎接的人,“附近四周也有不少武装军警。据一位副官讲,站在人群前排的那个身着黄色军服的大块头、高身材的人,就是淞沪警备司令杨虎。”

下车之后,杨、周二人分手,杨虎城住进了新亚酒店(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四川北路的那个,如果是的话,到可以发掘一下这一段历史),后住到了宋子文公馆——张学良也是先住宋家,然后被判刑,看来住他家,对西北方面的来人不利。

在此期间,除了宋子文以外,常来的,据李志刚说,有杨虎、戴笠,另外还有刚从国外回来的上官云相,曾来看过杨。至于其他人,“一些相熟的高级官员来沪者,多避嫌不敢来看。”

此次杨虎城的出洋属于“公派”。因此,“南京政府外交部发给红皮护照,旅费也由南京政府拨付”,据李志刚说:“六月间在上海,填了两份表,内中有出国参观考察的项目、范围和往美、英、法、瑞士等国行程计划。并写了两份报告,一送南京军委会办公厅,一送南京政府外交部,办理出国执照。蒋介石批给他参观考察费十五万元。由宋子文交项介人换成英币。六月中旬杨往武汉向蒋辞行。”

这里,李志刚的回忆有误,杨虎城向蒋辞行是在6月4日,当时老蒋已经上了庐山,准备召开“庐山谈话会”。同一天,周恩来也会见了蒋介石,仍是在谈国共合作的问题,因此,1937年7月,中共代表团也在庐山,但他们并不是来参加庐山谈话会的。

换句话说,那个时候,老蒋还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作为“集思广益,迈进建设”的对象——也是啊,蒋介石刚刚答应不“剿共”,哪里就能马上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派别请上庐山呢。

1937年6月29日,杨虎城偕夫人谢葆真、二儿子杨拯中及随从一行6人,乘“胡佛总统”号客轮“出洋考察”。

据李志刚回忆,在杨虎城与上官云相的会晤中,上官曾问他:“你打算在外国住多长时间?”

杨虎城说:“一年两年不一定,几时叫我回来我才回来。”

杨虎城很清楚自己的处境,既然是“放逐”,那么,不让你回来,是不能回来的。

但是,李志刚回忆,杨虎城在与他人的谈话中,曾明确说:“一旦抗日实现,我就回来。现在日本越逼越紧,再不抵抗,中国人民还能忍下去吗?我看抗战爆发,不会很远了,我准备到外国走马观花,快去快回。”

谁能想到,杨虎城刚走了不几天,“七七事变”就爆发了。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20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20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