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军统”(232)
早在1937年1月5日,蒋介石就以行政院的名义,给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下了个“撤职留任”的处分,用宋子文的话说,这是“最轻的处分”了。同时,蒋任命顾祝同为西安行营主任。由于当时双方还处于军事对峙的状态,顾进不了西安,也没法就任。
现在,顾祝同来了,杨虎城又走了,随部队去了三原。留在西安城里的,只有继邵力子为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孙蔚如和十七路军军部。
因此,顾祝同进驻西安后,随即派出代表前往三原“敦请”杨虎城返回西安,否则办不了交接。
2月14日,杨虎城自三原返回西安。
这段时间,杨虎城的心情十分苦闷。
早在1月16日,在张学良迭次来信的劝说下,杨虎城已经发表通电,了接受南京政府“撤职留任”的处分,孙蔚如则就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因此,目前的杨虎城,已经属于“待罪”之身。
张学良已经被幽禁,很显然,对于“西安事变”的另一个参与者杨虎城来说,这件事不能算完,当时的“撤职留任”是老蒋鞭长莫及,奈何他不得。目前,“中央军”已经入陕,地盘丢失,老蒋会怎么对待自己,怎么“处理”十七路军,杨虎城不能不担忧。
蒋介石似乎知道杨虎城的心理,因此,在对陕西省政府的改组中,除了让杨的老下级孙蔚如“主陕”以外,其他的位置,并没有动太大的手术,而且,用十七路军驻南京办事处主任李志刚的话说,蒋介石“并且使顾祝同对杨尽量拉拢言欢,意在消灭对抗情绪。”
据李回忆,到了3月中旬左右,“蒋屡次吹来温暖空气,说他病好了,腰也不怎么痛了,愿与杨见面,并且表示期望杨自动去看他,不提是他要见,以为这样见面,最能恢复感情。”
李说,这件事老蒋说了好几次,一开始是让宋子文跟李说,并让李转告杨虎城。最初,杨对此并不在意,以为蒋不过随便说说而已。后来,蒋又让顾祝同转告,希望杨能够主动去看他。杨虎城才意识到这是命令,不去不行的。
3月28日,杨虎城、于学忠从西安飞抵上海。次日,到杭州“谒见”老蒋。
这段时间,正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蒋最能折腾的那段“时间”,一会儿在溪口、一会儿去上海,一会儿又跑到杭州,气得宋美龄“出走”。
会见时,除了蒋介石夫妇、杨虎城、于学忠以外,还有宋子文、邓宝珊和胡宗南,李志刚敬陪末座。
据李回忆,会见的气氛,一开始还不错,当时杨虎城先问候老蒋,说:“委员长身体好些了吧。”蒋说:“腰痛渐渐地好了,不要紧。”又说:“我对身体上的折磨,向来很能忍耐,吃一点苦,不算什么。”
蒋接着又说:“我向来对人宽大,不记旧怨,以往对人,你们是全知道的,不必多说,但对部下,过于信任,以致发生这次事故,使各方面受到损失,我身为长官,自觉不足为训。”
说到这里,蒋可能是又回忆起自己在西安的窘境,突然生气了,开始痛骂张学良:“张汉卿常对我说,有他老子,他跟着他老子走,没有他老子了,他跟我走,劝我搞法西斯组织,他说服从领袖。现在他竟如此,你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回忆,当时老蒋“愈说声调愈高,大发脾气,嘴里说张,显然是对杨的。这时候,宋美龄一再上楼拿苹果和梨给在座的人们吃,并且不断地把削了皮的梨和苹果送到蒋口边打混,蒋的语调渐渐地缓和下去了。“
说完了张学良,老蒋又开始数落杨虎城:“张汉卿这样一个人,虎城竟是跟着他一路走,仔细想想,能对得起谁!幸亏还没有荒谬到底,假如后来不肯回头,还能有今天吗?”
李志刚说:“在蒋介石这一场讲话中,杨的态度是:目光下视,默不作声。”
蒋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多小时,总算说完了。于是杨虎城说:“委员长的话,我记住了。”遂告辞而出。
次日,老蒋再次约见杨虎城,这次是单独谈话。
谈话时间很短,杨虎城出来后对李志刚说:蒋和他谈话,主要有两层意思:
第一、蒋问杨虎城,在事变解决后,“中央”对他的部属安置,有不恰当的没有,要他提出意见,可以改正。
对此,杨说他没有提什么意见,“因为觉着提出来对人对事全没有益处,甚或起相反的作用,就不如不提。”
第二、蒋又问杨虎城,“经过这次事变,继续任职,情感上是否觉着有不方便处?”
杨说,当时他还没有来得及回话,蒋就说:“在事变中各级人员(指蒋手下的人们)对你是有不满情绪的,这是一时转变不过来的,你继续任职,在情感上有些不便,不如先往欧美参观一个时期,回来再任职,出国费用可由公家负担,启行的时期也不必规定,可以从容准备。”等等。
对此,杨说,他当面只好答应,并且说,这是自己早就预料到的。
老蒋嘴上说得很客气:“启行的时期也不必规定,可以从容准备。”但是,很显然,时间也不能太长了。
杨虎城回到西安以后,最初曾打算用“拖“的办法,把出洋的事“绷”黄了他,于是杨声称自己病了,按兵不动。同时,各界人士都出来做工作,希望蒋放杨虎城一马,李志刚说:“这个时候,十七路军的旅长王俊和陆大学生杨觉天,以黄埔学生资格来南京见蒋,陕西省银行经理李维城等代表地方人士到上海见宋子文,同时十七路军的军、师、旅长孙蔚如、赵寿山、孔从洲等电蒋,分别请求准杨缓行,但全没有得到结果。”
老蒋见杨虎城很长时间都没有动静,于是又通过顾祝同催促,令杨立即辞职出洋,并且,不能提任何条件,“否则无复可言矣”。
李志刚也回忆,“五月初,宋子文几次告诉我:蒋催杨起身。当时我答复他;杨病尚未愈,不能立刻动身。”
拖了快一个月,万般无奈之下,4月27日,杨虎城“呈请”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和十七路军总指挥职务。
4月30日,行政院批准杨虎城辞职,并给予“军事委员会派往欧美各国考察军事专员”的名义,出洋考察。
5月27日,杨虎城偕夫人谢葆真、幼子杨拯中及随从离开西安。
据杨的秘书亢维恪回忆,当天的送行仪式极为壮观,“杨将军带领我们一行从人群中通过,足足经历了一刻钟的时间。”包括顾祝同等人也来到机场,同杨虎城握别。
亢还说,当天,他们乘坐的是欧亚航空公司的客机,在飞机上,他还看到了周恩来,另外,还有邓宝珊。
亢维恪说:“我当时想,他们都是杨将军的至交,这次排除百忙,亲身陪送他去上海,盛情可感。特别是周恩来同志,冒着危险去国民党后方,代表中国共产党来给杨将军送行,充分说明党对他的感情,真是大壮行色。”
按:亢维恪,1906年生,陕西蒲城人。
亢维恪是伦敦大学毕业生,1934年回国。曾给杨做过秘书,后进入教育界,曾任山西省教育厅督学,后来回到西安当教师。
当年,亢出国的时候,就是杨虎城资助的,所以杨很信任亢维恪。杨虎城出身草莽,识字不多,因此这次出国,就带上亢维恪,作为自己的秘书,为他处理一些文案上的事情。
后来杨虎城在出洋期间,每天都“写”日记,这些日记,就是由杨口述,亢维恪记录的。后来,亢根据自己的记录,写了一篇很长的回忆录,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杨虎城在欧美“考察”期间的情况,都是由这篇回忆所来的。
由于亢并非军政人员,因此有些情况他并不了解——此次周恩来上海之行,并非专门来送杨虎城,而另有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