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闲话“军统”(222)

1月31日,于学忠终于来到了西安。

于学忠因何到西安,谁请的,在大家的回忆中,各执一词。

应德田的回忆是这样说的:“渭南会议之后,虽然有了一致通过的决议,但是,王以哲、何柱国两将军却无意遵守,一意破坏这个决议。他们明明知道无条件撤兵的方案已经遭到全体东北军的反对,仍旧死不甘心,挖空心思寻找出路,他们图谋求救于东北军元老于学忠,争取得到他的支持,代他们发号施令。一月三十一日,王、何派飞机把于学忠从兰州接来。”

但是,高崇民的回忆,却与应德田的说法正相反:“于学忠之来西安,是因为一方面西安与潼关谈判好了的条件须要执行,而一方面西安还在和战未决的状态。杨是支持少壮派的意见,但对东北军高级将领如缪澄流、刘多荃等又无把握,少壮派应德田等拟利用于学忠代替王以哲,他们以为于学忠老实,容易包围,故希望于来西安作主战的最后决定。”

比较起来,还是孙铭九说得最实在:“由于渭南会议的决议,不符合一部分高级将领的心意,所以他们不愿执行。应、孙等少壮派,则坚决主张维护渭南会议决议,并要求贯彻执行。在这样相持不下的情况下,王以哲就想出接于学忠来西安作主的办法。于学忠是张学良送蒋走前留下的手渝指定的东北军负责人。于是派飞机去兰州接于学忠来西安。应德田等也认为于学忠对张是很忠实的,拥护于学忠可以贯彻执行渭南会议的决议案。因此应德田亦愿意接于学忠前来西安主持一切。当时何镜华并准备于学忠来到时,即向其说明坚持争取张学良回来的意见。”

不管大家怎么看于学忠,此刻,元老派和少壮派两方都在争取于学忠的支持是真的,于学忠是张学良“手谕”的东北军临时统帅,哪一方面把他抓到手,就可以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态势。

于学忠一下飞机,听说王以哲一直生病,立刻就去看他。据孙铭九回忆,这时应德田马上让孙去“找在西安的东北军全体中级文武官员,都集合到王以哲家中来,向王、于等请求执行渭南会议的决议。”

孙说,当时先后到王家的有: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刘启文、杜维纲、陈旭新、刘佩苇、洪钫、孙铭九、应德田和何镜华等人。

当时,“王以哲斜躺在床上,半侧起身子,下半身盖着被子,于学忠坐在王以哲的床边,何柱国坐在对面,童英斌坐在靠何柱国打横的一把椅子上,孙铭九站在靠近窗子一边,应德田在靠门口处,何镜华也在屋里。在外间房还有许多人挤不进来。

会议刚一开始,工兵团长杜维纲就哭着说:“我们坚持要求副司令回来。”屋里气氛马上变得十分凝重,大家都在等着听于学忠的态度。

此时,于、王、何三个军长先是谁也不说话,然后又互相推,何柱国让王以哲说,王又请于学忠说。于学忠说:“我刚从兰州来,还不知道这里的情况,还是请王军长说说罢。”

对此,应德田说:“当时操东北军实权的是王以哲,故于学忠还是推请王以哲作决议。”

王以哲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最后于学忠看总这么耗着也不是个事,于是说:“我再与王军长商议商议,你们大家都先回去吧。”

当天晚上,由杨虎城召集,召开了“三位一体”的联席会议,由于王以哲生病,只好把会场由新城大楼搬到王以哲家中,就在王的卧室开会。

参加会议的人员,根据应德田回忆:

十七路军:杨虎城;

东北军: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据张政枋回忆,还有董英斌);

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

旁听人员:在里屋的是应德田、何镜华,因房间太小,外屋还有张政枋、刘启文、杜维纲、刘佩苇,邓玉琢等人。

会议由杨虎城支持。

决定东北军命运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大家却谁都不说话。应德田说:“会场上呈现出少见的长时间沉默,谁也不先讲话。”

杨虎城只好请周恩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周恩来能说什么?于是周说:“我们今天是以你们两方面的意见为意见,还是你们先讲好。”

应德田说,当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你推我,我推你,拖了一个来钟头,最后还是杨虎城将军打破了这尴尬的场面,他说:‘孝侯(于学忠字),你先说说吧!’”

于是于学忠说:“我刚从兰州来,不了解整个局势的情况,到西安后,才知道在营救副司令一事上东北军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主张。我觉得已经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不撤兵恐怕会引起战争,战争一起,对副司令,对东北军,对三位一体都不利,应该按照鼎芳和柱国的意思办!”

于学忠讲完,杨虎城又请王以哲说,王说:“我和柱国自来就是主张暂时不必坚持要求救副司令回来的,坚持要求,不撤兵,等于给中央施加压力,一定会使中央认为我们还在与他们对立,怎么能放副司令呢?其结果会导致中央军进攻我们,我们怎么能胜过中央军呢?打不过,副司令怎么能回来呢?我们不是白白付出牺牲吗?先撤兵,服从中央命令,以后可以慢慢设法营救副司令。”

接着,何柱国发言支持王以哲的看法。

至此,参加会议的三个东北军代表,都发表了一致的意见,即先撤兵而后救张。

杨虎城看到东北军的三个军长都拥护先撤兵的方案,只好说:“我一直认为副司令不回来,委员长答应的诺言就不能说没有问题,我们这里极需副司令回来主持,因此,我倾向于坚持先救副司令后撤兵的方案。现在,孝侯、鼎芳、柱国代表东北军都认为先撤兵有益,那么,我们与以往一样,愿与东北军一致。”

杨虎城说完,就请周恩来讲话。周说:“我们原来认为先撤兵而后设法救副司令的办法是对的,不过,你们两方面都有许多人坚决主张先救副司令后撤兵,为了三位一体的团结,也考虑到副司令在东北军和三位一体中的重要性,只要东北军、十七路军一致主张,一致坚持,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原来的意见,和你们一致坚持。现在,你们两方面既然一致了,我们当然也和你们一致。”

在发言的最后,周特别强调:“请你们千万要注意内部的团结,设法说服你们的干部,否则会发生问题。”

对1月31日的会议,张政枋的回忆,与应德田的不完全一致。张的回忆,虽然没有应德田那么详细,却更加传神,故而似乎也更加可信一些。

据张政枋说,当晚首先发言的是何柱国,他说:“今天我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对和战问题听大家的。”

第二个是杨虎城:“咱们十七路军兵少力量小,打不打听东北军的。”

第三个是于学忠:“我的几个师都在兰州,要打我的队伍也来不了。”

第四个是周恩来:“在荆紫关以内我们有点队伍,但数目不多,打吧,帮助也不大,我想张副司令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八项政治主张,主要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果打起内战来,就要兵连祸接,替日本鬼子造机会,对张副司令的主张有些不符合,请大家考虑。”

第五个是王以哲,据张政枋回忆,“他(指王以哲)躺在床上,用两只手托着头说,打就快打,和就快和,既不打又不和,没有准主意,耽误大事情。”

第六个是董英斌,董的态度反而很鲜明,他说:“必须打。不打,副司令回不来,东北军就要垮台。”

张政枋说:“在会议过程中,甲说几句,乙讲几句,你推我,我推你,莫衷一是。最后于学忠作结论说,糊里糊涂和了就和了吧,如何进行和谈,明日上午十时大楼(杨虎城办公大楼)开会大家研究。”

张政枋是西北总部粮秣处处长,散会以后,当于学忠由里屋走到外屋时,张政枋拦住于,问他:“糊里糊涂和了吧,粮秣如何安排?”

张政枋说:“他(指于学忠)带着不愉快的颜色说,开会再讨论,就拂袖而去。大家也就糊里糊涂散了会,各自回去了。”

根据张政枋的回忆,当董英斌讲话时,应德田曾发言表示支持,但这个说法却被应德田本人否认了。多年以后,应是这样回忆的:“在三方面讨论过程当中,如果我争取发言,是能够得到允许的,而且还必定能够吸收更多的人参加,两种意见都能充分地讨论,尤其是那些心里并不赞成撤兵的人可以畅所欲言,尽述自己的观点,敞开自己的思想,不管最后做出什么样的决议,都会使大家心平气和,团结一致,三位一体将会更加巩固。然而,我没有这样做,错过了这个机会,这也是我当时考虑不周吧。”

1月31日的王宅会议,完全推翻了渭南会议的那份所谓“决议”,“糊里糊涂和了就和了吧”,一晚上的讨论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应德田等人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

一场惨祸由此酿成!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19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19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