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闲话“军统”(200)

在是否放蒋的问题上,如果张、杨不能达成一致,蒋介石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比12月12日还要危险。

张学良的东北军都部署在西北各省,在西安只有一个团,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却有九个团在西安周边,一旦双方决裂,孰胜孰败,一目了然。

因此,12月24日,张找到宋子文,对他说:“他(指张学良)与杨发生激烈争吵。(杨认为):你发动了政变,在未获任何保证下,而今你竟允委员长离去,他定会让你我人头落地。张说他个人对政变负完全责任,如果他们接受他的领导,一切均会好转,若否,则尽可开枪将他打死。对其行动方针,难道还有其他选择?难道他们不想结束此等局面?杨大为不满地离去。”

宋子文与张学良还探讨了悄悄宋走蒋介石的可能,“我们讨论了将委员长带至机场骤然离开之可能性,但认为此举过于危险,因张(学良)之一举一动完全可能已处杨的监视之中。后决定,倘局面未有改善,我应动员蒋夫人于次日晨以力促延长停战期为由,先行返回南京。待入夜,我与张将携委员长乘车先至张的营地,然后由陆路前往洛阳。”

据蒋在《西安半月记》记载:12月25日,一早,宋子文就来找蒋介石,跟蒋商量“潜离西安”的建议,即张“先送夫人与端纳出城先上飞机,对外扬言夫人回京调解,委员长仍留陕缓行;然后使委员长化装到张之部队,再设法登机起飞。”

同时,张学良找到宋美龄,也是商量这件事,被宋美龄一口拒绝:“余如怕危险、惜生命,亦决不来此;既来此,则委员长一刻不离此,余亦不离此一步。余决与委员长同生命、共起居。而且委员长之性格,亦决不肯化装潜行也。”

这是上午的事,到下午,事情忽然发生了转机。

据蒋在《西安半月记》中说:“至午,子文来言,虎城意已稍动,但尚未决定。下午二时,子文复来告:‘预为准备,今日大约可以动身离陕矣。’”

早上还不能走,到“下午二时”就可以走了,这其中的变化,岂不太突兀?

并不突兀,老蒋的《西安半月记》当中,把两个星期中所有的事都写得很清楚,连谈话时每人的表情都写下来了,唯独在当天上午,少记了一件重要的事。

当天上午,高桂滋公馆来了一个客人,跟老蒋谈了些事情,这件事,老蒋没有写。

这个人,自然是周恩来。

老蒋没写,宋子文写了。

当天上午,宋子文兄妹见到了周恩来,周表示希望见蒋谈谈。宋子文回忆,当时他“力促此事,因为中共手中掌握着开启时局之钥匙。若其与我方达成一致,则我们就可劝服那些激烈及畏葸之徒。”

实际上,头天晚上,蒋介石已经跟周见了一面,当时是由宋美龄和张学良两人陪着,时间是10点多钟,蒋介石已经睡了,坐起来跟周握手,然后说:“如有事可与汉卿详谈。”周恩来就告辞走了。

对此,蒋介石没有提出反对。于是,国共双方的首脑人物,在彼此敌对了十年时候,终于又坐在了一起。

双方谈话的内容,由于当时只有宋氏兄妹陪同,蒋不写,宋美龄也没有明确地写,那就只有听宋子文的了。从宋的回忆看,双方在谈话中的姿态都比较高,周恩来对蒋很尊重,完全是把蒋作为“领袖”来看待的,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面对“阶下囚”的盛气凌人之态。他说:

“一年来,中共一直在力图避免内战,以保存国家实力。他们并未从西安事变中索取任何资本,所提建议措施与数月前之主张并无二样。现在他们想要他做出如下保证:(1)停止剿共。(2)容共抗日。(3)允许中共派代表到南京向他解释其主张。”

蒋介石的谈话亦表现出了一定的“推心置腹”:“红军北上抗日一直为其心中愿望,若如周之所言,他们愿停止一切赤化宣传,听从他的指挥,他将视其军队如己出。在剿共之所有岁月里,他一直记怀中共之领袖,他们许多人皆曾为其部下。既然他能对桂系施以仁怀,那他对中共亦一定能慷慨对待。他已委托张(学良)来改编红军,若红军对其效忠,他们将享受如胡宗南军队一样之待遇。在他充分休息后,周本人可亲赴南京,继续讨论。”

跟蒋介石谈完了,具体的还得着落在宋子文身上。周恩来对宋说:“有几件事必须落实:胡宗南军队应调离陕、甘。”对此,宋子文做了保证。

周说:“委员长返回后应发表通电。”宋子文说:“你起草电文,若我相信所拟各点能够接受,我将与委员长会商。”

周说:“人民应有言论自由之权力。”宋答应“将予安排。”

周要求“逐步释放政治犯”,宋答应“尽力而为。”

周恩来说完了,该宋子文说了。宋子文的要求很简单:“我督促周,必须让委员长即速离开,再行耽搁只能令局势进一步复杂,战端一开,难以平息。作为委员长之老部下,他应知委员长为信守诺言之人。韩(复榘)、宋(哲元)联电]可能令局势出现意外反弹,国家陷于内战,亦为中共与第三国际所不欲看到。再行停留将影响委员长之威信,委员长已明确表示,若今天不能动身,他就不欲再走。”

对此,周恩来“答应尽其所能”。

事实上,宋子文也承认,“正是他(之周恩来)最终说服了杨。”

决定性的时刻终于到来,蒋在《西安半月记》中是这样写的:“旋张亦来言:‘虎城已完全同意,飞机已备,可即出城。’”

宋美龄的回忆,要详细得多:“正焦虑间子文忽入门,携来喜讯,城防司令杨虎城已同意我等成行矣。”

这时张学良提出一个建议——天太晚了,明天早晨再走如何?(“日云暮矣,曷勿明晨径飞南京?”)

宋美龄大声说:“尚欲等候耶?离此愈快愈佳!岂将等候彼之改变态度耶?犹欲等候彼等之恐惧与妄念而发生变故耶?当知今日为圣诞日,不!决不能作片刻留,应速行,毋再迟疑。”

张学良又提出:“杨虽允我等行,然其部下多未知者,苟风声传播或有不稳,故我等虽行,仍应小心,请勿带侍媪。”

张所说的“侍媪”,是宋美龄的仆妇蔡妈。宋美龄说:“岂将留彼任变兵处置耶?我等离此后,真不知彼等若何结果。”最后决定将蔡妈交由黄仁霖带回南京。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17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17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