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军统”(198)
接下来的发生的事,即使是最乐观的人也不可能预见得到,就在宋美龄于12月23日到达西安的三天之内,张学良不但释放了老蒋,而且亲自陪同他们飞离了西安。
西安事变的发动,既然以张学良为主导,同样,释放老蒋的关键,也在张学良身上。
根据《西安半月记》的记载,自蒋介石12日被执,头三天一直被软禁在西安新城大楼即西安绥靖公署,这其间,张学良来看过他9次。
前几次见面,俩人就没怎么正经说话,因为彼此之间根本就不具备谈话的基础。张一直在解释出以此举的苦衷,老蒋则正在气头上,对张的话根本不听,也听不进去,只是一味的“痛斥”张学良不该发动“叛乱”。彼此始终处于一种“抬杠”的状态,根本不可能静下心来听对方的讲话有没有道理。
按:在西安事变的初期,由于临潼捉蒋的任务是由张学良的部队执行的,蒋并不知道杨虎城也参与了此事。当他由唐君尧、孙铭九、谭海三人“陪着”往西安去的时候,唐曾问谭海,把蒋送到哪里,谭说,“新城大楼。”当时蒋还觉得奇怪,因为新城大楼的西安绥靖公署是杨虎城的办公地点,张学良发动“叛变”,怎么会把自己送到杨虎城处?继之又想到,头天晚上自己召集军事会议,独杨虎城未到,肯定是在那时已经被张抓了起来。
接着,蒋看见路上执勤的士兵,都戴着“十七路军”的袖章,又猜想是张学良的部队控制了西安,抢了“十七路军”的军服以掩人耳目。但他始终没有想到杨虎城与张学良会做了一路,因为“虎城参加革命之历史甚久,亦为本党之老同志,信其不致附和叛变也。”
事实上,正因为新城大楼是杨虎城的地盘,由他来看守老蒋,张不太放心。所以,在此后几次见面中,张学良一直在劝蒋介石移居高桂滋公馆,这样,就可以顺便换成东北军来看守老蒋,才能确保安全。
对张的这番“好意”,蒋全不领情,一口拒绝,且开始绝食。
直到12月14日,端纳来到西安,蒋在他的劝说下,才明白“彼(指张学良)以余住新城,乃在杨之势力范围内,时久恐余与杨接近,则彼无从作主欤?”于是同意移居高公馆。
当天下午,即将被抓三天之后,张、蒋二人才开始就西安事变“进一步交换意见”,也就是说,直到12月14日,张、杨的“八项主张”才正式跟老蒋见面。
这“八项主张”是:(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自由;(六)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同时,张学良告诉蒋,对他们这些意见,“总须容纳数事,庶我等此举不致全无意义;若毫无结果,则众意必难通过。”
说白了,就是告诉老蒋,我们提的这几条,你不一定全同意,但怎么也得答应我几条,否则大家面子上过不去,肯定不能放你。
对此,蒋的态度是:“余不回京,尔无论有何条件或主张,均不能谈。”
张问:“回京以后,则可向中央提出欤?”
蒋说:“余可允尔等提出于中央,但余必声明,余不能赞成尔等之主张。”
张说:“你不赞成,则虽提何益乎。”
蒋说:“党有纪律与议事规定,余不能独断,可否应决之于多数也。”
这话就没法谈了。半晌,张只好换一个话题,说:“余觉委员长之思想太古太旧!”
蒋说:“何谓古?何谓旧?又何谓太古?”
说到这儿彼此又开始抬杠,张学良说:你看的书都是《韩非子》、《墨子》一类,还不旧么?
蒋介石则说:你看的书新,你看过几本新书,都是什么书?是不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共产主义的书?这样,你把你看过的书说几本,有不懂的问问我,我教教你。我告诉你,你看过的这些书,我15年前就已经不知道“披阅”过多少次了。
从此时到12月19日的五天之内,张学良与蒋介石又见了9次面,到第9次时,张学良让了一步,对蒋说,“前所要求之条件,最好请委员长加以考虑,择其可行者先允实行几条,俾易于解决。”并明确告诉他“八项主张”的后四条可以不提,但前四条必须坚持。
蒋则说:“余不回京,任何一条皆不能实行,亦无从讨论,不问为八条四条也。”
然而,蒋介石在这个阶段的态度,他自己的说法与宋子文的回忆有出入。
宋子文是12月20日到西安的,一到机场,张学良就对他说:“委员长17日已同意如下四项条件:改组国府、采纳抗日分子;废除塘沽、何梅、察北协定;发动抗日运动;释放被捕七人。”
按:“被捕七人”即指“七君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热潮空前高涨,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选举了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史良、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陶行知等40余人为执行委员。同年7月15日,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陶行知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表示赞同中共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剿共”,一致对外。1936年11月23日晨,国民党当局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等七人。史称“七君子”事件。
宋子文还记载:“我拜见委员长,他称已答应汉卿:(1)允其军队开往绥远。(2)召开大会讨论四项条件。(3)改组陕西省政府,由杨虎城提名人选。他要求我与张、杨二人讨论此等事项。”
也就是说,早在宋子文赴西安“斡旋”之前,蒋介石已经对张学良做出了让步。但是,对蒋的让步,张、杨二人并不满意,认为他避重就轻,因为蒋介石所允许的“第一与第三点无关重要,四项条件为问题之关键,委员长称将该项提交中央执监大会讨论,系回避问题之实质,因只要他同意,大会定能通过。”
不管蒋的话是怎么说的,但内心已经发生变化。
事变的解决,关键在于12月22日,宋子文、宋美龄兄妹到西安之后的三天,然而,关键的关键,却在于和他们谈话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