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闲话“军统”(194)

宋哲元病了。

宋哲元得了高血压,最高的时候到了180。

宋哲元没法不病,他的压力太大了。

平津已经丢失,不可能再回去了,跟着就是冀察,几年来“辛辛苦苦”搞成的一个半割据的局面,顷刻之间就丢给了日本人。

军队,不仅南苑没有保住,还搭上佟麟阁、赵登禹两名将官;刘汝明的143师被隔在察哈尔过不来,37师、38师都是七零八落,部队怎么收拾?

还有最要命的一点,从长城抗战到卢沟桥抗战,29军都是以抗日英雄的面目出现的,一提29军,谁都要竖起大拇指。然而,自从撤离平津,一夜之间全完了。据宋的幕僚,冀察政务委员会秘书长王式九、冀察政务委员会咨议吴锡祺等回忆:“自从二十九军放弃平、津之后,舆论就完全不同了。各方面对宋哲元的责难是很多的,有的发表在报纸上、有的直接写信或打电报给宋本人、所有这些责难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自29军撤离平津之后,蒋介石发表了三次讲话,汪精卫发表了一次讲话,这些讲话,一次比一次调门高。

7月29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平津之役决非战事之结局,政府惟有发动整个计划,领导全国一致奋斗,牺牲到底,此后决无局部解决之可能与妥协屈服之理。”

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称:“和平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必须举国一致,不惜牺牲,与倭寇死拼,复兴民族。”

8月2日,蒋介石对庐山训练团讲话:“平津失陷为战争开始,为奇耻大辱,绝无与敌谈和余地,决不与敌两立。”

同一天,汪精卫发表《最后关头》讲话,称“国人一齐牺牲,不留傀儡种子,无论通都大镇,荒村僻壤,必使人与地俱成灰烬,使敌人一无所得。”

这些讲话,宋哲元越听越紧张,好像都是冲着他说的,王式九、吴锡祺等人回忆,那一段时间,本来就不太爱说话的宋哲元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整天闷着头想心事。“尤其使他担心的是,他在冀察的时候,同南京方面的关系处得并不好,万一南京方面乘机报复,把事变的发生和丢失平津的责任都加在他的头上,以减轻南京政府的咎责,借以卸罪于国人,这个后果,对他来说当然是十分严重而可怕的。”

经再三考虑,7月30日前后,宋哲元给老蒋发了一封电报,大意是“由于自己应付不当,以致爆发了此次事变;又由于事前没有作好应变的准备,以致平津不守,有负重托,表示向中央请罪,给予应得的处分。”

在电报中,宋哲元同时提出,请求以冯治安代理29军军长职务,“俾得暂卸仔肩,稍事休息”。

很快,老蒋的复电就来了,在电报中,不但没有涉及处分的事情,反而对宋进行慰勉,让他休息过后尽快“销假视事”,同时对部队的调防做出了安排,并令宋移驻河间。

宋接到电令,略感放心,马上根据蒋的指示,把部队调集妥当。

不料,宋哲元刚到河间,就接到了蒋介石的第二封电报,请他“即赴南京一晤”。

这个电报,令宋哲元“惶惑不安”,他不知道蒋介石什么意思,更不知道此一去还能不能回来了。于是,宋哲元仍然是老办法,让秦德纯去。因为“秦对南京上层有一些私人拉拢,人又机警圆滑,而且能说会道,一向为宋所信任和倚重,派他去是最适宜的。”

衔宋之命,秦德纯赴南京面蒋,他“首先报告了七七事变发生后交涉的经过和撤出平津的经过。他在叙说事情经过的时候,极力设法减轻宋的责任,以期达到为宋开脱的目的。出乎秦的意料之外,蒋介石对宋不但没有说一句指责的话,反而慰勉有加,说宋这两年在华北忍辱负重,应付的不错,使中央获得了准备抗战的时间。”

秦德纯脑子很快,见谈话气氛出乎意外的好,马上提出新的要求,他首先“代宋表示,今后一定戴罪图功,誓死杀敌,以报知遇之恩。”接着就提出了扩编部队的要求,他说宋哲元在华北期间,“为了应付日寇,在不增加师的番号的情况下,有的师扩充为四个旅,有的扩充为五个旅,每旅三个团,连同保安部队,不下八十个团,现在为了有利于抗战,在部队的建制上,是否可以加以调整。”

8月6日,蒋介石发表宋哲元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将原来的29军的四个师扩编为三个军,原37师和132师扩编为77军,以冯治安为军长;原38师扩编为59军,宋哲元自兼军长;原143师扩编为68军,以刘汝明为军长。

这三个军的编号颇有讲究,77、59、68,每个番号两两相加都是“十四”,分开来还是“七七”,似乎都是在提醒宋哲元,永远不要忘记七七事变的耻辱。

据说,蒋对宋哲元的态度,当时颇有人议论,据何基沣等人分析,蒋之所以如此“宽宏大量”,有这样两个原因:

首先,“在西安事变的时候,宋曾电请张学良保障蒋的生命安全,蒋被释回到南京之后,宋又派秦前往慰问,这次秦去见蒋,他可能想起了西安事变时宋对他是忠诚的,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结果。”

更重要的是,“蒋之所以对宋表示好感,并不表明对宋的信任和倚重,恰恰相反,是由于他对宋抱有怀疑的心理,所以才不惜加官晋爵,以资羁縻,当时蒋对宋的看法是:宋还掌握着上十万人的兵力,必须紧紧地把他拉住,而不能冷淡了他,更不能责备他,以免发生意外。”

政治上的难关过去了,宋哲元的身体却不行了。到1938年春天前后,宋的身体完全垮下来了,高血压,全身浮肿,肝、肾,都不行了,到最后只能躺在汽车里打电话指挥作战,已经不可能在前线继续下去了。加上前不久,老蒋以“不遵命令,放弃要地”的罪名枪毙了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对宋又是一个重大刺激。

1938年3月,宋哲元辞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虚职,后又任军委会委员。

此后,宋哲元相继赴衡山、广西阳溯、四川灌县等地疗养,然积劳成疾,终至不起。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于四川绵阳。享年56岁。

临终前,宋哲元留下政治遗嘱:

“……现抗战已将三年,敌方势穷力绌,我则愈战愈强,最后胜利,已操左券,旧部诸将,追随有年,集各地方之智力,经数十战之实习,皆诚朴忠实,尽心报国,当能在领袖领导之下,努力破敌,哲元分属军人,生受名教,事不求易,遇竟违心,当兹国难,适值数穷,吾知勉夫,从此别矣,家有老母,年已古稀,未获侍养,恐致丧明,此心耿耿,他无念虑,但愿还我山河之时,有人酹酒相告,则哲元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伏祈告言,不知择词。”

宋哲元的身后,得到国民政府的“明令褒扬”:“发给治丧费五千元,交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并将生平事绩,存备宣付史馆,用袁勋勋,而慰英灵。”

宋哲元走了,29军撤了,平津沦陷了。卢沟桥这一战,我们是败了。

然而,当日寇在1937年8月8日、列队通过永定门城楼,到东交民巷的日本兵营举行“入城式”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不过是他们败亡的开始。

只是,这一切要在整整八年之后。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16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16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