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闲话“军统”(185)

1936年9月30日,宋哲元办了一件错事——就在当天,他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签订了一份《中日经济开发协定》,其中包括修建津石铁路、塘沽筑港、白河水利、龙烟铁矿、井陉煤矿、种植棉花”等等内容。

这件事把宋哲元搞得相当被动。

实际上,在此之前,这件事已经谈了半年多了。总体来讲,对于什么事能做,什么是不能做,宋哲元心里还是有一本账的。据戈定远回忆:

“冀察政委会成立后不久,汉奸潘毓桂、张璧等在日寇的嗾使下,拟出一个所谓‘自治方案’和‘自治政府’旗帜图样,送给宋哲元,宋看过后立即焚毁。”

这种事就是不能做的,一旦做了,就会像秦德纯说的那样,“百死莫赎”,历史上要写一笔的。

“日寇看到这条计策行不通,以后就着手进行经济上的压迫,陆续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如:修筑津石铁路(天津到石家庄)问题、开发龙烟铁矿问题、修改海关税则问题、开辟航空线路问题、收购华北棉花问题、长芦余盐出口问题,等等。”

对这些事情,宋哲元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拖,表面上一次一次地谈着,就是不给准话。对此,宋哲元他们自己还给总结了一句话,叫“不说硬话,不做软事”。“不说硬话”就是不跟你抬杠,你说什么我都不跟你明说不行,“不做软事”,就是不办事。比如日本人要求的成立航空公司的问题,就拖了好长时间,来回来去地“谈判”,最后成立了一个叫“惠通航空公司”的空头机构,委派张允荣为总经理,负责筹备工作。据戈定远回忆,这个航空公司,直至“七七”事变发生,也没有正式办起来。

二是推,到了实在推不掉的时候,就往南京推,请示“中枢”。1936年5月,冀察政务委员会批准日商三菱、岩井经办长芦盐输日,每年33万吨。这件事就是事先经过南京批准的,这样,就不用挨骂了,也不用承担可能出现的责任了。

对此,日本人极不满意,宋哲元控制冀察,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日方的谅解,是准备把“华北特殊化”落实在宋哲元身上的。用戈定远的话说:“宋对这些问题,是在既不敢拒绝、又不能同意的情况下,以模棱两可的态度把问题摆在那里。而日寇的企图是不达目的不止的,宋的这种做法,招致了日寇的责难。于是在一九三七年三月间,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向宋提出了书面的所谓‘经济提携’的条款。”

1936年9月27日,宋哲元电蒋介石,报告“日本提出经济提携与开发事项(航空、铁路、炭矿、铁矿、筑港、电力、棉花、盐、水利、渔业、通信)。”

“中枢”的回复还没有来,1936年9月30日,田代皖一郎在天津华北驻屯军司令部请宋哲元吃饭,这顿饭可吃值了!

就在饭桌上,宋哲元与日华北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签订了《中日经济开发协定》,其中包括“建津石铁路、塘沽筑港、白河水利、龙烟铁矿、井陉煤矿、种植棉花”等等相当多的条款,几乎涵盖了华北经济的各个方面。

不知道当天宋大帅是不是喝了酒,反正不管是不是喝多了,“宋哲元”的白纸黑字写在上边。当年何部长就是因为不愿落这个字才想了那么一个办法,回应梅津美治郎,这宋哲元倒痛快,说签就签了。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老蒋当即令29军驻南京办事处主任戈定远转告宋哲元,要他接受张作霖允许日本人在东北修铁路的教训,“矿可开,路不可修”。

10月4日,宋哲元从天津回到北平,刚刚对外界称“关于华北经济问题及改组冀察政务委员会事已与日方商妥。”仅过了一天,10月5日,宋哲元又发表谈话,否认“与日军司令田代作政治事件之谈判”称“仅商及华北中日通航、开采龙烟铁矿、沧石铁路等问题。”可见其被动程度。

12月5日,行政院电宋哲元,不承认“中日经济开发协定”。

这下宋哲元可麻烦了,日本人可不管你“中枢”同意不同意,签了合同就得办。天天找宋哲元,纠缠合同执行问题,搞得宋不胜其烦。

本来,萧振灜在的时候,曾经在“8人会议”上规定过,凡对日交涉,尽可能不要由宋哲元亲自出面,就是怕宋哲元一旦应了日本人什么事情,就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了。结果宋不听,尤其是他走上前台之后,经常直接出面与日本人打交道,这下难办了。无奈之下,宋又想到了他的老搭档。

据秦德纯回忆:”此后日军益趋骄横,屡向宋哲元将军提出华北特殊化之无理要求,同时依附日阀之汉奸潘毓桂陈觉生等复为虎作伥,从中怂恿极尽威胁之能事,均经宋将军严词拒绝。但宋将军系一纯朴厚重热诚爱国之将领,迭经繁渎精神苦闷已达极点。曾于二十六年二月上旬一日告我曰:“日本种种无理要求,皆关系我国主权领土之完整,当然不能接受。而日方复无理取闹,滋扰不休,确实使我痛苦万分。日方系以我为交涉对象,如我暂离平津,由你负责与之周旋,尚有伸缩余地,我且相信你有适当应付办法。因此我想请假数月,暂回山东乐陵原籍,为先父修墓,你意见如何?”

秦德纯当即表示反对——事情是你做出来的,你想走,我还想走呢!让我替你顶缸,我不干。于是秦德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宋哲元当年劝他的那一套回敬说:“此事绝非个人的荣辱苦乐问题,实国家安危存亡所系,中央把责任交给你,不论你是否在平,责任总在你身上,因此我决不赞成你离开北平。”

秦德纯说:“当时宋将军并未坚持,因把回山东的打算暂时搁置。但到了二月二十日以后,日方交涉益繁,压迫愈甚,宋将军以心情恶劣,决定请假回籍,把交涉责任落在我身上,宋将军临行告我两事:①对日交涉,凡有妨害国家主权领土之完整者一概不予接受。②为避免双方冲突,但亦不要谢绝。我就在这不接受与不谢绝两种相反的原则下,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应付了四个多月。”

秦又说:“2月下旬起,日人几乎每天都来看我,平均每天最少一二次,日人中有军事人员、外交官员、贵族院议员、新闻记者、退役大将等,当时我不但觉得不胜其扰,而且处境十分艰难,如果说错一句话,就会被认作是外交口实。连我和部属或朋友间的私人谈话也要特别慎重,因为当时日本人收买汉奸,常常将有关外交问题的情报交给日本人,所以我在这一段时期一切小心翼翼,谨慎从事,仅半年时间,我的头发已经半白,脱落了很多。”

“当即电陈中央请示机宜,旋奉复示大意要在不丧权不辱国大原则下,妥慎交涉,中央定予以负责支持,当即遵照此原则相与周旋。到五六月间已达极度紧张阶段,日方使用武力侵略之企图,已成弯弓待发之势。”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1937年7月7日。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15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15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