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军统”(160)
问题是蒋介石的“号”着实难挂,再等一个月,黄花菜都凉了。再说了,临走借那两千块钱也所剩无多。不行,还得托人。
萧振灜通过第二集团军(即西北军未打散前的番号)的政治部副主任凌勉之,把老蒋的秘书高凌百约了出来,请他吃饭。
席间,萧振灜直截了当提出来,有事情想面见“蒋总司令”,请高帮忙。
高说,总司令很忙啊。
萧说,这件事关系到北方的局势,否则我不会随便求见总司令的。
别说,这个高凌百还真是信人,当晚,萧振灜就接到通知,让他次日一早六点到老蒋官邸等候“晋见”。
兹事体大,为了想好第二天见了老蒋怎么能够把话说得更得体,一向能说会道的萧振灜居然一宿未眠。
早上5点,萧振灜整肃衣冠前往蒋官邸,行政院长谭延闿已经率“文武百官”,肃立等候老蒋训话。
少顷,蒋着军服下楼,见到萧振灜,问:“萧代表有事?”
萧说:“现在是五时二十五分,可否三分钟谈话?”
蒋很客气,说“不忙,请坐下。”
萧说:“昨见报载奉天宪兵至太原,将接收兵工厂事,总司令见否?”
蒋说:“是的。”
就此,萧开始谈古论今,这一大段话,颇值得全文引用,学学人家萧振灜是怎么说话的:
“民国以来中国循环内战不息,阎锡山之所以能为北方患者,非其才能有过人之处,特太原地势使然,太原北有雁门之险,东有太行娘子关之固。乃军事枢纽,东控冀鲁,北接察绥,有太原,则陕甘宁青各要害,尽易于掌握。自古辽金以未得上党,而不能保有天下,元占上党,始克入主中夏,赵宋集全国之力,三下河东,俱不能胜,卒以诱计降杨业,北汉始行瓦解,故得太原者得天下。今张学良据东北,人才大聚,如得太原而得地利,则革命将增艰难矣。”
估计头天这一晚上,萧振灜肯定是看了一夜《三国志》,要不说的话怎么那么像《隆中对》呢,只不过是把荆州换成了太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一番话,显然是打动了蒋介石,跟着就问:“然则如何?”——那你说怎么办呢?
萧振灜要的就是他这一问:“使晋中八将拒张以迎中央,晋主席一时不予更换,温寿泉在上海,可使归晋策动。”
第一句话好理解,“使晋中八将拒张以迎中央”,是向蒋建议由宋哲元为首整理西北军残部,这也是萧振灜见蒋的主要目的。
后面几句话多少有点费解,需要解释一下,又得往前翻一下历史。
“中原大战”之后,事败的阎锡山、冯玉祥于11月4日同时通电下野。冯玉祥下野之后去了山东,到泰山隐居去了。阎锡山却赖着不走,他当然不想离开经营了半辈子的山西。但老蒋不干,明告诉阎锡山,必须出洋,否则就要派飞机轰炸太原。阎锡山无奈,只好于11月29日潜往天津,12月22日赴大连隐居。
行前,阎锡山将所有的班底都交给了他的老伙计徐永昌,因此,阎虽然“下野”,却躲在大连,通过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暗中操纵一切。
正因为山西依然掌握在阎锡山的手中,所以,萧振灜给蒋介石出主意:从目前的情况看,山西省政府主席一时半会儿换不了,不听指挥,可以派温寿泉“归晋策动”。
温寿泉是山西洪洞人,阎锡山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的同学,在山西军政界很有影响力。因此,萧振灜建议蒋介石派他回到山西,暗中策动山西反对张学良入晋。
对萧的建议,蒋介石显然很感兴趣,马上传令谭延闿让大家散了,今天不训话了,并让夫人宋美龄下楼,一同请萧共进早餐,并“详询一切”,“半日方毕”。
谈话过后,老蒋让萧去找孔祥熙——何应钦不办事,索性不找他了,改找孔祥熙了,找孔干什么呢,要钱——萧振灜不是没钱了么。
见了孔祥熙,说明一切,孔还真是大方,一下批给萧振灜两万块钱。
接着,蒋介石又发表萧振灜为军委会中将参议——萧的原职就是第二集团军参议,不过此参议不同于彼参议,那个是杂牌军的,这个可是“中央”任命的。
此时,山西方面的消息也到了,在温寿泉的策动下,山西各界群起反对东北军入晋,张学良只得作罢。
不久后,蒋正式批准,由宋哲元集合西北军残部,给他一个军的编制,在山西运城整训,并令萧去向张学良“请派令”。
萧的神机妙算,全部成功。所以为什么说得看历史书呢,学点历史,不光可以“知兴替”,还有助于“办实事”。
不过,老蒋的批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萧振灜还要去对付被他暗中下了绊子的张学良。
此时的张学良,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司令,节制辽、吉、黑、晋、察、热、绥、冀八省军队,北平、天津、青岛三市及河北、察哈尔两省均归张学良管辖。因此,萧振灜的“建军”计划,可以绕过何应钦,但绕不过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