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闲话“军统”(159)

萧振灜来到南京,住在中央饭店。

他首先要见的,是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

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中极为少见的西北人,原籍陕西泾阳,1879年生于陕西三原。

于是前清举人,后来到上海震旦学院读书,在此期间与邵力子等人共同创办了复旦公学(后改名复旦大学)。1906年,于右任赴日本考察,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右任为交通部次长。1924年,于右任出席了国民党“一大”。会后,根据大会的决定,他推荐了许多“优秀青年”到广州报考黄埔。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董钊、郭景唐、周凤岐、杜聿昌、阎奎耀、关麟征、张耀明、杜聿明、杜聿鑫、萧洒等等。军统的马志超,也是由于右任推荐的。军校一期之所以会有那么多西北人,就是这个原因。

而且,周凤岐、杜聿昌、关麟征、张耀明、杜聿明、马志超等人加入国民党,也是于右任介绍的。

在历史上,于右任与西北军曾有相当的渊源,想当初,受李大钊委托,赴苏联敦促冯玉祥参加北伐的就是于右任。冯“五原誓师”成立国民军联军时,代表国民党、国民政府监誓、授旗的也是于右任,并任国民军联军副总司令。

在1930年11月的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于右任刚刚当选为监察院院长。正因为于是西北军在“中央”少数能说得上话的人之一,因此萧振灜首先就要托他办事。

于右任很痛快,答应帮忙。

接下来,就是“挂号谒蒋”了。“挂号”这个说法是萧振灜遗著中的原话,极为传神,而且特别像现代的表述方式,大家要知道他这本《华北纪实》可是1944年写的。

老蒋的“号”当然不好挂——此时,正是老蒋志得意满的时候,正因为准备当“总统”,跟胡汉民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这个“号”一挂居然挂了将近一个月。

好不容易见到了蒋,说明“宋及余等救国救民之志,故乃重组部队起义”等等。

其实,萧的这套说辞当中,存在一个重大漏洞——你们早干什么去了!队伍都给打得稀里哗啦了,想起“起义”来了,不嫌晚了点么?

而且蒋介石似乎挺了解萧振灜,因为据萧回忆,当时蒋特地提到“我曾去苏联以及释放数千被捕青年之历史。”对此,萧“答以实际”。

不承认也不行啊。

幸好,老蒋似乎并没有“翻旧账”的意思,他说:“于院长特推荐汝为西北军中之革命同志,希望今后共同为国效力。”

原来是于右任起了作用,看来“朝中有人”确实好办事。

接着,老蒋让萧振灜去找何应钦,商量具体的事情。

何应钦是军事委员会军政部长,这个角色很厉害,大凡“陆海军建设改进、人马之维持补充、交通通讯之整备,及全国总动员之筹划”、“陆海军军需、粮秣、被服、装具、营缮及其他军需品之筹办、分配”、“军械弹药之筹办分配、场厂仓库之建设管理”等等,统归军政部管理。

据郭汝瑰回忆:“在国民党军事高级指挥人员中,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外,便是军政部部长权力最大。”这与何应钦在国民党军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也是相称的。

所以,讲解市同意的何应钦比蒋介石的“谱”还大,他对萧振灜说,因为“原有二十七路军编制,业行取消”,因此“容侯安排”。

这个所谓“容侯安排”,其实我们现在也经常说,就是当别人托你办事,而你又不想办或者觉得不太好办,但又不愿直接拒绝的时候,你会说:嗯,好吧,再说吧,看机会吧。

比如,你找单位领导,谈到你个人的一些事情,比如调动啦、薪酬啦,等等,听到的,经常是这么一句话。

对,何应钦也是这么一句话,就把萧振灜给打发了。

看起来,何应钦对萧振灜所讲的“起义”的故事不太感冒,这事情还真难办了。何应钦是实权人物,老蒋同意了,何拖着不办,萧振灜是一点辙也没有。

困守愁城,转眼又是一个月过去不了,何应钦那边一点动静也没有,显然是根本就没打算办这件事。

想到远在太原眼巴巴等待消息的宋哲元,还有在寒风中缺吃少穿的士兵,萧振灜急得不行,还得找老蒋!

可找老蒋说什么呢,总不成告何应钦的状吧,说“你批了的事,何部长拖着不办,你看这事怎么整?”

这天,萧振灜在中央饭店看报纸,忽然,一条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奉天宪兵至太原接收兵工厂。”

萧振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有了,找老蒋进言的机会来了。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1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1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