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闲话“军统”(158)

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把处理西北军残部的任务交给了张学良。这就好办了,萧振灜是东北人,与张学良能说得上话。

萧先是给宋哲元发了个电报,告诉他自己要去看他,随即到奉天找到了张,与其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张学良说,“恐中央不满其收留西北军”。话里话外,张本人并不反对“合作”——也是啊,谁不愿意手下多点部队啊!只不过此时张学良也是刚刚开始与老蒋“合作”,对他这位“义兄”不甚了解,所以比较谨慎。

听了这话,萧振灜心里就有底了,我们且看他下面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像不像战国的那些策士。

萧赶到太原,在山西大酒店见到了潦倒不堪的宋哲元。

此时的宋哲元,斗志全无,精神已接近崩溃,他握住萧振灜的手,一边哭一边说:“只待汝,唔后即回天津(宋的母亲常住天津),兵溃散仅余千人,已嘱交与刘汝明。”

言下之意,打算归隐林泉,从此不问世事了。

萧一听那哪儿行啊!随即给宋的参谋长张维藩打电报,告诉他:部队先不要交,等着我萧振灜,过几天去找你面谈。

接着,萧又鼓励宋哲元:“吾等救国之志未达,何谈解甲归田邪?今应思昨日之非,定明日之计”

宋说:“我等错误跟随冯,到如是地步,队伍已溃散,起义已晚,奈何?”

萧随即责以“大义”:“可邀集能合作的将领共建部队,起义无早晚,今日起义是吾等认识了冯的军阀本质,而投向中央是为了走革命救国的道路,中央必然欢迎。”

宋方寸已乱,毫无主张,只是一迭连声地问:“何人能来,如何进行?”

萧振灜告诉他:“冯治安、张自忠、赵登禹、李文田、何基沣等可邀,同生共死,我去中央说明起义之诚,争取收编。”

宋一听居然会有这样的好事儿!于是提醒萧振灜,“刘汝明恐不肯起义,以后邀他来。”其他的,“里外安排,我由你决定。”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际遇,跟性格、跟许多先天的东西是有关的。比如乾隆,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当皇帝的。萧振灜也是,好像天生就是为了当“大哥”而生的。

萧振灜这个人,会说话、会来事儿、有见识、有担当,兼以足智多谋、世事通达,乱世中生存的本事他几乎全都具备,许多人都很佩服他。所以,萧虽然到西北军时间不长,却很吃得开。加上他年岁比较大,西北军的封建色彩浓厚,特别喜欢搞“拜把子”那一套,大家都叫他一声“萧大哥”,格外尊重。正是因为萧有这样的人脉,所以他敢在宋哲元面前夸下海口。

首先要做工作的,就是后来成了抗日英雄的张自忠。

张自忠部驻在曲沃,此时还有5000人,是退入山西的西北军残部中势力最大的一股,他的态度举足轻重,张自忠如果不同意拥宋,其他的全是“白扯”。

果不其然,张自忠对拥宋有异议。不过也可以理解,你那儿1000人,我这儿5000人,凭什么服你当首领啊!但他也想听听萧振灜的意见,“以定未来”。

萧开始摆“大哥”的谱:“都是患难兄弟,弟等既听余,余拥宋,皆为兄弟之义,汝与仰之(冯治安)分率部队,赵登禹等依次,刘汝明若能来,另作安排。”

萧振灜这番话,听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意思很丰富。

首先,暗示张自忠——如果能争取到一个军的编制,那么张自忠和宋哲元的亲信冯治安则可以各自锁定一个师长的位置,你的部队,依旧是你自己带,别人不会插手。

其次,赵登禹、何基沣等等,只能委屈当旅长。

第三,关于刘汝明。刘汝明是冯的“十三太保”之一,论在西北军中原有的地位,几可与宋哲元相捋,比张、冯等人要高出一个档次,双方不是一路人。

所以,萧明确告诉张自忠,刘汝明即使来了,也是“另作安排”,不会影响张的位置。

另外,宋所说的“刘汝明恐不肯起义,以后邀他来”,也是顾虑到刘原来在西北军中的位置,担心他来了影响张自忠等人的积极性。所以,宋哲元的脑子,其实也是很清楚的。

萧振灜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当师长、继续掌握自己的部队,对于此时的张自忠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于是张说:“只要大哥领导来做,我必服从到底。”

离开张自忠部,萧振灜到运城找到了张维藩,张本是宋哲元的参谋长,宋打剩下那1000多人,此时就是他在带着,对于拥戴宋哲元,张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下一个是赵登禹了,萧振灜准备让他当旅长。赵手下也有一部分部队,而且他原来是25师师长,当旅长等于是降了一格。所以要听听他的意见。

赵登禹也是一个血性男儿,肚子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儿,一听萧的来意,慨然应允:“干不干由大哥决定,能报国,作团长营长都行。”

班子基本上搭起来了,萧振灜把这些人统统召集到运城张维藩处,有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李文田、何基沣等等。会上,萧振灜告诉大家,他准备拉起一个军的编制,组织“起义”,推宋哲元为军长、张、冯为两个师长、张维藩仍为参谋长,其他人都当旅长。

班子是搭起来了,但目前的一切还都是萧振灜在“自说自话”,不作数的,需要得到南京的认可。于是,萧振灜回到山西,向宋哲元汇报了一切,就准备启程奔南京。

当时这俩人真是穷啊,穷得叮当响,没钱,连去南京的路费都没有。好在山西的钱庄、票号多得很,最后,萧振灜从太原“聚义银号”借了两千块钱,作为川资,就只身去了南京。

接下来,且看萧振灜如何用这两千块钱,去“套”那一个军的编制。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13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13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