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军统(150)
怪只怪贺衷寒错误地估计了形势。
12月12日,老蒋被扣的消息传到南京,此时,最活跃的就是何应钦了。
自国民党建军,何应钦长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蒋做黄埔军校校长,何当总教官;蒋成立军校教导团,何当第1团团长;军校学生改建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是军长,何当师长;蒋做北伐军总司令,何升任第1军军长;1929年,国民党统一陆海空军,蒋做总司令,何做总参谋长。
这回,总司令老蒋出事了,何应钦顺利成章地成了“代总司令”,这是没有异议的,没有人会去跟他抢。
有异议的是何应钦本人,不知道他是不是想把那个“代”字去掉,还是急于把老蒋救出来,他好接着去做那个军政部长。总之,从老蒋一出事,何就特别积极地要组织“讨伐”,要跟张、杨决一死战。
在何应钦的挟持下,国民党中央通过了“讨伐”张、杨的决定,授权何应钦负责军事,代行蒋介石的总司令职务。
最高统帅在对方手里做“人质”,要打,是个什么结果,三岁孩子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到日本去留学。连对蒋最“苦大仇深”的冯玉祥等人,都能顾全大局,主张政治解决。
反倒是何应钦这个老蒋的同学、亲密战友,不知是怎么了,仿佛一夜之间,他就成国民党内主事的了,一意孤行,非得要动武。还给汪精卫打电报,请他回来“主持大计”,真的把老蒋当成透明人、不存在了一样。宋美龄求他都不听,反而讥刺为“你一个妇道人家,只知道救丈夫!国家的事,你不要管!”。
看起来,某些人似乎只等着两边打起来,老蒋在“讨伐”中“玉石俱焚”那一天了,自己好借机来个“凤凰涅槃”。
所以,也难怪蒋介石毕生不相信任何人,就这么一帮人,也着实不可人疼。
静极思动的人很多,这其中,就包括贺衷寒。他找到刚刚经改选上任的复兴社书记邓文仪,建议有所举动。邓文仪年纪轻,被他撮弄,召集了复兴社高级干部会议,通过了武装解决西安事变的决议,并以黄埔同学会的名义,公开拥护何应钦代理陆海空军总司令,负“讨伐张、杨叛逆之总责”。
这还不算,贺衷寒、邓文仪还收编了几百名中央各军校的毕业生,组织了一个“讨逆赴难团”,打出“武装起来,开赴潼关,直指西安,与张、杨决一死战,救出校长”的旗号。
其实,贺、邓的做法,并不奇怪,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谁也看不出西安事变有政治解决的可能,既然不能谈,那就只有打,还能有什么办法?
再说了,既然老蒋已经靠不住了,还不趁早另做打算,还等什么呢!谁不想着“拥立”之功啊,再晚了,让别人抢了先,什么事都耽误了。
贺、邓的打算,并没有错,官场上,本就没有永恒的联盟,只看你能不能跟对人了。
遗憾的是,这次,贺衷寒、邓文仪跟错了。
12月26日,老蒋回到南京,首先找的就是复兴社书记邓文仪,把他叫去一顿大骂:“我在西安蒙难,你们在南京讨逆。我还没有死,你们就不听我的话了,想改换门庭吗?”
这时,还是戴笠站出来说了“公道话”,说这事还真不怨邓文仪,都是贺衷寒在后面出的坏主意。
蒋介石又找来贺衷寒,痛斥他忘恩负义。老蒋曾对胡汉民说“我是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但事实证明他很会说话,最起码很会骂人。贺衷寒被骂得羞愧不已,放声痛哭,蒋看他哭,更生气了,说“你还有脸哭,给我滚出去哭!”随即免去了贺衷寒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处长的职务。
此后,贺衷寒基本处于投闲置散的境地,不复往日的风光了。
实际上,老蒋对贺衷寒依托复兴社和“政训”工作,逐渐坐大的态势,早有忌惮,借着这次事变,正好归罪于复兴社,打掉“政训”这个山头,岂不快哉!
1937年3、4月间,蒋介石手谕复兴社:“停止一切团体活动”。1938年4月6日,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要旨”,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党团组织,以“代表、领导全国的青年力量,服务抗战”,即“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
1938年7月9日,三青团中央团部组成,蒋介石自任团长。至此,前后维持六年的复兴社走到了尽头。
要说算账,最应该清算的,自然是何应钦,但这个人的地位实在是太特殊了,老蒋奈何他不得,只好心里骂骂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