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闲话军统(149)

第三个倒霉的,又是一个“复兴社”的高级干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处长贺衷寒。

跟滕杰一样,在国民党史上,贺衷寒不算什么大人物,但他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黄埔的学生,后来搞出名堂来的,大抵可分为三种出路:

一是带兵官,俗话说就是打仗的,这类人最多,在军内和国民党内的地位也是最高的。这批学生,以军校一、二期的早期毕业生为主,其代表人物就是胡宗南,杜聿明也算一个,地位既高,同时也受到蒋介石的高度信任,这类人另外还有很多,大家随便一想就能列举很多。

第二类,是一小部分人,就是以戴笠为首的特务群体,政治地位不高,军衔也最多是个少将,但极有影响力。

第三类,就是在国民党和军队当中专门搞“政治工作”的那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发轫于复兴社的成立,戴笠等人当初也属于此类,只是后来干得越来越“专业”,终于自成体系,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除了戴笠、郑介民等几个干特工干出名堂的,其余的人,几乎始终在国民党和军队中从事所谓“政训”、“政战”工作。所以为什么一提起国民党的政治工作,总让人觉得与特务工作好像是一码事,因为在最初他们是一个群体。这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贺衷寒。

提起贺衷寒,在当年的军校,就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

想当初,曾经有“黄埔三杰”的说法,依次为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还有“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的说法,两个传说当中,都有贺衷寒在内。

贺衷寒,原名贺忠汉,1900年生,湖南岳阳人,军校一期毕业。

贺衷寒从小就是个才子,先上私塾,学了一肚子线装书,后来到武昌湖南旅鄂中学读书。所以,贺衷寒脑子中的“旧”文化和新文化都有一手,写得一手好字,还会写诗词,新式国文也写得好,要不后来在军校怎么闯出一份“文有贺衷寒”的名头来呢。

贺衷寒参加革命很早,1920年,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在武汉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贺衷寒成为最早的青年团员之一。

1921年10月,中共组织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将于1922年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解放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贺衷寒作为武汉学生代表出席,成员当中,还有同样年轻有为的王烬美、邓恩铭、高君宇、蒋伏生等人。

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贺衷寒在中共党内的发展,前景估计错不了。没想到,此次苏联之行,不但没有培养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反而使贺衷寒蜕变为一个死硬的反共分子。

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张国焘,“一大”选出的中共核心领导层三人之一,张国焘本就是一个眼高于顶的人,面对这些“毛孩子”,怎么会把他们放在眼里,整日里颐指气使,今天训这个,明天骂那个,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偏生是21岁的贺衷寒要出这个头,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贺衷寒是大才子,从小也是被旁人吹吹拍拍惯了的,哪里肯吃他这一套。

据说,某日,张国焘又在摆谱,说什么“不是我张国焘,你们还想到苏联来!不听话,我把你们全开除。”

大家都不做声,心想你愿意说就说吧,有本事真把我开除喽。

贺衷寒听着心里有气,于是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

“张先生,我们是中央书记处派来的,你有什么权利开除我们?我看你这个团长当的是不是不耐烦了?你如果不想当了可以不当,我们另选一个就是。”

几句话噎得张国焘一口气差点上不来,张国焘何曾被人这样顶撞过,何况是一个小字辈!再说,当时的张国焘,虽说是“中央”领导,不过也只有24岁而已,同样是年轻人。听了这话,立时拍桌大骂,叫贺衷寒“滚出去”。

贺一听:“要滚你先滚!”谁怕谁啊!扑上去就要跟张国焘“放对”。旁人赶快上来你拉我拽,好歹是把俩人给劝开了。

如果换一个人,这事可能也就算了,以张国焘的身份地位,何必跟一个最基层的青年团员计较。但这不是张的性格,回国以后,张国焘一句话,果然开除了贺衷寒的团籍。

从此,一个热血青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回国以后,贺衷寒到武昌一中当了一名中学教师。1924年,黄埔军校开始招生,经国民党元老詹大悲介绍,贺衷寒与自己在湖南旅鄂中学的同班同学、好友蒋伏生结伴南下广州,准备报考黄埔,当时他们先到上海,从上海坐海轮再到广州。

不料,等他们赶到码头时,开往广州的船已经启航。要说年轻人就是年轻人,胆子是真大,贺、蒋二人居然雇了一只小舢板出海追赶。

好不容易追上大船,怎么上去成了问题,幸亏大船上的一个年轻人援手,帮贺、蒋二人攀登上船。

三人互通姓名,那个年轻人自我介绍,名叫胡宗南,浙江人,也是到广州报考黄埔的。这是贺、胡订交的开始。

赶到广州,军校一期已经录取完毕。他们又结伴去找军校党代表、招生负责人廖仲恺,陈述自己“参加革命、反帝反封”的决心。谁知这时胡宗南又遇到一个新困难,因他个子矮小,不符合军校的录取标准。胡一听当场大哭:“谁规定的个子小就不能干革命!”

廖仲恺是个爱才的人,当即决定补录三人进入军校学习。贺衷寒和蒋伏生分别入一、二大队,胡宗南则进了四大队。

在军校期间,贺衷寒把他的反共决心和“才干”表现得淋漓尽致,孙文主义学会就是以他为首搞起来的,深得蒋的欢心。

1926年,受国民党委派,贺衷寒再度前往苏联考察,先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陆军大学学习。

1931年,蒋介石任命贺衷寒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剿匪宣传处”处长。

1932年,贺衷寒与其他黄埔同学一起创办了复兴社,复兴社的《章程》,就是贺衷寒起草的。

1932年3月,蒋介石亲自召集了复兴社的成立大会,选出贺衷寒、酆悌、滕杰、周复、康泽、桂永清、潘佑强、郑介民、邱开基等九人为中央干事,侯志明、赵范生、戴笠三人为候补中央干事。

蒋指定滕杰、贺衷寒、酆悌三人为常务干事,以滕杰为书记。

按:复兴社成立的初期,由于当时老蒋的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因此复兴社主要的工作任务很明确,就是搞军队的情报,其中包括嫡系、非嫡系部队主要负责人和各级军官的思想情况。

因此,大家一提复兴社,马上想到这是一个特务机关,因为它在成立的初期,确实是搞情报的。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蒋介石明确规定,复兴社的高级干部,不得吸收军校毕业生中那些带兵的主官担任,因为复兴社要监视的正是这些人,当然不能有他们。

但胡宗南是个例外,蒋介石指定胡必须参加,并且,戴笠也是胡所援引的。

1932年,贺衷寒任“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处长,从此,这个机构就成了蒋介石在军队当中搞特务活动的大本营,也是复兴社活动的载体。比如,曾扩情曾先后担任处长的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政训处和西北“剿总”政训处,就相当于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的派出机构(同时也可以看做复兴社的派出机构)。

因此,从1932年到1936年,贺衷寒以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为依托,用了4年时间,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国军“政训帝国”,到最后,居然隐隐然成为国民党内一个新的派别。所以,说贺衷寒在国民党和军队内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但是,贺衷寒和复兴社的命运,在1936年底,被彻底颠覆了。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小说在线阅读_第1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第1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