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军统(140)
西安、兰州都还比较顺利,但关键在临潼那边、关键是老蒋。
否则,跑了老蒋,西安这边,人抓得再齐也没有用。张、杨最担心的,是老蒋在乱军中出了事,子丨弹丨可不长眼,别像邵元冲那样糊里糊涂挨一枪,又怕老蒋一时想不开别再自杀了,那可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劫持“领袖”是一回事,杀害“领袖”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特别是张学良,以他与蒋的关系和感情,跟杨虎城相比,自然又不一样。所以临潼的任务,张学良必须让自己的部队、自己最亲信的将领去执行,别人他不放心。
从临潼的枪一响,张学良就在焦急地等待消息。据赵寿山回忆,在西安的行动结束之前,刘多荃曾从临潼打过来一个电话,说:“委员长跑掉了,尚未找到。”
一会儿张又要临潼的电话查问,接电话的是白凤翔。张问找到蒋没有,白说还没有。张大怒,说:“如果九点找不到委员长,就把你们的头送来!”
困“坐“愁城,这个时候张的心情可想而知,为了调整情绪,张、杨二人到室外去散步,省得坐在屋里,总盼着有电话来,来了电话又怕是坏消息。
赵寿山也出来跟在他们后面,听到张学良说:“虎城兄,如果委员长到西安后,采纳了我们的意见,我便送他回南京。”杨低头沉思说:“委员长生死未知,是否能找到?”
杨说的,其实正是张最担心的。
此时此刻,张学良嘴上说的,虽然是捉蒋之后的事情。但心里想的,百分之百是如果捉不到蒋、或者蒋出了事怎么办、如何收场!
幸好,就在此时,振奋人心的消息来了。打电话来的是白凤翔,报告蒋已捉到,正往西安送来。
张学良长出了一口气。
12月12日凌晨4时左右,白凤翔等人开始进攻华清池的蒋介石行辕,与蒋的侍卫部队交火。
蒋介石行辕的安保,分为四个层次,最外面两层,由张学良的卫队营负责。
最外一层,是十里铺到临潼的交通检查,有一个骑兵连,另外在灞桥(就是白凤翔他们集合出发的那个地方)驻有一个排。
再往里一层,是华清池头道门以外和周边地区的驻地警卫,又是一个连。
再往里的两层,就是“中央“派来的了,
从头道门、禹王庙那儿到“华清胜境”二道门,为第三层警卫圈,驻扎着70名蒋从南京带来的宪兵,就住在禹王庙里。
进了二道门就是华清池,上有小桥一座名“飞虹桥”,过了桥就是蒋的宿卫之处“五间厅”了,这是第四层警卫圈,也是安保的核心,由蒋的贴身侍卫日夜巡逻值守,侍卫长就是侍从室一处处长钱大钧,副侍卫长则是宪兵第3团长蒋孝先。
外边两道防线是东北军自己人,张学良事先已通知他们全力配合。
里面的两道。可是真刀真枪的干!
当晚值守的,是蒋介石的族侄孙蒋孝镇,他听到枪声,知道不好,赶忙叫起老蒋。这时又来了几个警卫,眼看前门是出不去了,蒋孝镇背起老蒋,穿过东小门就往后院跑,到得后院,没想到后门上了锁!
后门上锁,这是警卫工作的大忌!一旦出了事,别人肯定从前门攻进来,你让“领袖”往哪里跑,等死么?
此时,蒋介石就处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
万般无奈之下,蒋孝镇等几个人搭起人梯,送老蒋翻墙而过,没想到墙里墙外不一样高,墙外要高得多。老蒋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迥不复当年身手,黑灯瞎火中,不慎摔了一跤,摔伤了腰,从此终生受腰疾困扰。
华清池的墙外,就是骊山。翻墙的时候,急切中,蒋介石的鞋子也掉了一只,忠心耿耿的蒋孝镇,脱下自己的鞋子给老蒋穿上,扶着他就往山上跑。不一会儿,蒋孝镇的脚就被磨烂了,实在跑不动了,只好让老蒋自己往山上去。
西安事变之后,蒋孝镇被送进医院,治了好几个月才把脚治好。
再说孙铭九,冒着枪林弹雨抢入“五间厅”,一看蒋没在,顿时心里凉了半截,抓不到老蒋,可怎么向张副司令交代呢?
确实,如果老蒋出了事,那就不是向张学良“交代”的问题了,而是从张学良起,大家一块全得“交代”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