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军统(135)
丁、最后的努力
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行营”设在西安迤东30公里的临潼华清池。随即分别召见东北军和17路军师以上干部谈话,蒋介石称:“剿共已达最后五分钟成功的阶段。”如果有人反对“剿共”,就要严加处置。
谈话以后,蒋介石向张、杨下“最后通牒”,提出两个方案让张、杨自己选择。
其一: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开到陕甘前线,进攻陕北苏区,对红军作战
其二:如不愿“剿共”,把东北军调福建,十七路军调安徽,让出陕甘,由中央军”剿共”。
为此,12月7日晚间,张学良赶赴临潼,第四次向蒋“进谏”。据孙铭九回忆,当时张学良说“当前的国内形势只有先对外,一致抗日,才不负全国人民所望,才是国家唯一图存的道路;说明全体东北军,特别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抗日情绪激昂,前线各部队准备自动组织援绥抗日,自己亦可亲自上前线指挥;表示个人对蒋是忠心耿耿,因此为领袖着想,不能不披肝沥胆相劝。”
说到激动处,张学良声泪俱下,并说如果怎么怎么样,你蒋介石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等等。蒋听了暴怒不已,痛斥张学良年幼无知,“上了共产党的当”,并说“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政策也不能改变!”
张学良哭道:“委员长真的不能听我们的忠告吗?”蒋介石置之不理,拔脚便走,把张“晒”在了一边。
至此,双方已经决裂。
在蒋,肯定觉得,自己已经对张学良容忍到了家,换做别人,早已不客气了。
殊不知,张学良的忍耐也已经到了极限。
张学良不是一个可以随便骂的人,这一下,老蒋是真把张学良给骂急了、骂出火来了。在张看来,蒋介石已经把自己逼到了墙角,逼得走投无路。
张学良本就是一个性格极易冲动的人,面对蒋介石,他已经拿出了百倍的耐心,之所以隐忍至今,不过因为他是蒋介石而已,并非因为他没有脾气。
离开临潼,张学良横下一条心——把蒋扣起来,再跟你说,看你同意不同意!用张学良自己的话说:“我要教训教训这个老头子!”
回到西安以后,张学良便找到杨虎城,决定对蒋进行“兵谏”。考虑到西安以杨虎城的驻军为主,而捉蒋的主意又是自己出的,于是张、杨二人商定,西安方面交给17路军,临潼方面,由张学良的东北军动手,约定时间,双方同时下手。
据东北军第51军第105师师长刘多荃回忆,12月8日,蒋介石约第67军军长王以哲和他去临潼吃早饭:对他们说:“自从‘九一八’后,国人对你们东北军都很不原谅,现在剿共战事仅剩最后五分钟了,我是给你们东北军一个立功的机会,你们要理解我的用意,服从命令,努力剿共,方是你们应持的态度。”
蒋同时警告王以哲:“你军部的电台经常和共产党通报,你还以为我不晓得,我早就知道你们的这些举动……”
回去以后,王、刘赶快去找张学良汇报,说这下可坏了,委员长知道咱们跟红军有来往了。当天下午,王又找到刘,对他说,“副司令要办一件惊人的大事,你无论如何猜不着。我昨夜整宿没有入睡,副司令已与杨主任经过多次密商,决心要扣委员长,准备闯一场大祸。”
第二天,1936年12月9日,是“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学生万余人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寇,到绥靖公署、省政府请愿。省府由邵力子出面,接见学生代表,并答应转达他们的要求。
后面的事,记载不一,多数文献是说这时忽然有人开枪,打伤了学生。这下学生们不干了,于是决定去华清池,直接向蒋介石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见情况紧急,赶紧给蒋打电话通报情况,并建议蒋接见这些游行学生,结果再一次被蒋严词拒绝:“这是你对学生放任,让他们闹到我跟前来,这是不允许的。对于那些青年,除了用枪打,是没有办法的。”
据孙铭九记载:张学良看这种情况,知道学生们去了临潼,一定会出事,出了事则后果无法收拾,于是亲自乘车去劝阻,终于在灞桥追上了游行学生,对他们说:
“同学们!你们站住,听我说几句话。你们的爱国行动,我决不阻挠。我是当地负责长官,你们有话同我讲,我替你们解决。我张学良的爱国心情跟你们一样,你们的要求就是我的要求,也许我的要求比你们的要求还急迫。但现在你们不要再往前走了,不然会发生流血事件。”
学生们喊:“爱国就不怕牺牲!”
张说:“你们的一切请愿书都交给我,由我替你们转向委员长陈述。同学们,相信我吧!我是国家负责军人,我决不欺骗你们,你们回去吧!”
这时学生们喊道:“拥护张副司令领导东北军援绥抗日,请答复我们的爱国要求!”
张说:“今天已经天黑了,你们先回去吧。我要在一星期内用事实给你们回答,我说的话是负责的。”
听张学良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学生比较满意,于是折回西安。
当晚,张学良最后一次赶到临潼,把他对学生们说过的话,原封不动地对蒋又说了一遍。
在张,是抱着仁至义尽的态度,同时,也是寄希望于万一,毕竟“兵谏”是最后的办法,能不用尽量不用。
在蒋,却认为张学良的话殊不可解:他质问张学良:“你是代表国家大员对学生说话呢,还是代表学生对我说话?你不懂拥护领袖的道理,有人侮辱领袖,你应当与他拼命。”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之后,曾写过一本小册子,叫《西安半月记》,其中也记载了事变发生以前,张与他最后的这一次谈话。
他是这样写的:“汉卿向余报告在灞桥对请愿者说话,曾谓:‘我可为你们的代表,有话可以代达;同时,我亦可为委员长代表,可酌量考虑你们的要求。’彼自以所言甚得体,言时甚得意。余当即纠正其谬,谓:‘一人决不能做两方面代表而站在中间。所谓信仰领袖,应如此乎?’”
在这一天的日记中,蒋介石写到:“对张学良说话,不可太重。张学良为人小事精明,而心志不定,可悲也。”
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话说得太重。但他还不知道,这样说话的后果是什么。
张学良后来回忆说:“当蒋公在华清池同良两次谈话之后,良心情上十分冲动,尤以十二月九日夜为甚。”
当天,张学良怒气冲冲地从临潼回到金家巷公馆,对孙铭九说:“委员长太差劲了,竟要开枪杀死爱国的青年学生!”
一会儿,刘多荃也来打探消息,张学良对他说:“蒋孝先这小子太狂了,他对黎天才说,你告诉张副司令,西北的剿共任务如不愿担当,即请张退出西北,不要误了大事。如若还愿意干,就好好干。蒋孝先有什么资格教训我!”
并说:“我一定要扣蒋,你快去把鼎芳(王以哲的号)找来。”
王以哲到后,张学良向王表示了自己扣蒋的决心。王说:“副司令有决心干,就干吧!”
张学良又叫来骑兵军第6师师长白凤翔,令他届时承担捉蒋任务。白凤翔说“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本人(指蒋介石),到时候乱军之中怕出错误。”
12月10日,蒋介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于12日发布第六次“围剿”红军的命令。如张、杨两部不愿参加,即令张部调福建,杨部调安徽。
张学良带着白凤翔和白凤翔的第17团团长刘桂五参加了会议,让他们二人认准蒋介石的长相,并借机仔细观察华清池内的情形以及蒋的侍卫武装配置情况。
当晚,张学良将王以哲、刘多荃、白凤翔、第53军第116师师长缪瀓流、刘桂五等高级军官召集到金家巷公馆,当时在座的还有张学良的卫队营营长孙铭九。接着,张学良又叫来了第51军军军长于学忠。
于学忠一进屋,张劈头就说:“我要造反!”
此前,于学忠并未与议此事,不明白张学良要造什么反。
张说:“为了停止内战,我已决定要扣蒋。”于学忠问张:“如蒋不同意,第二步怎么办?”张说:“我已和虎城谈过,此举成功则大家之福,如不成功,我张学良拿头去见他(指蒋介石)。”
至此,“兵谏”已是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