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纬《唐年补录》,“唐咸通(860-874年)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县(今陕西省大荔县)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shai)雨,洒茧箔上,血不汙箔(wu,血不污染茧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血凝固之后可拿在手上。)须叟,令人冷痛入骨。(龙的血很冷,能浸入骨髓。)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及雨,悉是泔也。(龙吸入泔水,腾上天空,下的雨也是泔水。)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丈,身尾相半,尾本褊薄,鳞鬣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yi,遮盖)之,双角各长二丈,其腹光白龃龉(juyu,形容牙齿不对应)。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tuan,切割成段)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
这段记述有很大的科研价值,龙的身躯是身体和尾巴各一半,龙的血很冷,它的尾巴有点薄,鳞甲和毛发像鱼,嘴巴上有胡须,它的脚部有刺红色的膜覆盖,它的头上长有双角。而贾纬参与编写了《唐书》,但他深感唐武宗以下的诸朝缺少实录,不利于修史,于是搜遍文集,自撰成《唐年补录》,又名《唐朝补遗录》。
相对于这些记录,我个人更喜欢以下三则的描述。
洪迈《夷坚支戊》中有记载,“德兴liju山(实在打不出这个词语,江西省景德镇境内),亘百余里,有三潭,龙螭(chi,没有角的龙)所藏。其在桃源坞者,时现光怪。顷岁,一村妪(yu,老妇人)过之,见异物如牛,卧潭侧,鳞甲熠熠,每片如斗大,其长夭矫数丈许。妪狼狈而奔,尚能为家人道所见,即死。”
《徐州志》,“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黄河在县南邵家口,有一物逆水而上,昂首数尺,约长六七十丈,面黑须白,额有一角,鼻嘴牛而大,有时吐舌,舌纯红,长尺余,双目炯炯射人,身尾或隐或浮。舟皆避匿,两岸观者如堵。自华山至许家楼而没。”
清代学者俞樾著有《右台仙馆笔记》,其中有载,“平望镇之西,有地名韭溪,里人潘氏之墓在焉。某年夏,忽于赤日杲杲(gao,明亮)中霹雳一声,白云四起,有一物从空中堕其墓上,其物长四五尺(应该是丈),牛首鼋(yuan)身,有角有鳞无尾,四足皆五爪,而后足若痿痹不能起者,但以前两足蹒跚而行(后面两条腿受伤,用前腿爬行。),所过之处,翁仲俱仆,大木尽拔。村人大骇,聚而观之,且奔告于潘。次日,潘至,是物已力倦,颓卧丰草中,腥气不可向迩,蝇蚁集于其身,遍体蠕蠕然,而是物若不知者。或以竹竿刺之,亦不动。间或昂首嘘气,触之者无不立倒。潘知其异,禁人勿犯之,无何,风雷交作,大雨如注,物奋起一跃,腾空而去,至天半,犹垂首俯视,久之始者,竟不知是何物也。”
这三则的记述很务实,没有直接称之为龙,只是称为“异物”。在第二则中,试想,如果是平常所见的东西,怎么会“观者如堵”。第三则的记述更细致,异物的腥味很重,苍蝇蚂蚁都能爬在它的身上,让人不得不联系到一句成语,“龙卧浅滩遭虾戏”,失去水的龙就像待宰的羔羊。
龙能飞不?答案是,能飞。上述第三则记述中没称其为龙,但以下的记载明确说明龙,能飞。
《隋书五行志》,“后周建德五年(576年),黑龙坠于毫州而死。”
道光《永州府志》,“成化(1465-1487年)中,丹桂乡民田苗甚蔚,一夕雷雨大作,有巨物压苗,横数亩,乃坠龙也,越旬日,鳞肉腐尽,民拾齿骨归。”这则记录简直就是营口坠龙事件的翻版。
乾隆《金坛县志》,“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月,有龙悬学宫旁,腥气迹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
光绪《临榆县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夏,霖雨,县城北街董姓民家,有龙降于煤堆,数日翔去。”
嘉庆《萧县志》,“嘉庆十五年(1810年),六月二十五日,二龙见于元中,一龙堕地,由李腰庄至赵家塘,拖行数里。”
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大明蚕神三姑庙旁近龙见,横卧三草舍上,观者数百人。见龙鳞甲中出黄毛,其形如驼峰,头与一大树齐,腥臭不可近。即堕,天矫不得上,良久云雾复合,乃去,时己酉岁七八月间也。”大明即今天河北灵寿县东南,己酉岁,即公元1249年。
明代陆延枝《说听》,“正德(1506-1521年),某年夏,有龙堕于陕西之乾州,其长数十丈,目光如火,开合闪闪可畏,四足据地而行五里许,得井水飞去,居民皆见之。”
纪晓岚的父亲也见过,《阅微草堂笔记》,“癸亥夏,高川之北堕一龙,里人多目睹之,姚安公命驾往视,则已乘风雨去,其蜿蜒攫拿之迹,蹂躏禾稼二亩许,尚分明可见。”说的是1743年,在河北的交河县东北发生坠龙事件。
《列仙传》中有载,“黄帝时医也,善识马形色生死,治之即愈。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师皇曰‘此龙有病,我能医之。’乃针其唇及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又数有龙出其陂,师适而治之。一旦为龙负之而去,莫知所之。”师皇,即马师皇,相传,后御龙成仙之人。
《聊斋志异》,“沂水大雨,忽堕一龙,双睛俱无,奄有余息,邑令公以八十席覆之,未能周身,又为设野祭,犹反复,以尾击地,其声堛(bi)然。”《聊斋志异》这本书,虽未鬼怪志异小说,但像这样的寥寥数句来描述龙的,真实性很高,八十张竹席都未覆盖住龙的身体,由此可见龙的身体到底有多长,笔者见过竹席,一张竹席长度在三米的样子,八十张,240米,即使是十八张竹席,也有54米,当然,不排除文中用了夸张的描述手法。沂水,发源于山东,由江苏入海,山东境内有很多相关的地名,比如临沂、沂蒙山等等。“其声堛然”到底是何种声音,笔者也不得而知。
《水经注》,“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丈,大十围,梢(尾巴)至十余丈。”建武,即汉光帝公元25-55年,北地,相当于今天甘肃东南部以及宁夏南部。一围相当于现在的11.5cm,十围,就是1.15米,直径达到这个宽度,远远超过了现在已知最大的森蚺。
明天不发文稿了,有事情处理,现在补上,关于龙的摘录就告一段落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马小星所著的《龙-一种未名的生物》。按照他的理解,龙是真实存在的,龙的鳞片是可以张阖的,能飞,对雷雨天气有着超强感知能力,所以在很多见龙事件中,坠龙,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得下暴雨。我在“地门龙神”的那一段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龙,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它生活在底下很深的地方,它的胡须可能是为了适应地下洞穴光线不足而进化出的一种以触觉为主的探测器,它头上的角,可能跟猫的胡须是相同的原理,测量自己能不能钻过狭小的洞穴。
它能飞的原理,很可能是利用水蒸气的蒸发,体内肯定有某种特殊的器官,作为一种两栖动物,很可能秘密就在它的肺,现在已知海洋里面有这种鱼,银汉鱼。
关于它的体积和长度,古人行文喜欢夸张的手法,动不动就是数十丈,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理性思考,我个人认为,20-30米是有可能的,地球曾经发过一次高烧,结果就是出现了很多大型生物。
作为一种古老且两栖动物的龙,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大熊猫那样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