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举动当然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既然要轻骑突进,那我们辛苦的造这么多攻城器具干什么?还不是因为统万城太过坚固,没有这些重型装备,是根本啃不下来的,你上次不是已经试过了吗?
拓跋焘的理由则是:用兵之术,攻城最下,我们带着这么多装备出现在统万城下,胡夏人必定会死守不出。我只带轻骑兵直抵城下,他们看不到攻城的步兵,或许就会放松警惕,让我把他们诱出城来,用野战打得他们叫妈。
这个理由,牵强到连辩驳的价值都没有。
诱敌出城,得是在守城方认为进攻方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才有效。上次打统万,赫连昌已经见识过北魏军的战斗力了,这次他还会傻呼呼的中招吗?
退一步讲,就算他中招了,在城下被痛扁一顿,又能怎么样?他只要跑回去,把城门一关,照样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上次不是已经走过一遍这个流程了吗?
很明显,这就是拓跋焘想要去争功,随口瞎扯的一个理由而已。但他是皇帝,肯对臣下解释,已经很给面子了,谁也不能反对他。
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是,上次打柔然的时候,拓跋焘也是丢下所有的辎重,只带十五天的粮食出门打险仗,但那次,他没对任何人解释,只是简单的下令这么干。这一次却对大臣们来了一顿长篇大论,可见内心深处的心虚。
只有没把握,才会给自己找理由。
他这一回的操作,完全重复了第一次攻打统万的做法,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他不进步,不代表敌人不进步。
这回,赫连昌为他准备了必死的陷阱,只等他往里钻了。
终章
统万城,是一座攻不下来的城池,它完全领先于这个时代。
现在的学者提取过统万城的城墙样本,发现这是一种以石灰岩混合砂石的材料,与明代才出现的筑城工艺“三合土”如出一辙。而根据史料的记载,三合土所筑的城墙,一刀砍上去能砍出火星,而城墙不伤,甚至有过这种城墙防住了早期火炮轰击的记载。
而且城墙的造型也异常的先进,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突出墙体的墩子,可以藏兵纳粮,无死角的威胁攻城方。这种造型非常类似于后世的棱堡,而棱堡在没有重炮的时代,是根本无法被攻克的。
统万城领先了时代一千年,以魏晋时期的武器水平和战术水平,根本拿城墙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种怪物,居然被赫连勃勃提前一千年造了出来。
所以说,拓跋焘的勇气值真的是充得太满了,他居然敢用骑兵来攻打这座城。
骑兵不是攻城的兵种,这是常识,所以拓跋焘只能不走寻常路,想些歪招来阴统万城里的赫连昌。
他的办法很简单:示之以弱,用少量兵力引诱赫连昌出城追击。旷野里是骑兵的主场,只要赫连昌出了城,他就有把握一战了。
所以,他接近统万城之后,把大部队藏了起来,只带少量士兵在城外邀战,以激赫连昌出来。
但是这次,他的做法没收到效果,不管他在城外如何努力的表演,统万城都没有任何的回应。赫连昌就跟瞎了一样,任凭拓跋焘在外面上蹿下跳,就是不给半点反应。
拓跋焘很奇怪,因为他跟赫连昌交锋过,了解这个敌人并不是个无能之辈,没理由看着这么一点少少的北魏骑兵在自家地盘上肆虐却无动于衷。只是他也没办法去问一下赫连昌,到底在搞什么鬼,所以只能继续干熬,每天定时表演一通骑兵游行给他看。
只是他也熬不了太久了,因为他没带辎重,粮食并不够吃,如果粮尽之时赫连昌还不上钩,他就只能退兵了。但这种退兵很危险,不管是敌人还是自家的士兵,哪一方知道粮尽的消息,都会带来致命的打击。而且更重要的是,拓跋焘不愿意就此退兵。
这种干熬,一直到有个胡夏军官前来投降,带来了统万城里的消息之后,才有所缓解。
拓跋焘终于知道,赫连昌为什么一直这么沉得住气了。
因为赫连昌跟在外面攻打长安的赫连定有约定,他只要坚守不出,等赫连定再加把力气,拿下长安之后,再以得胜之师回援,到时候赫连昌再冲出来,前后夹攻北魏军,拓跋焘必死无疑。
这个计谋的成功率很高,一支军队如果被前后夹击的话,只要不是实力超出敌人太多,那基本上是溃散定了,所以一旦赫连定回来,拓跋焘真的就是不死不行。
要逃过被围歼的结局,只有三个办法:一是现在立即撤兵,回去跟后方的大部分汇合,但这是拓跋焘最不愿意干的,一旦撤退,他独灭胡夏的功业就得泡汤,还得沦为笑柄,大臣们肯定会在心里笑话他,有志向,没本事。
二是长安城里的奚斤大发神威,先把赫连定砍死,让他回不来。但这种概率并不高,奚斤是个半瓶水,拓跋焘并不打算指望他。
那就只剩第三个办法了:在赫连定回来之前,拿下统万城!
拓跋焘决定,再最后努力一把。
他给赫连昌准备了两招:一招是缓缓退兵,以营造自己已经准备跑路的假象—后退中的军队是非常虚弱的,拓跋焘决定摆出一个撩人的姿势诱惑赫连昌出来追。
第二招则是派兵抄掠统万城附近的胡夏百姓,用祸害百姓来激起赫连昌报仇的斗志。
都不管用。
赫连昌仍然乖乖的坐在城里,一动不动。
他上次已经吃过出城野战的亏,这次摸不清拓跋焘的虚实,根本不愿意出城来追。至于遭殃的百姓,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五胡当政,生灵涂炭,不是说着玩的,这些野兽一般的胡人,从来没有保土安民的概念,就算拓跋焘不掳掠百姓,这些人很大可能也会被赫连氏自己压榨到死。
完了,这样都不肯上钩,没有希望了。
钓不出赫连昌的拓跋焘,心情之低落是可以想像的。现在,他只能把一场假撤退变成真撤退,灰溜溜的退回去找大部队了,对于正值中二年华的拓跋焘来说,这就是向群臣低头,比死还要难受。
但是,也只能这样了,如果等到赫连定回来,想走也走不了了。
不过,老天似乎已经极度厌倦了胡人们的杀戮和纷争,迫不及待的要结束中原的割据局面,于是,它安排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让整个局势急速的发酵。
战争是残酷的,在极限的环境之中,人性经不起考验,背叛是一件再常见不过的事情。既然有胡夏军官投降北魏,当然也会有北魏士兵投降胡夏。
有一个小兵,历史连他的名字都没有记录下来,但这个人真真实实的在这里扭转了历史的走向。
他做的事情很简单,只是从北魏军营里溜出来,跑到胡夏那边,然后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一股脑的倒了出来,其中的重点是辎重都在后方,这次来的真的只是一支轻装部队,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支轻装部队已经快断粮了,他们每天只能吃野菜。
赫连昌并不昏庸,他也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国君。
在结合自己看到的北魏军容、评估了这个小兵的供词之后,赫连昌判断:降兵说的是真话。
他并不胆小,只是摸不清拓跋焘的虚实,所以才不敢开门迎客。现在既然知道拓跋焘缺乏初给、而且已经在饿肚子的现状,他也不介意出门把拓跋焘彻底留下来。
他亲自率领三万步骑大军,疾速追赶而来。
当看到身后的统万城门洞开,一队队胡夏兵如同一道道黑云般卷出的时候,拓跋焘激动得简直要热泪盈眶。
你们终于出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