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个如入无人之境的举动,大大的挫伤了胡夏军的信心。赫连昌从此紧闭城门,固守不出,再也不敢跟北魏军打野战了,而是企图用坚固的统万城来磨掉北魏人的锐气。
当年赫连勃**家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守城,甚至根本就不夺取城池,而是带着军队飘忽如风,四处出击,就是为了发挥自己盖世无双的攻击力。但他的这份本事没有传给儿子,胡夏骑兵原本以攻击能力见长,但在赫连昌手里,居然打起了守城战。
幸好赫连勃勃留下了一个坚若磐石的统万城,既然赫连昌打定主意只守不攻,那北魏人拿这块大石头也毫无办法,只能在城外大肆劫掠一番之后,耀武扬威的撤走。拓跋焘这一路军队,战绩斐然,但没能对敌人有什么实质性的打击,他的主角光环,没有在这里发挥作用。
这或许是因为,主角光环暂时转移到了另外一路魏军那里去了。那一支征伐长安的魏军,所取得的战果极其惊人,而方式简直是匪夷所思。
他们根本什么都没干,但敌人就硬送给他们大片的领土。
一百六十五
第二路魏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他们一仗都没打,就拿下了坚城长安,以及周围的众多城池。
其实这是一只怎么看怎么衰的军队,由宋兵将军周几和司空奚斤统帅,这两个人不和,周几出身和资历都更好一些,本事也更大,相较而言,奚斤就全面落后。因此周几看不上奚斤的才能,一提到奚斤就吹胡子瞪眼,恨不得亲手揍他一顿,奚斤也非常忌惮这个老臣。
一支军队,应该只有一个声音,拓跋焘非要安排两个统帅,而且还是两个有仇的统帅,不知道他为什么干出这么有创意的事情,或许是为了让这一路魏军不要表现太好,免得抢了他的风头吧。
这支一开始就不被看好的军队,却一路都在创造奇迹。
先是行军路上的第一座敌城,胡夏的弘农,镇守者曹达是个文官,根本没有沙场对阵的勇气,听到北魏大军前来,很干脆俐落的就跑了,北魏军稀里糊涂的捡到了三秦地区。
接下来,大军继续向蒲阪推进,路上发生了一件喜事:周几突然病死,将权归于奚斤一身。
军权之争,向来是要动刀子、拿人命来填的,但老天用这么一记操作,让这路魏军没有任何内耗的完成了指挥权的统一,创意度爆满。
但这对于胡夏人来说,就没那么美妙了。
镇守蒲阪的胡夏官员叫赫连乙斗,他比弘农太守曹达有勇气得多,看到合兵一处的北魏军气势汹汹而来,他并没有撒腿就跑,而是派使者立即赶赴统万城告急,传达自己扛不住了,希望中央派人来救的意思。
使者到达统万的时间非常不巧,正好看到赫连昌大败后溃逃进城、被拓跋焘团团围住的一幕,要是他早两天过来,看到的就会是仍然意气风发的赫连昌;如果晚两天也好,那时候拓跋焘也已经撤兵走了。但使者无巧不巧的正好在这个节骨眼上到了,或许是上天也厌倦了中原无休止的纷争,所以推动了命运的转轮,在冥冥之中推动中原的统一。
这个使者看到的景象,对局势有巨大的加速作用。他立即转身,回蒲阪报告了自己看到的信息:“统万城败了!”
赫连乙斗是宗室,胡夏的江山他也有份,所以他的勇气比曹达多一点。但也仅仅是多那么一点而已。
在听到都城大败的消息之后,赫连乙斗瞬间崩溃,做出了跟曹达毫无区别的选择:放弃了自己的一切责任,弃城逃跑。
北魏军于是又捡到了蒲阪这座要城。
这还不算完。
赫连乙斗的逃跑方向是长安,这里的镇守者是另外一个宗室:赫连助兴,赫连乙斗的侄子,他跟叔叔一样,拥有并不丰满的勇气和责任感。
狂奔而来的赫连乙斗带来了统万危急的消息,并且为了拉赫连助兴下水,让自己的逃跑举动不那么显眼,他极力向赫连助兴推荐自己的操作,让他跟自己一起跑,以避开身后北魏军的兵锋。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赫连助兴立刻就采纳了自己这个叔叔的意见,跟赫连乙斗一起,弃守长安,跑路到了四百多里外的安定郡,才算稳定了下来。
于是,北魏军又莫名其妙的捡到了长安。
这座中原重镇的易手,也让整个关中的势力重新洗了次牌:秦州、雍州的氐族、羌族部落全部投降北魏,北凉国君沮渠蒙逊和氐王杨玄也都遣使者入魏,请求归附。
整个出征过程中,北魏军一仗没打,只损失了一个将军,还是病死的,全程懵逼的拿下了关中地带,运气好到诡异的程度。应该说,这就是老天意图结束北方的纷乱,并且选中了北魏作为最后的终结者,所以把气运一股脑的堆给北魏了。作为受益方,拓跋焘看到这份战报,应该大喜过望才对。
但是,拓跋焘并不怎么开心,他甚至很失落。
他才是天之骄子,战场之王,这次出征却无功而返,奚斤这个老匹夫,才能无比平庸,有什么资格抢走属于自己的光芒?
这种事情是无法说出口的,这也让拓跋焘更加郁闷。所以在大战过后,奚斤立下了巨大的功劳,但史书却没有任何他得到封赏的记载,拓跋焘一文不赏,反而在此后试图阻止他再立新功,并且在他终于掉进坑里之后,兴高采烈的对他大加羞辱。
不到二十岁的拓跋焘,也具备少年人独有的中二病,见不得任何人遮住自己的光辉。这次征夏,虽然成果巨大,但都是奚斤立下的,拓跋焘自己率领的这一路军,尽管打败了夏军,但没能啃下统万城的一丝一毫,这如何能让他顺气?
幸好,第二次机会很快就来了。
赫连昌同样是刚继位的少年,同样的年少有为,见不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被抢。因此,在第二年春天,他就派出了自己的弟弟赫连定,统军两万,去收复被夺走的长安。
这给了拓跋焘发起第二次征夏战争的理由。
不过,上一次的无功而返,给拓跋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统万城犹如一块铁坨子的城墙,让他完全没有任何办法可想,明明战力占优,但根本啃不动,最终只能无奈的撤回来。这一次,他强行忍住了功利心的噬咬,并没有第一时间拔营出发,而是叫人在阴山大举伐木,制造攻城器具。
这一回,我不能再在统万城下傻登登的退回来了。
拓跋焘表现出了难得的克制,一直等到三个月后,攻城器具造好,才再次拔营而出,直奔统万。这一次为了保险,他足足带上了九万大军,步兵、骑兵、攻城兵兼备,誓要一血上次无功而返的耻辱,压过只会捡漏的奚斤。
不过,他的克制已经到了极限了。
拓跋焘是天生的战场动物,如果说先前他的心态是无比焦灼的话,那大军开拔的号角声一响,他的心立刻就沸腾了,恨不得马上出现在统万城下。而且长安还不断有消息传来,前去攻打的赫连定太不成器,已经被奚斤打败了好几次了,再不抓紧,这次又得被奚斤压过去。
于是,在渡过黄河之后的第二天,内心被啃噬得无比痛苦的拓跋焘,突然发布命令,决定再次丢下所有辎重,只率三万轻骑兵,一路兼程赶往统万,余下的大军在后面慢慢赶来。
步兵走得太慢了,尤其是还带着大量的攻城器具,根本快不起来,拓跋焘等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