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七
刘穆之,刘裕的第一副手,当代的顶级干臣,治理政务的天才。据记载,这个人的脑袋异于常人,可以一心多用,能够一边看上奏的文书,一边写回复,一边听汇报,一边还能跟另一个人讨论方案,简直是台人型四核电脑。
这么一个能干的人才,刘裕对他很是压榨,北伐时把整个后方统统交给了刘穆之,他既要负责东晋朝廷的正常运转,又要负责前线的后勤供应,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他任劳任怨,乐在其中。他出身贫寒,刘裕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也愿意燃尽自己的心血,来报答这份恩情。
但是,也仅此而已了,他只愿意牺牲自己,再大的让步,他就不愿意做了。
刘穆之真正效忠的对象,是东晋王朝,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一个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根本就不愿意在后世留下个反贼的名声。
只是,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自由的选择老板?还不是端哪碗饭,就得干哪家活。
加入刘裕集团之后,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刘穆之一路成为了首席谋臣,改变了寒门的命运,每次吃饭都要开两大桌子,叫一堆人陪着吃,以报复以前贫穷的生活。最近有个迷上打游戏的著名影星,刚开始发达的时候,行为举止跟刘穆之简直一模一样,吃饭同样要摆几桌。
如果人生能自己决定开始和结束就好了,到这个阶段,刘穆之的人生走向堪称完美,从底层一路奋斗上来,所有想要的东西他都得到了,如果能在这里按个停止键,一切都是圆满的。
可惜,月圆则缺,日中则移,花绚则糜,水满则溢,顶峰过后,接着的就是痛苦了。
刘穆之的痛苦,根源在于他的个人意志,跟刘裕集团的整体意志是相逆的。
司马氏早已衰弱不堪,在剿灭了桓玄之后,刘裕集团已经在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国家,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名份罢了。而这个名份,虽然是个虚的东西,但没有人能够抵挡住它的诱惑。
有谁不愿意做一个开国功臣,将自己的名字写入史册,遗泽子孙后代?
刘穆之不想。
他是一个精通经史子集的传统读书人,在少年时代,法统观念就已经通过一页页书卷刻进了他的骨头里,他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一个参与篡位的反贼。
但是刘裕集团的武夫,不像他读过那么多书,人人都想这么干。
在第二次北伐大军出征前,刘穆之照例坐镇朝廷,给前锋将军王镇恶打气,无非是些场面话,说这个职责很重要,希望你好好努力之类的。王镇恶则意味深长的回了一句:“打不下咸阳,我就不回来了。但如果平定了三秦,而主公的九锡不到,那就是您的责任了。”
这就是赤裸裸的挑明心意了。
九锡,是皇帝赐给有特殊功勋大臣的九种礼器,规格极高。历代获得过这一殊荣的大臣有:王莽、曹操、司马昭、石勒、石虎等人。
他们无一例外,他们最后都或亲自动手、或由子孙代劳,把给自己颁发九锡的那个人从皇位上扯了下来,自己坐了上去。
所以九锡,早就已经成了篡位的代名词。
这是滔天大罪,只有王镇恶这种胆气高绝的武夫,才敢把这种话放在明面上说。而他的这句话,也表明在篡位这件事上,作为第一军师的刘穆之,跟整个刘裕集团并不是一条心,所以王镇恶忍不住要敲打一下。
尴尬的刘穆之,并没有回应王镇恶。
王镇恶是他的下属,他可以不回应,但是,如果这个要求是来自上级的呢?
平定关中之后,刘裕派人回朝廷,只有一个任务:要求朝廷给自己加九锡。
他这么做,或许也有向刘穆之表达不满的意思,我在前面把事情办得这么漂亮,你在后面该办的事情,怎么一点进展都没有呢?
以刘穆之的心思,当然知道在大胜之后,自己应该开始操盘晋氏向刘裕禅位的事情了,但他的志向,不允许他这么做,而刘裕拿下关中,建立不世奇功之后,改朝换代根本就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了,刘穆之又能做什么?他什么也做不了。
或许,只能死了。
刘裕求九锡的行为,摧毁了刘穆之所有的精气神,他强撑着替皇帝写了一封加封刘裕为宋王的诏书后,就暴病而去了。
文人,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但让人忍不住敬佩的坚持,他们甚至愿意拿出性命来守卫这份坚持,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性格深处的底色之一。
对于刘裕来说,这是又一次的胜利,没有任何人的意志可以跟他相违抗,不管是敌人还是自己人。
但是,这场胜利,并没有让他开心,相反,他心里慌得要死。
他不怕直面任何敌人,但他怕后院起火。大军在外,要是老窝里不稳当,有人趁他不在弄出点抢班夺权的事情出来,他一生的奋斗是有可能化水的。之前他敢亲自领军出征,一走就是经年,主要就是因为后方有个绝对搞得定的刘穆之,这人一生别扭,虽然不支持改朝换代,但一定会尽心尽力的为自己办事,几十年的老兄弟,自己非常的了解他。
但是现在,这个绝对可靠的老兄弟死了,后方的稳定怎么保证?
刘裕原本的打算,是攻下后秦之后,以关中为基地,继续殴打北魏和胡夏,收复整个北方。他是一代雄主,有吞天之志,收复河山的功绩,足以让他青史留芳,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开疆拓土,泽庇后世,留下不朽英名,这是天地间第二大的诱惑了。
第一大的诱惑,则是一把椅子。
龙椅。
失去了刘穆之的刘裕,立刻就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之中,现在正是改朝换代的敏感时代,各方势力交错,他害怕后方的傀儡皇帝翻盘、害怕忠于晋室的臣子跟他作对、害怕同样有异志的野心家趁机抄他的底。收复江山虽然重要,但江南才是他的基本盘,如果后方一旦捅些娄子出来,他所要面对的险恶局面,就要比北伐那些凶残的胡人要困难得多了。
刘裕一代人杰,做事情从不拖泥带水,面对两难的处境时,他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决定:南归朝廷,回去巩固自己的根本。
当然,并不是全军撤走,把打下来的关中再丢掉。刘裕是个吃到嘴里就绝不会再吐出来的主,他要回去抢权,但已经拿到手的地盘也是不肯放手的,为此他留下了诸多大将,来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
不过,他的选人很有意思。
战功赫赫的第一猛将王镇恶当然要留下来,这个人能打,而且没有野心。虽然他是王猛的后代,在关中极有人望,如果想自立的话,有巨大的优势,旗子一插必定应者如云,刘裕都不一定拿他有办法。但刘裕认为,王镇恶这么干的可能性非常小。
这个人,根本没有半点觊觎权力的大志向。
他攻下长安后,纵兵大肆搜刮,因为他功高,刘裕对这件事也从不过问。直到某一天有人来报告,说王镇恶把姚泓的御辇藏了起来。
御辇,那是皇帝坐的。
不动声色的刘裕派人暗中去查,结果发现御辇丢在墙角里,上面的金银玉器已经被王镇恶全剔光了。
一个能干出这种事情的人,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刘裕留下的第二个人选,就很有意思了。
是一向跟王镇恶势同水火的大将沈田子。
这一记安排非常的阴险,也标志着刘裕从一个单纯的赌徒和豪爽的军人,进化成了阴毒的政客,开始玩弄帝王术了。
即使王镇恶胸无大志,但他的爷爷太过特殊,为了以防万一,必须要留几个人制衡他。
为了加强这种效果,刘裕甚至把沈田子单独叫过来,半坦白的面授机宜:“我给你留了十几个人,你还怕王镇恶?”
这根本就是挑动属下互殴了,而他的属下们,后来也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除此之外,因为王镇恶的身份,他也不能是留镇关中的一把手。一把手人选,刘裕另外挑了一个。
很难想像,刘裕竟然会这么干。因为这个人选实在太过特殊了,从身份上来说,他百分百当之无愧,一定能镇住满营的骄兵悍将,但没有任何人认为,刘裕会选中他。
因为这根本就不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