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一百五十五

基本上没有什么意外,毒瘾患者被网瘾少年乱刀砍死,一代雄主拓跋珪英年早逝于亲儿子之手,享年三十九岁。

弑父成功的拓跋绍也没有落到好处,他跟那个没成功的后秦同道姚弼一样,很快就死了,要他命的是他的亲哥哥,拓跋嗣。

鲜卑这个种族非常有意思,在五胡前期一直被当做雇佣兵使用,谁给钱就帮谁打仗,虽然战斗力强悍,但地位非常低下,而且一向被视为傻大个的典范,有力气没脑子,是只能赚点小钱的打工仔,打下的地盘,都要归老板。

但到了五胡后期,鲜卑人却变成了天下真正的主角,人才层出不穷,先是慕容氏,一窝一窝的产出名臣骁将。等燕国完了以后,拓跋氏又接过了这个重任,不断生产顶级人才,仿佛老天在弥补之前欠下的债,把智慧一股脑的往鲜卑人脑袋里塞。

这个继位的拓跋嗣,又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有为皇帝。

他是正牌的皇太子,所以虽然拓跋绍发动了政变,但他没有多大力气就夺回了皇位,登基时年仅十七岁。随后,他开始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整顿流民,抚恤百姓,把拓跋珪后期弄得一团糟的北魏国政再度拉回了正轨。

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选拔了一个文臣:崔浩,就是拓跋珪磕药时,别人都不敢靠近,只有他每天按点去上班的崔浩。

这又是一个绝顶的猛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三大谋士,前两个是张宾和王猛,第三个,就是崔浩。

有了崔浩的辅助,拓跋嗣的事业发展得非常快,向北打赢了强敌柔然,向南也蚕食了东晋的不少地盘,看势头又是个一代明君在冉冉升起。

不过,这个时代不是属于他的,真正的英雄,远比他的野心更大、手腕更强悍。

刘裕,第一次北伐就灭亡了南燕,恢复了大片江山,东晋历次北伐,都没有谁立下过这种鼎盛的功勋。而对于心怀天下的人来说,建功立业这种事,堪比丨毒丨品,是会上瘾的。

刘裕很快就决定第二次北伐,目标是后秦。

他是这个时代的天选之子,想做什么事情,老天都会帮他安排。在刘裕开始对后秦虎视眈眈的当口,姚兴病逝了,继位的姚泓,则是一个软弱不堪的懦夫。

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打。

于是,在姚兴死后半年,刘裕做好了准备工作,再次挥军北上,目标:灭亡后秦。

战争的双方是东晋和后秦两国,这次的主角本来也应该是他们,但实际上有些出入。

失去了姚兴之后的秦国,已经不够资格在这个时代占有一席之地,此次秦晋之战的主角,其实是东晋和北魏。

在晋军如潮水一般涌来之后,后秦毫无抵抗力,两个月就丢失了从淮河到洛阳的大片土地。眼看靠自己已经搞不定了,姚泓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想到喊救命这一招了。

他喊救命的对象,是拓跋嗣。

这很正常,后秦和北魏本来就是姻亲之国,姚泓的妹妹嫁给了拓跋嗣,还十分受宠。现在大舅子挨打了,找妹夫帮忙,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在接到后秦求救信的同时,拓跋嗣还接到了另外一封信。

是东晋写来的借路信。

晋军以步兵为主,要想一路靠脚底板走过去攻击后秦的话,并不是特别现实,对后勤的压力太大。所幸晋军还有低成本、大容量的交通工具:船,于是刘裕打算兵分两路,一部分精兵轻装走陆路,而他则带着大部队走水路,沿黄河逆流而上,向西进攻。

黄河,此时正在北魏的境内。

刘裕这次北伐,目标只有后秦一个,他不想得罪北魏,如果两线作战的话,晋军不一定撑得住,所以他客客气气的向拓跋嗣借路,希望能得到黄河的使用权,保证用完即还。

这确实很难让人相信,历史上发生过多少借道、顺便把出借方灭了的事情。

所以,北魏大臣都对刘裕的真实目的持怀疑态度,认为刘裕是借机图魏,不止不能借,还得派兵阻止他沿河西进,不给他做坏事的机会。

只有一个人认为可以借,崔浩。

崔浩倒不是想做好事,这个人的想法比直肠子的大臣们阴毒多了,他的建议是,把黄河借给刘裕,放他过去,然后在后面堵住他的屁股,让他闷在关中和后秦打得死去活来,北魏再上去捡便宜。

文人想出来的点子,从来就是这么刁钻奸诈。

只不过,崔浩没能说服拓跋嗣。

大臣们的担忧确实太有道理,自从刘裕崛起以来,对北方的领土表现出了极度的贪婪,北伐了一次还来一次,怎么保证他借路的时候,不会顺便也伐一下我呢?

拓跋嗣没有同意刘裕的借路,并且派出十万大军迎客,驻扎在黄河北边,监视晋军,以示热情:你如果敢来,我就跟你打个热火朝天。

刘裕是个狠人,他能以草莽之身成长为东晋的第一军人,靠的就是一腔子狠劲,而这股狠劲主要就体现在:只要是我想干的事情,不允许有人阻止,敢阻止我就来硬的。

他来了硬的。

拓跋嗣既然不肯借路,那我就非要走给他看。

刘裕按照原定计划,亲率水军进入黄河,沿河西上。而北岸的魏军则派出骑兵一路监视,晋军漂到哪里,他们在河北边就跟到哪里,就像是两个高手过招,谁都不敢先动,只死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当然,吃亏的是北魏,晋军是在他们的领土上行军,这对于他们来说,太丢脸了,作为一个军人,堪称奇耻大辱。

有仇不报非好汉,虽然在正面战场上不敢发起进攻,但在其它场合找点面子回来,也是可以的。

魏军很快找到了捡回面子的机会。

晋军的大船使用了大量的纤夫,拉纤的士兵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掉进去,时常就有脚滑的拉纤兵滑进河里。这没关系,南方来的人熟悉水性,能担任拉纤这一任务的人,更是水性了得,要淹死还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要捅死就很容易了。

黄河水大,掉进去很容易被激流冲到身不由己,只能随波逐流,漂着漂着有可能就会漂到北岸去。

北岸的魏军把这些人捞起来,全部当着晋军的面杀死。

刘裕大怒。

能完成他这样人生跨度的人,气度之雄浑、胆魄之宏大,难以想像,他虽然生于以软弱著称的南方,但这个人的胆识,远胜过大部分胡人。

北魏骑兵不敢主动发起战争,他敢。

他马上派兵上岸,去追击杀人的魏军。

魏军很有意思,晋军一上岸,他们就跑,等晋军回船上了,他们又跑回来,不紧不慢的贴着晋军的兵船,接着发动嘲讽攻击。

这种招数很烦人,但是晋军毫无办法,因为北魏人有马,跑起来根本不是以步兵为主的晋军能追得上的。打又打不到,赶又赶不走,如果露出破绽,还很容易被北魏人乘虚而入,在冷兵器时代,骑兵被视为所有军队的主要兵种,步兵的天然克星,是有道理的。

不过,刘裕实在是太恼火了。

他决定不管“步兵不能打骑兵”的军事禁忌,上岸跟北魏骑兵好好的聊上一场,为此,他拿出了…两千名步兵,来对阵敌人的十万骑兵。

一场在千年内被研究了无数遍的“以步制骑”战争开打了。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小说在线阅读_第16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胡不归0304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第16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