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一百二十三

苻坚在城头上的那一眼,让他错误的估计了晋军的兵力,没有主动进攻,而是在淝水岸边摆开阵形,采取了守势,眼睁睁的看着晋军开过来,看着晋军河对岸扎下脚,看着晋军开始排兵布阵。

这让战斗变得很是尴尬。

双方各占据了河的一岸,隔河相望,你过不去,我过不来,这仗还怎么打?总不能让士兵游到河中间,然后一边划水,一边拿刀你戳戳我,我戳戳你。

因为麾下北府军实在太过能打、已经成为东晋军界柱石的谢玄率先沉不住气,他更年轻,性格更急躁;头上也有人,不像苻坚可以自由作主,他还得表现给朝中的大人们看。

所以,谢玄派出了使者,来跟秦军商量一下这仗怎么打。他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已经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很诡异,他的想法是:让秦军先后退一点,腾出个场子来,他的士兵才好渡河过来,双方再抡圆了好好的互殴一场。

这个方案,非常有想像力。

并不是没人想得到,而是没哪个正常人会这么想。

因为这一招严重的违反军事常识。

首先是在敌军面前渡河,这是哪怕一个小兵也没胆子干的事情,相当于白送给敌军一个半渡而击的机会,如果过河过到一半,敌人杀过来,全军就可以享受水葬的待遇了。

直到热兵器时代,有了机动船之后,强渡仍然是一个死亡率高到足以让全军崩溃的军事行为。在冷兵器时代,强渡这种事,更是基本上不存在成功的可能性,唯一一个比较有名的案例,是春秋时期的楚军强渡泓水,然后把在对岸列阵的宋军砍成狂奔的野狗群,但那是因为宋襄公宣扬仁义,非要等楚军过完河、列好阵之后再打。这个行为也让他名垂青史,两千年里每次被提起来,大家都是要笑话宋襄公的蠢猪式仁义的。

所以完全无法想像,谢玄为什么会提出这么一个建议来。如果说他是有什么阴谋诡计藏在这个蠢猪式的提议后面,想要阴秦军一把,那倒也说得通,但从后来发生的事看,他完全没什么后招,是真打算请秦军腾个场子,然后直愣愣的冲过来的。

东晋名将,谢氏俊杰,就是这么的让人看不透。

苻坚不蠢,他是氏族皇室出身,从小读过书的,当然知道宋襄公的故事。现在既然有这个这么好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而且也决定修复宋襄公的行事bug:他非常阴险的对身边的武将们下令:"一会儿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你们就挥军掩杀上去。"

他的性格特点是宽厚,而不是迂腐,有半渡而击这么好的取胜良机,他完全没打算放过。他的皇位,是在鲜血中夺来、在战火中巩固的,为了胜利,他完全可以不择手段。

于是苻融领命,下令军队稍稍后退一些,以便让晋军过河,决一死战。

汉族的气运,在这一刻就像风中的烛火一般,左摇右摆,熄灭在即。

东晋的两大主力军团,一个就是此时谢玄率领的八万兵马,这好歹是一支有作战意志的军队,国家危亡之际,他们挡在了入侵的敌寇身前;而另一支主力,则是桓冲的荆州兵,荆州兵同样的悍勇,曾经北伐中原,几乎创造了灭燕的战绩,但主帅桓冲已无斗志,当听到谢安在朝中大玩名士行径、把朝廷中枢变成了非主流秀场之后,桓冲仰天长叹:"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左衽,即衣襟向左打开,这是胡族的标准造型,用来指代受异族统治。

这八万晋军,以北府兵为主体,战斗力强悍,但在二十万秦军的半渡而击下,他们能扛住的机会,仍然微乎其微。

而一旦北府兵被消灭,桓冲会选择抵抗还是投降,非常难说。而且就算他的荆州兵力战到底,东部战线被秦军打透以后,苻坚就可以两面夹攻,消灭荆州兵团不存在技术问题,只存在时间问题。

有了谢安、谢玄两叔侄的不懈努力,在江南续命半个多世纪的东晋,终于第一次真正走在了灭国的悬崖边,而大汉民族,也来到了族运断绝的边缘。

这一次,时势已成,真的不是哪个伟人所能改变的了。

历史是由人所造就,但历史有其自身的趋势,这个趋势,远非人力所能违抗,再雄才大略、再英武不凡的伟人都不行。

除非,这个趋势自己要变。

在秦军军阵开始缓缓后退,晋军即将踏上冰冷到足以吞噬掉他们生命的水面时,命运的齿轮又一次启动了。

个人的行为,究竟能对历史的走势影响到什么程度?

的确,天下大势,是由一个个人写就的,但这要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才能决定历史走向,把其中单独哪个人拎出来,对局势的影响都极其有限。

当然,偶尔也会有例外。

在淝水岸边,列阵的秦军开始后撤的时候,前东晋将军、现前秦尚书朱序,突然被命运选中,以他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天下两百年的气运。

秦军收到的命令是简略的,战场上,上级下达一个命令,不可能详细的解释前因后果,他只会告诉你怎么做,而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一支军队从来就不需要有想法,只需要执行就好了。

只不过,这是对于军队整体来说的,而对于普通士兵而言,他肯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收到无法理解的命令时,他依然会执行,但免不了会在心里嘀咕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

当在淝水岸边已经布好了阵的前秦士兵收到撤退的命令时,他们立刻就执行了,整个军阵如同几十万只蚂蚁一般,开始慢慢的掉头。

他们只看得到身边的同袍,看不到前线的情况,心中是有疑惑的:沿河阵地这么好的位置,只要盯在这里,就可以凭借天险卡死晋人,为什么突然要离开这里?

前几天,五万同袍在洛涧边被五千晋军杀得大败的事情,此时已经传遍了军营,现在我们的处境跟洛涧简直一模一样,莫非是又有什么变故发生?

军队新败,士兵的心态都是敏感的,他们一边后退,一边免不了会议论纷纷,越议论就越害怕,脚下也就走得越快,前面的已经走远了,后面的还没来得及跟上,阵型开始散乱。

后阵的朱序看到了这一切。

难以想像,朱序当时到底想了些什么,他是汉人,一直忠于晋室,内心从未变节,虽然现在成了前秦的尚书,但他其实是无比希望晋军打赢这场仗的,所以现在看到秦军开始混乱,或许会暗暗欣喜。

又或者,朱序什么也没有想。他从军几十年,老于军阵,一看就知道秦军的混乱只是暂时的,晋军还在河对岸,没有形成直接的威胁,秦军在各级军官的约束下,很快就能恢复秩序。

机会可能只在这短短的一瞬间,所以,他根本没有思考,而是下意识的张口大喊了一声:“秦军败了!”想让秦军的混乱再大一些、再久一些,为晋军多带来一点生机。

很可能,这句话是命运借他的口喊出来的,作者并不是他,而是诡异的命运。

历史仿佛听到了转场的哨音,在这句话响起之后,本来清晰可见的局势,突然变得波谲云诡,混乱不堪,所有人的命运,在一瞬间都被尽数改变。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小说在线阅读_第1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胡不归0304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第1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