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一百一十八

公元382年,苻坚已经在位二十五年,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让他的国家从四面受敌的关中一隅之地,发展成了这个天下的至强者,国土东到大海,西到葱岭,南到江淮,北到大漠,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的版图,整个北方归于一统,只剩下晋朝躲在江南瑟瑟发抖。

拿下它,天下就统一了。

人间帝王,哪个能忍受得了雄图霸业的诱惑?

更何况,那个仅存下来的晋朝,看起来是这么的弱不禁风,貌似只要上去扇一巴掌,就可以让它哭着跪下来叫爸爸。

在此之前,东晋虽然一直被北方强大的胡人军队抵在门口,但似乎从来没有什么危机感,一直也没有断了争权夺利的窝里斗行为。

桓温当年兵败枋头,断送了自己改朝换代的理想之后,为了缓解惨败的压力,保持对朝廷的主动权,别出心裁的想了一个损招,就是废帝另立新君。这是历代权臣的顶配行为,连皇帝我都能ko,其它事情就没我做不到的了,你们都要给我老实点儿。

不过当时的皇帝司马奕是个乖孩子,在桓温的压力之下,一向表现得小心谨慎,没什么把柄。这当然难不倒桓温,桓温两下就给他造了一个出来:

桓大人安排人对外发表谣言,说司马奕是纯天然的阳萎患者,完全不能承担传宗接代的重任,他的几个儿子,其实是宠臣和后妃们生的,这是要动摇晋朝皇族的血脉。

一国朝堂之上的斗争,其实也跟升斗小民的互相叫骂差不多,出手角度指向脐下三寸的话,杀伤力最为强大。

借着这个荒谬无比的流言,桓温成功完成了换皇帝这样的大事件,推了会稽王司马昱上去当傀儡。

司马昱能得到桓温的赏识,钦点他出任皇帝一职,当然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本事,所以桓温不怕他搞出什么翻盘的事情来。

但是,桓温少考虑了一点:司马昱已经五十多了。

五十好几的老人家,心胸还不是特别宽广。司马昱的前半辈子,走的是清谈名士的路子,这种人除了消耗粮食,没什么其它用途,但偏偏特别的好名。司马昱顶着皇帝的头衔,还要被桓温整天捶打,自感英名丧尽,只当了八个月皇帝,就气得重病而死。

接下来上任的是孝武帝,这人是个什么货色呢?看他的死法就知道了:他是跟老婆吵架,被老婆拿被子捂死的,窝囊程度令人赞叹。

当然,他死得比较晚,现在老婆还没对他下手,这会儿晋朝就是在他的主政之下。

面对这样窝囊的对手、这么混乱不堪的敌国,苻坚怎么算,都觉得自己的赢面大到没边。

所以,他实在不理解,为什么群臣都那么统一的反对攻晋,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的态度都顽固到不可思议。

苻坚并不是一个很坚决的人,他宽容,不过和宽容伴生的另一个性格,往往就是瞻前顾后。他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没办法杀伐果断、不管不顾的推进一项决议。

所以,他先是尝试着从侧面来敲打一下群臣,试探他们的底线在哪里。

先前他借亲征襄阳这个提议来试了一下,遭到了可耻的惨败,这一年,他再次换了个角度,借西域小国前来前诚,请前秦帮忙出兵砍仇人的机会,派吕光去远征西域。

测试的结果是:朝廷上有反对的声音,但并不是特别大,大家只是说,西域太远,就算打下来,也是民不可用,地不可征,划不来。

这些声音都在苻坚的预料之中,打西域确实是一项赔本的买卖,收益还远远赶不上来回的路费,真打下来了,在那边征的粮食,运不到中原就得吃光光,这笔账苻坚会算,他就是对开疆拓土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欲望,而且也想借这个机会试探一下群臣。

所以,一向好说话的苻坚,这次稍微露出了一点强硬的态度,拒绝听从大家的建议,强硬的坚持出兵。

然后,吕光就成功的派出去了。

有希望!

看到希望的苻坚,再也忍不了了,既然我可以顺利的往西域派兵,那这份成功,为什么不可以复制到东晋身上?

苻坚对此次成功进行了总结,所得到的结论,当然就是他的强硬态度立了大功,作为皇帝,他以前确实太好说话了些,现在一硬气起来,果然无往而不利。

这样一份非常有用的收获,当然要发扬光大。

苻坚懂得打铁要趁热的道理,在吕光出发之后的第二个月,他就迫不及待的宣布打算伐晋。而且为了表达对晋朝的重视,他要点齐全国所有的兵马,亲自领军出征。他已经计算过数量,前秦的人马全部加起来,有九十七万那么多,一人过去踩一脚,也能把东晋踩平了。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群臣果然大哗,反对派沸反盈天,劝谏的声音从朝堂一直蔓延到后宫。

只不过,反对派们所提出来的理由,反反复复就只有一个:我们国家是戎狄,晋朝是中华正统,讨伐它有违天道,不可以这么做呀!

所以这段历史很诡异,读起来总是让人觉得磕磕绊绊,非常的不顺畅。哪个高官显贵,会用"戎狄"来形容自己,同时极力吹捧敌国的?

前秦位高权重的大臣们,能够将国家从一隅之地打成吞并北方的大帝国,他们不可能傻,如果真的认为晋朝拥有正统身份,受天保护,为什么不干脆跳槽到南方?以秦、晋两国的实力对比,他们要是跑到东晋的话,就跟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一样,百分百更受重视,升官发财少不了。

他们也不可能没有野心,如果前秦的大臣真的是一群和平主义者的话,那帝国偌大的版图是哪里来的?如果前秦打下江南,那他们就是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王朝,绝对史家吹捧,千古绝唱。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他们都完全没有反对伐晋的动机。但他们偏偏就这么做了,而且用的还是"天道"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理由。

后世的修史者,给这一段历史罩上了太多的迷雾。

在这段记载中,表现正常的,只有一个苻坚,他坚持自身拥有雄兵百万,在这样的国力面前,东晋所倚仗的长江天险完全不足看,一人丢条马鞭到长江里,就足以让江水断流,有这样的实力都不去打晋朝,除非是傻子。

苻坚当然不傻,而且有了出兵西域的经验之后,这一次他异常的强硬,不管谁来劝阻,他一概不听,誓要用自己坚强如铁的意志来摆平所有的阻力。

有生之年如果搞不定晋朝,他难以安心。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同党,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苻坚,他在朝中还是有自己的支持者的。

支持者数量不多,只有一个。

只是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劝苻坚放弃攻晋的,都没什么私心在里面,但这个力撑苻坚的人,动机就很可疑了。

因为苻坚伐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这个人。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小说在线阅读_第12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胡不归0304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第12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