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百一十七

太有本事的人,可能都不容易活得长,因为他们看不惯别人的慢慢腾腾,还是自己来比较过瘾,又快又好,凡事都亲力亲为,这样可以很方便的累死。

王猛死的时候才五十,这个智谋跟诸葛亮在同一水准的天下第一谋士,寿命也跟诸葛亮差不多:他五十,诸葛亮五十三,同样的难兄难弟。

聪明人多劳碌命。

南方那个跟他齐名的宰相谢安,就走的和他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只动嘴巴不动手,手往袖里一笼,什么事也不干,过得清闲多了。

而且,谢宰相虽然基本上没干过什么实事,但稀里糊涂之下所取得的成就,居然也比王猛小不了太多。这个人,怎么看怎么像是上天派下来应劫的。

劳碌命的王猛在临死之前,留下了两句遗言给苻坚:第一是不要伐晋,第二是尽早除掉国内的鲜卑人,然后撒手人寰。

苻坚为此悲痛欲绝,三次到王猛的灵前痛哭,甚至为此怒问苍天:“为什么夺走我的王猛!”

然后,对于王猛最后给帝国留下来的两条政策,他一条也没有遵守。苻坚的志向,从来就是整个天下,如果缺了东晋,那这个天下就不完整了。

在伐晋这件事上,前秦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坚决反对,这一派的组成成员有:所有宗室+所有大臣+苻坚的后宫。

另外一派则是不遗余力的支持,这一派的成份则要单纯得多:就苻坚一个人。

对于遇到的阻力,苻坚非常的不理解,也非常的愤怒:以前秦之强,东晋之弱,伐晋明显就是走上一遭的事,为什么所有人都要反对我?

他是皇帝,拥有帝国最大的权力,但当全部的人都反对他的时候,他也免不了会心生犹疑:如果强行推动伐晋这件事,那他就成了独夫,这和他一直想成为的那种人是背道而驰的,一个人既然宽容大度,那就表示他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愿意容忍别人,换取别人的好评。站在所有人对立面这种事,苻坚是不愿意做的。

当然,他也放不下心中的理想,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一统江山的诱惑,要远远的强过乞丐见饼、凡夫见钱。天下已定,只剩江南的晋朝,只要把那个弱不禁风的朝廷打下来,整个天下就将再次归于一统,他将拥有与秦始皇、汉高祖相同的地位。

在理想和名声的折磨下,苻坚尝试过用温和的手法解决问题,十分鸡贼的试探过群臣的底线。

对东晋的小规模征伐其实一直没有停过,在王猛死后第三年,苻坚的儿子苻丕就带兵攻打襄阳。这里的守将本事算不上多高明,但胜在对东晋有一股近乎愚昧的忠诚,靠着这股子忠勇,他在失去先机、被前秦军队团团围困的情况下,顽固的死守孤城一年,死不投降,堪称五胡时期的郭靖郭大侠。

苻丕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宽厚,不舍得让士兵强攻,于是安营扎寨,做长远打算。

苻丕也并没有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他是苻坚的儿子没错,而且还是长子,但是,他是庶母生的。

庶长子,通常都不会有继承皇位的机会,现在苻丕带着大军在外面徘徊了一年,尺寸之功未建,这是多么好的攻击机会,政治嘛,本质就是斗争,在刀来剑往之中积累自己的立身之本,更何况苻坚又是那么的仁厚,向来不惩罚人的,就算捅他的儿子也没多大后患。

于是,大臣之中有人建议,把苻丕逮回来追责。

苻坚自然不肯,他对待敌人都是万般仁厚,对自己的儿子,当然是更好说话了,于是他帮自己的儿子说了好话,说他浪费钱粮,确实该处理,不过现在已经这样了,也不能让他就这么回来,那就前功尽弃了,还是再给他点压力,让他表现表现吧。

多好的明君仁父。

但是转过头来,他对自己的儿子可不是这种态度了。

他确实给了压力了,不过这份压力有点生猛。

苻坚派使者给苻丕带去了一把剑,告诉他,如果明年春天还是打不下襄阳的话,你可以自杀,不用再回来见我了,自杀的工具我都帮你准备好了。

这完全不是一贯仁厚的苻坚大帝的风格,他连谋反的大罪都可以饶,却因为打不下一座城池就要杀自己的亲儿子,怎么说也说不通。

除非他想借机会小题大做,这道催命的旨意下面藏着其它的目的。

给儿子送去宝剑之后,苻坚马上下诏,征集关东和河西的部队,声称要亲征襄阳。

这两地的兵马,基本上就是全国的军队了。以这样规格的兵力,再加上皇帝的亲征,拿下襄阳当然是轻轻松松,而且这么大场面,只拿个襄阳当然不划算,收不回成本,那到时候要不要干脆再往南打一打?

这样来看,苻坚的催命圣旨就很说得通了,这是打自家儿子给外人看,借这个机会南征一下试试。

不过群臣不傻,大批的高官大将马上跳出来,强烈的表示反对,力主一国之君不可轻动。苻坚的弟弟苻融甚至急了眼,丝毫没给他留面子,把他暗地里算计的那点小伎俩捅到台面上来讲:

“陛下如果是要打江南,应当深思熟虑,不能这么轻率的找个理由就带兵出门。如果只是要取襄阳,又何必大驾亲征?”

丢了个大脸的苻坚于是收回了成命。当然,他除了掉面子,倒也不是一无所获,起码知道了在伐晋这件事情上,群臣的反对态度是异常坚决的。

大臣们起码在一点上是很对的,襄阳一座小城,根本用不着皇帝亲征,苻丕被吓了一通之后,马上由长期围困改成了强行进攻,虽然在守将的死命抵抗之下,一时没能攻得下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份忠勇的,城内的一个军官被前秦军的如潮攻势吓坏了,做了内应,偷偷打开城门,把前秦军放了进来。

襄阳城破,这名忠诚的守将被生擒活捉,押回了长安。这个人叫朱序,他的名字值得被牢牢的记下来,几年之后,他将创造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孤例:以一人之力,生生的灭掉一个无比强盛的大帝国。

至于当了汉奸的军官,苻坚表现出了少见的极大愤怒:他以这个小军官不忠于晋朝为名,剁下了他的脑袋。

这很有意思,那些投降他的、造他反的人,哪一个称得上一个“忠”字?但苻坚都把他们供得好好的,和这些大奸大恶之辈比起来,这个小军官都能称得上品性纯良了,而且他的投诚,还是对前秦有大功的,但苻坚却容不了他。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坏了苻坚的事:

如果襄阳一直打不下来,苻坚就又可以提亲自出征这件事了,虽然群臣肯定还要拼命进谏,但好歹是个希望,万一苻坚嘴上开花,把他们都说服了呢。

这个兵油子打开了襄阳的城门的同时,也关上了苻坚的梦想,苻坚就要送他去给自己逝去的抱负陪葬。

命运真的是好无常,大人物转一个念头,你就会莫名其妙的赔上一切,甚至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次的失利,让苻坚安份了很久。

有三年那么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到苻坚这种级别,如果命运不肯给点回响,他自己也能造出回响来。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小说在线阅读_第12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胡不归0304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第12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