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证据,没有细节,就这么硬梆梆的一句,只要稍微有点脑子,就不太可能相信他这句鬼话。即使听了之后真的有所怀疑,也不会同意把兵权交给他去诛逆,毕竟身居上位者要时刻保持对下属的警惕,不能听风就是雨,到底谁是叛逆还说不准呢,怀疑一切是领导的优秀品质。
不过,慕舆根敢这么胆大妄为,准备工作做得稀烂就跑出来颠倒黑白,就在于他有这个自信,这招一定会奏效。
因为他的领导并不够优秀。
燕国第一寡妇、现役皇太后可足浑女士,是一位历史上的名女人,能青史留名的原因,在于她充分的继承了我国传统女性中的糟粕部分,主要表现为:心胸狭隘、毫无眼光、爱挑拨是非、以及睚眦必报。
在此之前,她已经运用自己的妒嫉心,用酷型折磨死了慕容垂的老婆,作为鲜卑族不弱于慕容恪的英雄,慕容垂家破人亡还拿她毫无办法;在此之后,可足浑还将以狭隘到看不见一米以外的胸怀,毁掉和秦国的盟友关系,助力国家灭亡,顺便让自己成为亡国奴。
在此时,她则不加思考的同意了慕舆根的意见。
以她极度自私的性格,再加上刚死了老公、失去主心骨的处境,必然会恐惧身边的一切,任何有一丝丝可能伤害到她的,她都会不管不顾的先掐死对方再说。慕舆根对她心理的把握,实在是已经登峰造极,所以才敢弄一个这么粗糙的理由就匆匆上马,而且还得到了可足浑不假思索的通过。
计划通!在拿到皇太后的首肯之后,慕舆根想必是极度兴奋的,甚至可能还会升起“天下尽在我有”的志得意满。只要掌握了禁军,除掉了两个对头,朝中就没有人能够和我对抗,我将是大燕第一人了,如果再努努力,还可能坐上那把椅子。
心里充满快活的慕舆根,忍不住看了一眼暂时还坐那把椅子上的小皇帝。这个位子,很快就是我的了。
他看到了一双清亮的眸子。
这一时期,好像老天都偏爱慕容氏,大量顶级人才不要钱一样在这个家族里批量诞生,此时姓慕容的,没一个水货。
哪怕是个十岁的。
在慕舆根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十岁的小皇帝慕容暐开口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在表达这个意见之前,他还挥手让慕舆根退下了。
因为他的话只能说给可足浑氏,慕舆根是听不得的。
他反对可足浑氏的意见:“慕容恪和慕容评是先帝选出来的托孤重臣,先帝和慕舆根哪个更可靠一些?谁知道是不是慕舆根想作乱呢?”
梦碎了。
明明已经到手的机会,就这么飘然而去。
不过,说机会就此消失也不太正确,机会并没有泯灭,而是跑到慕容恪那边去了。
慕容恪之前莫名其妙的反应,就是为了等这一刻。
当慕舆根跑过来劝他篡位的时候,他就决定要敲掉这个野心家了。他能劝自己称帝,当然也可能劝别人、还可能亲自来干这笔大买卖,留这么一个不稳定的大丨炸丨弹在国内,谁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
慕容恪是五胡时代少见的纯臣,在人人想争权、个个想称帝的乱世,他居然真的打算做一个忠臣,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从始至终,他都是这么做的。
只不过,如果当时就对慕舆根动手的话,后果可能就不可控了。
第一个后果,是政权的动摇。老皇帝刚死,新皇帝年幼,四个辅政大臣就是燕国的擎天大柱,如果其中两个突然无缘无故的打起来,外人会怎么想?百分百会认为慕容恪在趁机夺权,国本即将不稳了。
第二个后果,则是慕容恪自身的解释不清。慕舆根只是暗地里作乱,野心并没有暴露出来,这时候收拾他,慕容恪就是往自己裤裆里抹了一把黄泥巴,怎么说都说不清楚了。
慕容恪是纯臣,但并不是能够为国舍身的人,相反,他对自身名誉的重视程度,是要比国家大事更高一些的。当年攻打段龛,他宁愿在广固城外多耗一年,也不肯派士兵蚁附攻城,未必是他体恤士卒,而是这么做,能够给他带来仁厚的好名声—早先他打冉闵的那一仗,心之狠,手之毒,舍得用铁链捆住五千下属,让其成为必死的肉盾,可见他远远没有那么好心肠。
所以,他没有在第一时间做掉慕舆根。
但是现在,时机差不多到了。慕舆根经过孜孜不倦的作死,已经成功让皇帝了解了他的野心,这时候动手,正当其时,既可以搞掉他,还可以把自己干干净净的摘出来。
作为天下第一名将,慕容恪对时机的把握,可谓是世间无双,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朝堂上,都是如此。
只不过,他出击的速度,在慕舆根作死的速度面前,还是要甘拜下风的。
刚刚尝试了犯上作乱这么大的事,而且把皇帝和权臣两头都得罪了,按照一般的行为逻辑,他现在要么挂冠跑路,要么起兵玩一把大的,最不济也也得要老实实的消停下来,别再做任何举动,明哲保身才对。但他不肯,他过人的执着,让他无法停止作死,既然此路不通,那就做点别的。
慕舆根再次跑去找唯一还肯听他话的可足浑氏,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
“如今中原大乱,国家的生死大敌不止一个,秦朝和晋朝都在外围虎视眈眈,留在中原就要时刻担心这些风险,不如回东北去吧。”
很难明白他提这个建议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或许是他在两头打狼失败之后,确实感受到了恐慌,人一怕就想回家躲着;也或许他是想换一个战场,中原的地盘大部分都是慕容恪打下来的,慕容恪占有天然的主场,他想把燕国搬回老家,抹掉慕容恪的地利,然后跟慕容恪再战江湖。
总之,他没机会了。
因为慕容恪已经动了。
和慕舆根总也抓不住重点不同,慕容恪一动,就是雷厉风行,一击必杀。
他联合另一名被慕舆根攻击的辅政大臣慕容评,向小皇帝密奏了慕舆根的两面行为,使得小皇帝勃然大怒,立即派人诛杀了慕舆根一家和他的党羽。
失败的野心家慕舆根,总想诛别人,却总也不成功,但别人一还手,他倒是被诛得干干净净。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
慕舆根是辅政大臣,不管再怎么理由充分,只要对他动了手,就必然会引来国内大哗,人人都以为新皇初丧,领导者们开始内斗了:鲜卑人热爱内斗,这是传承悠久的传统,人人都记得当年慕容、宇文、段氏三大部族成天杀得你死我活的惨状。
此外,东晋的桓温一直想北伐,在淮河一带布置了大量兵力,一旦得到鲜卑人在国丧期间就开始动刀子的消息,会不会有兴趣北上打几块地盘回去呢?
杀慕舆根容易,只要派一队禁军,锁拿他下狱就可以了。但如何善后就是个大问题,在这种新老皇帝交替的敏感时期,一旦弄得不好,是有可能把国家弄翻船的。
慕容恪的解决方法是:每天照常上下班,而且只带一个保镖,以示心里没鬼,另外上下班专拣人多的路走,让大家都看到。
这招简单,但好用,立刻就稳定了国内的情绪。
至于东晋的威胁,那就更好解决了。慕容恪派了一个将军,带着两万骑兵,打上他的旗号,在黄河边巡视了一圈,就镇住了晋军。
慕容恪这个名字,在战场上是非常好用的,甚至不用真打,只要亮出来,就能唬到敌人了。
尤其是东晋这种有心无胆、属土匪的敌人。
好了,国内总算是稳定了,终于可以安心几天了。
从此,在慕容恪的治理下,东征西讨、从未停下过的燕国,进入了一段难得的和平时期。
不过,和平没办法持续太久,因为这时候,占据关中的氐人政权前秦,换了一个皇帝。
这个皇帝是真正的人中俊杰,与汉族历史中最有作为的几位千古明君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慕容恪是大才,但在这个承天运而生的猛人面前,也只能积雪见骄阳那样,被消融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