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
时势真的是一个说不清的东西,你做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势下,收到的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一年前,冉闵带着十万大军到襄国城下,如果当时打破城池,他就能震慑中原群胡,有希望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权。但在一年后的今天,尽管他终于攻进了襄国,但时过境迁,这已经不是一个多么辉煌的战果了。
一年来,诸胡的势力已经重新划分。姚弋仲病死,临死前让儿子姚襄带着族人南投东晋,接受了晋朝的官爵;苻雄在关中站稳了脚跟,蓬勃的野心开始不加掩饰的展露出来,建立了秦国,给自己加上了皇帝的尊号。
这两个还好对付,因为他们的战略方向并不对着冉闵,但北方接壤的燕国,日益壮大,不过将触角伸向中原,已经成为冉闵的心腹大敌。
趁着后赵和冉闵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原本被石虎压在东北动弹不得的燕国大举南下,现在已经占领幽、冀两州,对着中原地带虎视眈眈。而慕容氏要进中原,首当其冲的,就是冉闵的魏国。
在此之前,慕容恪甚至已经带兵在冉闵的常山、中山一带走过一遭了。
所以,拿下了襄国之后,冉闵并没有班师回朝,而是就在常山、中山一带打游击,收集粮草,抵御燕军。
冉闵之所以放着宫城里的皇帝不当,要跑到前线来干将军的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国内的经济早已崩溃,没办法继续供养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了,现在常山和中山已经被慕容属抢走,他在这里游食,属于吃燕国的。
第二,则是燕国经过十年的闷头发展,现在异常强大,国内有军队二十余万,而且都是精兵,不是冉闵全盛时拉起的三十万部队那种,那些都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要挡住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只有冉闵亲自上阵才能做得到。
所以冉闵并没有太多选择。
他挡住了燕军三个月,有他堵在这里,燕军的铁骑无法南下一步。
到了四月,燕皇慕容儁忍不住了,他有着慕容氏惯常的蓬勃野心,志在天下,现在被冉闵堵住进军中原的门户,无法寸进,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他一定要搬开这块大石头。
冉闵之强,天下闻名,他的每一场战斗,基本上都是以极端的弱势痛打强敌,赢得不可思议。他虽然兵少,但这样一个敌人,就算单人匹马也令人胆寒,不是一般人能对敌的。
幸好,燕国还有一个慕容恪,对于慕容儁来说,这个太得人心的弟弟虽然极其讨厌,但也极其好用。
他派出了慕容恪出征冉闵,这次是为了国家发展的大事,他并没有像上次打中山一样在兵力上刁难慕容恪,给他配的兵马足质足量,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的数量,但应该在五万以上,因为慕容恪后来被冉闵打到头破血流,一发狠拿出来的牺牲品都有五千精良骑兵。
此时,冉闵的军队还是在他带出来的八千精锐为主体,灭了后赵之后得到了一些补充,但也不会超过万人,而且以步兵为主,所以面对数量远超于己的燕军铁骑、面对同样是天下名将的慕容恪,冉军将领们心里有些发虚。
将领们的意见比较统一:“现在鲜卑人正在势头上,而且人数远远超过我军,不如暂且避开,等他们认为我们不敢迎敌了,再抽冷子给他们一下。”
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是很正确的应战之道,敌众我寡,而且敌方国力强盛,后勤补充能力要远远的超过冉军,贸然迎战,打输的概率要大得多。
冉闵对此心知肚明,他对这条建议的态度是:勃然大怒。
冉闵决定一出手就甩出王炸,和燕军决战。地点他都选好了,就在中山附近的安喜县,这里是一片原野,利于大军展开。
军令传下来,将领们顿时炸了锅。
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一次自寻死路的进军,以冉军现在的实力,根本不足以跟燕军打大决战。
不过,他们表达反对的方式很有意思,没人逃跑,没人叛变,他们知道冉闵的性格,所以也没人继续进谏,而是选择自杀。
自杀的原因也很有意思,不是恐惧敌人,而是为了不受辱。
自杀的是冉闵的司徒和特进郎两个手下,他们留下的遗言是:“皇上这次出征,必定有去无回,我们何必等着引颈就戮呢。”
冉闵对待下属,称不上多么的仁厚,他动不动就要杀人的。但危急关头,下属们却愿意为他而死,在他霸道残忍的外表之下,却也潜藏着巨大的人格魅力。
这种魅力,当然源于冉闵的百战百胜,每每在必死的绝境下,他都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只是这一次,绝望过于深重,以至于将领们都认为,冉闵的迎战之举是毫无生路的。
只不过,在冉闵看来,迎战才是唯一的生路。
身后就是冉魏的国土,一旦退避,把大路给燕军让出来,让他们占领了魏国的土地,冉军就真正的成了一支土匪军,只能到处流窜,抢劫为生,在这样的低质量的后勤支援下,战斗力很难保持,被剿灭只是个时间问题。
再一个,正是因为两国的国力差距实在太大,对战争的忍受能力天差地别,如果只是打一连串的小型战斗,燕军会觉得无所谓,损失多少他们就能补充多少,但冉军做不到,他们只会越打越弱。
不如趁慕容恪刚到,还没有站稳脚跟,集中兵力打一场大决战,如果赢了,就能把鲜卑人赶回东北去。
当然,这样做确实很冒险,一旦输了,就是立即灭亡的下场。不过好歹有一点胜利的可能,如果避开决战,那就是慢慢的被磨死,看不到一点希望。
酣畅淋漓的大战一场,拼命争取那一丝的胜利机会,还是躲起来慢慢的死?以冉闵的性格,你猜他会选哪一种?
所以,冉闵毫不犹豫的否决了下属们的建议,而是率军进驻安喜县,在这里等着慕容恪,也等着一举击败对手,收取全功。
慕容恪果然来了。以他夺取中山的手段来看,他不是不知道对付冉军的最好方法,就是慢慢的磨,冉军缺乏后勤,打仗刚猛而不能持久,只要磨得他们失去锐气,就很好对付了。
但作为一名军人,慕容恪同样渴望在沙场上遇到一个优秀的对手,堂堂正正的战而胜之,来赢得无上的荣耀。而此时的天下,没有哪个对手会比冉闵更加强大,没有哪个荣誉会比打败冉闵更令人神往。
所以慕容恪没有丝毫犹豫,就领军追到了安喜。
天下第一霸王和天下第一名将,终于迎来了宿命之中的对决。
十四年前,他们有过一次交手,那是在棘城下,少年慕容恪率两千铁骑追击数十万石虎大军,诸军皆溃,只有冉闵独全。
现在,他们又一次碰面了,不过这次和上回不一样的是,两个人都没有退路,要么得到一切,要么失去所有,必须要有一个人倒下,战斗才能停止。
带着军人的荣誉、国家的利益和必死的斗志,双方开始了排兵布阵,准备就在这个地方,杀出一个你死我活。
但是,就在决战即将开始的时候,冉闵突然做了一件事情。
这一生都是勇猛直进,从来不知后退为何物的冉闵,突然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样,从战场上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