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八十六

这个世界上能成大事者,没有谁是完完全全的傻子,有些人只是看起来脑回路比较梗直一点,是条单行道,有去无回,从不转弯,但放宽视野来看,他的所作所为,也一定是有道理的。

刘显连续两次以绝对优势攻打冉闵,两次都被打到痛彻心扉,从七万人掉血掉到只剩一两万人,貌似在智力水平上是个盖世无双的大傻子吧,但是细看他这两次战败的后果:第一次消灭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成为了后赵实际上的当权者,第二次则干脆做了皇帝。你打败仗打出这种战果来试试?

所以千万不要嘲笑刘显,他能在历史上留名,一定强过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只是这个时代的顶级枭雄实在太牛,反衬得刘显窝囊无比。但他绝不是蠢,相反,他也是很懂得把握时势的。

比如,他在连续两次惨败于冉闵之手后,还能鼓起勇气上门第三次捅冉闵,并不是因为他死心眼,而是做过市场调查的结果。

冉闵现在很惨,非常惨,在刘显回去以后,冉闵接连不断的遭遇天灾人祸,现在的实力又下降了一大截。

襄国之战,是冉闵孤注一掷的一场赌局。他的魏国刚刚从后赵的废墟上建立,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他发起了十万人级别的大型远征,可以说是在拿自己新生的国家做赌注,赌赢了则统一北方,天下太平,赌输了…就是现在这种结果了。

他的战败传导回国内,带来的后果,就是本来就还不牢固的国土开始四分五裂。

渤海人逄约,这是个典型的趁乱而起的土匪,在后赵大乱之时,召集了几千户本地人,在渤海起兵了,前来投靠冉闵。要是还存在一个中央政权,逄约这种实力,顶多只能当一个成功的山贼,就算是招安,也当不了太大的官。

但他一投降,冉闵就给了一个渤海太守的职位。

这可是一郡的最高长官,足以成为一方诸侯的高级职位。

倒也不是因为天下大乱,空出来太多官职,所以可以随便乱封,事实上,渤海太守这个位置上原本还有人,叫刘准,是高官之后。

新任土匪逄约变成了新任太守,刘准倒也没有下台,冉闵给他调了个岗,改任幽州刺史,但封地仍然是在渤海郡—冉闵非常有创意的将渤海一分为二,让逄约和刘准分地而治,各不相干。

历史总是藏在细节之中,从冉闵这项反常的任命可以看出,他此时已经极度虚弱了,虚弱到连这区区几千匪兵也不挑食,而且给出了这么高的价码来招揽。而原来的太守他也不想得罪,只能让两个人割地分治。

冉闵现在的窘困处境,可见一斑。

没有实力,再高的头衔也只是空头支票,换不来多少忠心。所以当隔壁的慕容儁不怀好意的瞄中了冉魏的国土,派兵过来打渤海郡的时候,刘准二话不说,马上在城头上换了面旗子投降了。

而逄约作为一个草莽出身的匪帮,他还是要几分脸面的,不像刘准这种权贵之后那么豁得出去,他犹犹豫豫的,直到燕军统帅以同乡的身份约他叙旧,他才假装在聚会中失手被擒,投降了燕国。

这一路燕军还只是拿下了渤海这种边境,而另一队燕军,则搞定了冉闵的腹地。

第二队燕军兵分两路,直接掏了冉闵的心窝。

其中一路由慕容评率领,来攻打鲁口。这一路没什么好说,燕军正值最强盛的时候,慕容评一到就打,一打就破,攻占了鲁口,还砍掉了守将的脑袋,简单,直接,还粗暴。

至于第二路燕军,就比较有意思了,他们要攻打的是中山,这是远胜鲁口的雄关大城,而且地势险要,进攻的难度要大得多,但燕军自身的人数却寥寥无几。

这一路的统帅是慕容恪,燕皇慕容儁的弟弟。

弟弟这个身份倒没什么,胡人的繁殖能力非常赞,皇族谁没几十个兄弟?关键是这个弟弟,能力和魅力都远胜慕容儁。

不知道慕容儁心里具体怎么想,但他肯定对这件事情是不太满意的。所以他派出两队人马进入冉魏腹地,给了贪婪庸碌的慕容评很多兵,但对于去攻打城池更坚固、位置更险要的中山城的慕容恪,却没派几个兵给他。

哪怕打不下来也不要紧,只要这个天才一般的弟弟能死在战场上,也是一大收获啊。估计慕容儁是这么想的。

皇家自古无亲情。

不过,真正牛逼的武将,不在于能打多少胜仗,而在于在各种绝境之下,他都能打赢。

哪怕手里没兵都可以。

一般的将军当然做不到,但慕容恪可以,他是此时的天下第一名将,这个名号之所以会落到他头上,而不是冉闵,关键就在于,慕容恪在任何绝境之下,都能赢,而冉闵不是,冉闵在劣势太过明显的时候,还是输过几次的。

当然,输给其它人也没关系,以冉闵之才,他能迅速的组织起反击,然后反败为胜。直到他输给了慕容恪。慕容恪本来打不过他,但仍然赢了,而且根本没有给他反击的机会。

此时在中山战场上,慕容恪就创造了一次这种奇迹。

他带着手上三三两两的人马,来到中山城下,看到的是紧闭的城门和高大到令人绝望的城墙。虽然燕军不多,但魏军已经因为襄国大败而破胆,所以中山太守侯龛打算做缩头乌龟,把城门关起来,用坚硬的城墙来顶住燕军。

他的策略非常对,慕容恪只是来看了一下,然后就带着人走了,根本就没打他。

一走就走到了今天的正定,然后停了下来,安营扎寨,不走了。

因为这里有他攻城所需要的兵马。

冉魏的兵马。

果然,在他刚刚扎下营帐没多久,城里的太守李邽就带着全郡人马,恭恭敬敬的到他营中投降来了。

李邽并不是间谍,只是正定的地理环境太好了,处于冀中平原,一览无余,根本无险可守。冉魏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人心惶惶,看到一队燕军过来,而且领兵的还是天下闻名的慕容恪,很明显,投降有肉吃,死守不一定守得住不说,就算守住了,能有什么好处?抱着城门等着饿死吗?

所以李邽没有丝毫犹豫就投降了。而受降之后,慕容恪也展示了他过人的魅力是怎么来的。

并不是因为长得帅,虽然他确实是五胡时期有名的靓仔,但他笼络人心的力量,主要并不靠脸,而是靠豪爽大气和推心置腹。

他给了降兵降将们非常优厚的抚恤,然后,就地将他们收编入自己的麾下,率领他们返身回去攻打中山,而且颁下了严明的军纪,要求部队一路不许抢劫,秋毫无犯。

这让降兵们心中大定。这个新主人出手宽绰,对自己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戒备心,一上来就委派了这么重要的任务,这明显是把我们当自己人了。而且他对这里的百姓多加照顾,我们都是附近人家的子弟,不能不承他的情啊。

于是,慕容恪马上就拥有了一支听话的军队,虽然慕容儁不给他兵,但他从冉闵手里撬了一些出来。

这些兵即使战斗力存疑,但打下中山还是够了。

因为慕容恪根本就没计划打。

他用的是围。

带着李邽的军队回来之后,他把中山团团围了起来,也不强攻,就这么围着。

这对于城内的部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折磨。

城下的这些敌人,明明身上穿的就是我们的军服啊。他们什么时候投降的?还有哪些友军投降了?既然别人都降了,我们要不要跟庄?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更何况大家都不傻,眼看着魏国撑不了几天了,外面的这些人比我们聪明,降得早,我们也跟着吧。

于是侯龛开了城门,跟着投降。

不管是侯龛还是李邽,只要出城发动一次攻击,慕容恪未必就能保得住命。但这个人,硬生生的用手里的三五兵马,拿下来敌人的两座城池。

而且,慕容恪倒也不是一味的仁厚,以无原则的做好人而得到天下的大bug此时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慕容恪只是因时取势,局势不稳的时候,他会表现出宽宏大度,一旦局势稳定了,他也会攥紧潜在威胁者的蛋蛋,断绝对方闹事的可能。

拿下中山之后,慕容恪就把城内的驻守军官、本地土豪都迁到了燕国治下的蓟城,将他们和原生势力彻底隔绝开,斩断了他们对中山的控制能力。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干净俐落,所谓名将,不过如是。名将的能量不只是展现在战场上,在战场之外,他同样拥有深邃的视野和掌控一切的能力。

这是鲜卑燕国在对冉闵干的事情,他们使用的是暴力。而作为冉闵的同宗,躲在稳定江南地带的东晋,他们在干什么呢?

他们并没有对这个在北方掀起了滔天巨浪的同族英雄施以援手,也没有趁机北伐,利用冉闵创造出来的大好局面收复河山,甚至也没有老老实实的呆着,做一个乖宝宝。

他们趁冉闵虚弱之时,对这个在异族腹地奋力斩杀敌人的同胞动手了,而且用的手段极度的阴险:他们不敢跟冉闵沙场相见,所以用的是偷偷招降的手段。

就在冉闵拖着残存的军队击败刘显、苦苦挣扎的这个月里,躲在阴暗中的东晋趁冉闵无暇南顾,对接壤的魏国城池发动了大规模的诱降攻势,短短一个月里,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牧张遇、洛州刺史郑系相继投降了东晋。

晋王朝的格局之低下、行为之猥琐、对汉族犯下的罪孽之深重,在中国所有的大一统王朝中独一无二,它实在不配被列入正史的。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显再次来进攻冉闵了。猛虎已经被满身的蚂蟥吸得形销骨立,所以野狗也觉得,自己有机会在这头干枯的瘦虎身上撕扯一块血肉下来。

只是,老虎再瘦,那也是老虎,缺少这个认知的刘显,终于迎来了自己最终的结局。

不过,他不亏。

野狗能拖着老虎给自己陪葬,自然不亏。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小说在线阅读_第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胡不归0304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第9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