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
回到邺城之后不久,冉闵收到了一份来自襄国的快递,发件人是刘显,而内容则比较劲爆,是石祗的人头。
几个月以前,冉闵率十万大军进攻襄国,想要的就是这件宝贝。当时十万大军都未能成功,反而在襄国城下折损了个干干净净,现在一个使者带了一个箱子,就把他心心念念的这颗宝贝送过来了,造化真是相当弄人。
不过,有付出才有资格谈收获,如果当时是用十万大军拿下的这颗人头,冉闵就是中原之主了。现在这颗人头是自己送上门的,它基本上就没什么价值,只能表示,冉闵有可能获得了卖家刘显的友谊。
刘显这个人,实在是太言而有信了,说要杀了自己的皇帝献给敌人,他就真的这么干了。其实他当时投降冉闵,只是个秘密约定,回过头就可以翻脸不认人,冉闵对此心知肚明,对于他回去砍石祗人头的承诺根本没当回事,哪能想到他真的不屈不挠的把这事给办成了。
冉闵十分感动,当着石祗脑袋的面,对刘显的使者大开金口,封刘显为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以表彰他这种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
然后冉闵把人头烧成灰,洒在邺城的街道上,任行人踩踏。这一招石虎当年曾经用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如今冉闵有样学样,又用了一次,还是在他儿子身上。
不过,冉闵倒用不着给刘显太多封号,因为刘显不稀罕,他也不是为了冉闵才弑君的。
他之所以干出杀皇帝这么大的案子,主要是因为如果石祗不死,那他就得死了。
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因为他败光了石祗的家当。
石祗三次讨伐冉闵,每次都是趁冉闵最虚弱的时候出手,但每次都是惨败而回,最后这次,他拿出的这七万大军,就是自己的全部家产了。
而刘显一次败掉了三万。
虽然战败的原因不能全怪在刘显身上,此前的两次讨伐冉闵,输得比这次还惨,但那两次的主帅都是石琨,姓石的。
刘显知道,打了败仗,肯定得有人出来背锅,尤其这次输掉的筹码还是后赵最后的底子,自己又不姓石,凭什么背不得这个锅?
所以这次回去,他必死无疑,石祗一定会用他的脑袋来平息国内的怨气。
我的脑袋,对我自己来说太过宝贵,还是换一颗吧。
除了刘显之外,整个后赵就只有一颗脑袋,能够掩盖住这场弥天大败了。
当然是石祗的脑袋。
只要改朝换代了,换了个皇帝,前朝的战事,自然也就不用再追究了。
刘显有保命的强大动机,又有兵权在手,要解决石祗这个又没脑子又没兵的孤家寡人,还是相当容易的,没费什么心思,他就拿到了石祗的人头,完美的平息了这场兵败的后果。
他得到了整个后赵最大的权力,接下来要怎么用呢?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很快找到了方向,决定:讨伐冉闵。
这事看起来很无厘头,刚刚投降了敌国,甚至把自家皇帝的脑袋都给人送过去了,分明就是表明彻底的臣服,而且他刚刚杀了皇帝,国内必定政局不稳,他需要一个强大的外援来镇压国内的反对势力,冉闵无疑就能很好的担任这个角色。
怎么突然之间,他就要连冉闵一起讨伐了呢?
其实想一想也很好解释,冉闵隔得太远,又新败一场,虽然后面打败了刘显,但受损的实力一时是不可能恢复如初了,自顾尚且不暇,更没办法从邺城派兵过来威胁了。
—他无法威胁的对象,不是襄国的后赵遗老们,而是刘显。
刘显此时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任何人,除了晋惠帝那样无知无觉的傻子,只要接触过权力,就必定无法抵御它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快感。
杀死了石祗之后,刘显手握后赵残余的全部兵力,当仁不让的接收了石祗的一切,成为了襄国实际上的皇帝,跟石祗相比,只差一个名号而已。
体会过身周的所有人都要在自己面前战战兢兢的感觉之后,刘显膨胀了。
视野所及之内的一切都是他的,他可以给任何一个人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也可以毫无理由的剥夺走一个人的全部,包括生命,这种感觉,令人沉醉。
即使冉闵就在跟前,他也不可能把这份权力再让出去了,更何况,冉闵还隔得那么远,就算对自己不怀好意,也是鞭长莫及。
如果这份权力是他一步一步打下来的,他拥有与之相配的实力,那倒还不至于让他迷失了心智。比如冉闵,同样是弑君篡位,但冉闵是天下至强,只要他还活着,就没人能动摇他的地位。
但刘显不同,他的位置是偷来的,更关键的,是他自己没有坐稳这个位子的实力。
所以,他在得势之后,表现得既小心谨慎,生怕被任何人把自己的权力夺走;又疯狂之极,为了守住权势,可以做出任何事情。
现在襄国之内动荡不安,既然已经决定了不引入外援来分走权力,如果要保住这把椅子,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发动战争,把国内的矛盾引到外部去,只要战火一起,无数的人被磨成血肉,所有的目光都会被战争这个巨兽吸走,那我的位子就安全了。
这种缺乏实力的野心家,对国家民族的伤害最甚,因为他们提不出任何雄才大略的东西出来,为了自己的利益,只会胡作非为。
其它的人刘显都不敢打,氐族苻健、羌族姚襄,都是满血状态,他要是敢过去龇一下牙,只怕满口的牙齿都要被敲下来,而北边的慕容鲜卑更不必说,那是风头正盛的恐怖怪兽,哪怕望上一眼,也可能招来怪兽的怒火。
看来看去,只有刚刚经历过惨败的冉闵最弱了。
其实最弱的其实是刘显自己,他连垂死状态的冉闵都没打过。不过被权力熏晕了眼睛的人,通常是看不清自身的。
于是,在所有人的瞠目结舌中,刘显拉着残存的军队,朝邺城进发了。
毕竟刚从虎口逃脱,又赶着回去送上门的勇士,也是不多见的。
冉闵刚开始也被吓了一跳,他根本没有想到,这只弱到无敌的癞蛤蟆,居然还敢回来。
如果换一个生性谨慎的,可能还会小心翼翼的盘查一下,这个莫名其妙的敌人,是不是埋伏了什么阴谋诡计,不然为什么敢这么玩。但冉闵不会,他从来都是霸道得不讲道理。
既然你敢来,那我就敢打!
上一次,刘显带着七万过来,被冉闵砍死了一半。现在,他满打满算,还剩下三万。
冉闵再次免费帮他完成了一次大减员。
刘显在邺城外,又吃了一次大败仗,狼狈逃回了襄国。虽然历史总是一次次重复,但重复的间隔这么短,也是十分罕见。
史书没有记载刘显这次被杀了多少,但应该没有到一半,因为他逃回襄国之后,并没有弱到被石氏遗老们趁虚咬死,相反,他还能掌控局势。
只是,也掌控不了太久了。
刘显对此心知肚明,反正是撑不了多长时间,那趁现在还能折腾,干脆把能享受的都享受了吧。
回到襄国之后,刘显立即称帝。
帝王之位不是随随便便能加的,即使是石虎、慕容皝这样左右天下局势的枭雄,也只是称王而已,刘显一个目光三尺、心胸三寸的弱鸡居然也敢称帝,除了不要脸之后,其它没什么好说。
他真的是称得太随便了,连国号也没有取,就这么当了一个极其寒酸的皇帝。
五胡后期是个人就敢称帝的情况,估计就是从他这里学的。
总之,称帝之后,还是得找点事情做,总不能坐在皇宫里当太平皇帝。这个帝位是偷来的,刘显没胆安心坐上去。
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作为皇帝的第一份事业,那就是:接着打冉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