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崇祯帝死前,遗言是:“朕凉躬圣意,有伤天德,死去无颜见祖宗。故去面冠,以发覆面,任贼分割,无伤百姓一人。”

慈禧呢,“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也难怪……汉亡,末代皇帝认死;唐亡,末代皇帝被杀;宋亡,末代皇帝蹈海而死;明亡,末代皇帝上吊自尽……唯独满清灭亡,末代皇帝跑去给日本鬼子当傀儡,认贼作父,妄图复辟。

别说伪满洲国是个例,满清勾结外国势力是自始而终的,只不过,早期气数还盛,看起来貌似是“借鉴”、“交流”;后期已经烂透,仰仗外国主子撑腰,就成了帝国主义的乏走狗。

就说一件事:康熙历狱。

这事看起来不大:历法之争嘛,不就是几种历法,哪个准确用哪个。

然而,细说起来,却是一出貌似荒诞剧的悲剧。

这话,要从中国历法说起。

——俺的帖子,向来不肯玩花哨噱头博眼球,因为,要把道理说清楚,必须静下心来慢慢说慢慢看,所以,别急着点右上角,自认是华夏儿女,愿意细细探求中华文明的,且听俺道来,至于心浮气躁,看见字数一多就要跳的,不等看到这里,也可以关了。

中国的传统历法,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而是两者结合的阴阳历。

阳历根据太阳位置而定,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在地球上看到,就是太阳高度变化的一个周期;

阴历根据月亮位置而定,月亮自转一周,就是一月——在地球上看到,就是月亮朔望圆缺变化的一个周期。

对……中国自古以来,就像我们现在一样,阴阳历并行。

假如,你听到这个,还有点惊讶……不要紧,很好理解——

依据不同的历法,就产生了不同的节日,且看中国传统节日是怎么定的,是不是既有阳历又有阴历——

【清明】是阳历节气,也是阳历节日。类似的,还有【立春】、【夏至】,“【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等等;

而【春节】、【端午】、【七夕】、【中秋】,都是阴历节日。

那么,这个“自古以来”,要“古”到什么时候呢?

相传是黄帝制定的,所以叫“黄历”——果然是“老黄历”,真的有够老啊哈哈……

又说是夏代就颁布的,所以叫“夏历”。

俺经常敲打嘲笑那些“神话、传说、文学、历史傻傻分不清楚”的废废,所以,传说归传说,史料考证也是必须做的。

“黄历”、“夏历”之名,是传说,这个可以有;

此外,确凿史料,这个必须有——

据《史记�6�4夏本纪》载:“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意思就是:孔子考察校订了夏朝的年代,收录有关夏朝的物候农事等讯息,集成《夏小正》一书。

西汉初年,刘向收集了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约有130篇,后来又有一位学者,戴德,将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的第47篇,就是《夏小正》。

书中,主要记载每月确定季节的星象,用以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与“季节”密切相关,笼统地分为“四季”显然不够。

于是,当季节确立得越来越细致,就出现了“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个。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记载了8个节气,依据它们可以把全年时间平分为8份: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定;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每个念过小学的中国人,都背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节气歌,中国人已经唱了2000多年,而且不带走样的。

二十四节气,依据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确定,毫无疑问是纯阳历。

阳历年的第一天,是立春。

所以,是中国人都该知道这个常识——【属相,从立春那天开始算!不是大年初一!】

怎讲?

因为中国的阳历,没有开始的元年或零年,也没有结束或末日,而是可以无穷尽地循环,其年份标记,不是数字,而是天干地支搭配——所以又叫天干地支历法。

天干有10个: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循环,每60年一个甲子,这些,中国人都很熟悉。

这不但可以表年,也可以表月日时,所以“生辰八字”,就是按阳历算。

话说中国传统一天分十二时辰,后来西方那种把一天分24份的计时方式传进来,中国人一看,哦,你们的“时辰”好小,于是一天的24分之一,就被称作“小时”,呵呵。

十二地支分别有十二动物司掌,这十二种动物,就是属相。

比如“子神”,就是“鼠”,那么“鼠”司掌的那年,比如“甲子年”,当然要以“甲子年”的第一天开始算属相,也就是立春那天。

属猴的!

bingo!恭喜你答对了!

有小伙伴大约会为另一个问题困惑:阳历都是循环的,那把间隔60年的事儿搞混了怎么办?

当然不会,因为从信史时代开始,每个大一统王朝或者大小割据的小国,都是有君主的,所以只要以在位君主为标杆,就不会搞错了。

中国人讲“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不仅是强调君权,也有文化内涵——否则,连计时系统都要混乱了。

中国历史,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71年)至今,所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都可以精确到年。

别以为这很容易……在欧洲,公元871年都没这本事……

纯阳历非常适合农耕社会,然而令人觉得不十分完美的是:无法兼顾月亮的盈亏周期,不能准确地反映月圆月缺。

但是,月亮的盈亏周期大约为29.53059天,也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以“阴历”计算,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交替,12个月就是354天,或355天,或353天——每年差十几天,时间久了,就会和“阳历”完全跑偏。

聪明的中国人,当然会适时调整:相差若干年,便会在“阴历”中加一个“闰月”,这样,“阴历”的“闰年”,就为383天或384天或385天。

每十九年的阴历年平均,为365.247天,与表示地球绕日运行周期“太阳年”基本一致。

阴阳平衡,和谐。

论起源,中国阴历也许和阳历并不完全同步,然而,也是“自古以来”,没跑的。

史料记载如《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

【西风乱吹500年】从殖民主义到普世价值,剖析欧美崛起的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五星出东方ABC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西风乱吹500年】从殖民主义到普世价值,剖析欧美崛起的真相!第1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