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生铁硬度大而延伸性差,不耐锻打——于是,如何利用生铁,这又是智慧考验,欧洲在这方面的探索,还要延续很多年,然而现在说也还早着,因为炼铁的能耗仍然巨大,产量都提不起来,根本没量的东西,谈什么利用……

一个来自16世纪的数据:耗费25立方米的木材,才能得到50千克铸铁。

那废废乱吹什么“能量转换机器中国人难以摸索”,也不看看欧洲的起点是有多可怜……

你要问为啥后来他们忽然来了个学术科技大爆炸?说了很多遍了:对东方技术拼命抄袭山寨,而后才有了改进提高——这是17世纪以后的事,接下来会扒到的。

慕洋犬一定会为欧洲洗地,说会抄会学习也是本事,然而这样的事放在中国呢?吸取外国的先进技术并内化优化为中国自己的技术呢?它们当然不会容忍,立刻就把脸一变,破口大骂!

说欧洲。

没有铁,首先农业就没得发展,中国的春秋时期,铁农具已经大行其道,公元前7世纪的齐桓公称霸,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雄厚基础:齐国临海,海盐生产发达,销往内陆各国,获利丰厚;铁农具大量使用,大大提高农业产量,人民生活安定、国库殷实,当然敢傲视群雄。

15世纪的欧洲咧?绝大多数农田都还在吭哧吭哧用木犁……

附图来自同一本书,《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trèsrichesheuresduducdeberry),书名直译的话,就是“贝里公爵非常富裕的时光”,绝对是美化有余,比如几个犁地者都有牲畜用,实际上,畜力根本不够用,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人在拖犁……

然而就是这样,仍然是木质农具为主……偶尔有铁器,比如那镰刀,为啥那么大只,原因也很简单:不够锋利,所以只能加大份量,抡起来才能砍断庄稼……

再说这本“豪华时祷书”本身的历史,也是够可笑的,年代经历大略如下:

读读欧洲历史就知道,这种莫名其妙蹦出来的“文物”多着呢,这本书消失300年又出现算啥,那古希腊,更是几千年都无影无踪,忽然就满地开花了……所以本坑为啥选了最近的500年,因为好歹经得起实证的史料还多些,写出来也算是历史……而考证古希腊呢,就是拿一堆撑死了几百年的玩意,去证明这是三四千年前的“历史”……得城墙一样厚的脸皮啊!

煤,15-16世纪,一些地方出现了煤矿巷道的支架,通风系统也有所改善,使得矿工可以在地下连续劳作几个小时;技术不够先进的地方,开采仍然局限在露天煤矿或很浅的表层。

实际上,由于挖掘和除土的技术不过关,直到16世纪,欧洲都没有20米深的煤矿矿井,然而工伤事故却是层出不穷。

当时已经出现“煤老板”,招募全日制矿工,这使得破产的失地农民有了可以挣到微薄薪水的去处,一种“资本家-工人”的生产关系正在形成,而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也因此出现:产业工人。

铅,现在,地球人都知道铅有毒,然而,欧洲历史上么……有些人急吼吼地证明欧洲并没有多少铅质器皿——这结论也许不错,但是重点不在于此。

15-16世纪,英国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羊毛和铅锭。

铅的最大好处是熔点低,所以冶炼容易,和欧洲的破技术水准正好般配,至于毒不毒……欧洲人还不知道这玩意有毒呢,完全不提防。

铅未必用来直接做容器,但是氧化铅可以和石英砂(就是砂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烧成一种质地比较软、耐切割、耐加工、敲击有金属声,但是容易划花的玻璃器,美其名曰:“铅水晶”。

还有一种称为“全铅水晶”的,含铅量高达24%以上,用来做容器的不要太多,用久了,铅离子还是会渗出,造成慢性铅中毒。

慢性铅中毒的表现之一就是神经衰弱、智力受损等等,硬伤。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对铅的利用,但是自古以来从没有大规模地用含铅材质做饮食容器。最著名的含铅材质,就是唐三彩——那华丽的彩釉含铅,烧成温度比较低,然而唐三彩最多的用途是陈设或陪葬,在中国是极少有三彩饮食器皿的。

中国古人未必清晰地认识到铅中毒,否则也不会有术士服用“铅丹”之类的中毒甚至送命的事了,但是中国从龙山文化时期(4000-5000年前)就有高温窑炉,可以烧成灰陶、黑陶等器皿,之后的陶瓷工艺更是发展到巧夺天工的程度,更不要说还有许多其它金属玉石竹木藤草材质可选——既然可用的器皿材料多得是,为什么一定要用含铅的呢?

技术发展到当代,可以用碳酸钾替代氧化铅,制出一样剔透耐加工的玻璃,就是“无铅水晶”——搞笑的是,因为有了“水晶”之名,这叫价也真不含糊……上这种洋当的,是得多么人傻钱多啊……

ps:如果再列举几种那时欧洲的金属冶炼产业,就是铜、铝等有限的几样,产量也很小,基本全部被教皇、国王等阶层垄断,一般的贵族都啃不着边的,平民就更不要提了。

【纺织】,显然,羊毛催生的制造业,在15世纪,除了羊毛,欧洲的主要纺织原料还有亚麻,棉花才刚刚传入欧洲,蚕丝则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规模有限。

在法兰西,【里昂】逐渐成为最发达的丝纺织业中心和最大的市集中心,也成了产业工人的集中地。

后来,1831年和1834年,两次“里昂纺织工人起义”,是法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并称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这个,30年前念初中的熊孩子都要背过的,而现在的历史课本呢……这些都被删没了吧……

西风乱吹的结果是有多可怕……***执政的教育体系,居然拼命弱化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不是好现象……

嗯,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什么三大工人运动有两个都是“纺织工人”起义?

因为直到19世纪,纺织业都是最大规模最集中最发达的工业体系。

咦?慕洋犬狂吹的蒸汽机发电机电脑互联网呢?

——还早着呢……这几样,胡子最长的蒸汽机,形成产能也是18世纪末叶的事,标志事件是1785年以后,詹姆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用在了【纺织】行业。

所以说,慕洋犬废废悠着点,西方能拿出手的东西就那么点,俺才挖坑到16世纪你们就忙不迭地把几百年后的玩意甩出来,难道俺一路挖坑,你们就一路甩,甩上500年不变样?

太逊了吧???

【港口】,运输是必须的,然而看看15-16世纪的地中海港口,运的都是什么,这很说明问题——话说这可是西人自己总结出来的:“运送【朝圣者】、木材、一些毛皮或少量铅【到东方】”;其它还有:羊毛、丝制品、酒、香料(印度是大户)、辣椒(原产美洲)、藏红花(中东地区的特产,如伊朗),等等。

【西风乱吹500年】从殖民主义到普世价值,剖析欧美崛起的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五星出东方ABC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西风乱吹500年】从殖民主义到普世价值,剖析欧美崛起的真相!第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