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在皇太极的刻意隐忍之下,时间渐渐移至天聪四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永平屠城!

事情还要从天聪三年说起,这年十月至来年正月,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锦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这次进攻虽然被祖大寿击退,但后金仍然占领了关内四座重要的城镇:滦州、迁安、遵化和永平。

占领四城后,皇太极对四城军民采取了安抚政策,明令金兵严守军纪,并盛情款待明朝降官,其中包括当地行政官员、卫所军官和三名高级将领。在晓谕降民的公告中,皇太极也承诺决不扰害。他的本意是要将此四城树立为典型,并且进而将之作为将来再次入关作战的基地。

尤其是永平城,这对皇太极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因为他知道祖大寿的族人就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为了将来招抚祖大寿,他立刻派兵前去抓人,果然俘获了祖大寿的侄子及其家属。不过,他并没有为难他们,反而赐给了他们一所宅院,派人照顾,同时行监视之事。

做好布防和安抚工作后,皇太极就返回沈阳去处理政务了。回到沈阳,他立刻派遣阿敏去前线督师,负责处理这四城的后续扫尾工作以及守卫工作。

按理说,阿敏骁勇善战,是一员猛将,皇太极派他驻守,是合情合理的。但阿敏并不这样想,他当时并没有要入主中原的想法,每次与明军作战时,还都抱着“劫掠”的老思想。因此,皇太极派他去时,他直接反问:“既然攻占了城池,为何不劫掠屠城?”

皇太极听后,将自己的战略思想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但是他却不以为然。后来,他虽听从安排抵达永平,表面布防驻守,但心中却没有久占的念头。这就为后来的滦州失守埋下了隐患……

由于皇太极离开前,已将后金的主力部队从四城中抽走,因此阿敏前往永平前,还特意去向皇太极索要兵力。皇太极在他的一再请求下,就说:“除二十甲兵外,可遣步兵往。”

那么,阿敏要这么多兵力干什么呢?是否真的是为了守城所需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要这么多兵力,一来是为了劫掠时多一些人手;二来则是为了在这四城中树立威望,让当地的百姓以他为尊。

虽然,阿敏这小算盘打得极好,但问题是关内这四城哪里知道他们关外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内幕啊!他们只知道后金汗王是皇太极,并不知道什么四大贝勒。因此,阿敏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个驻守的王爷罢了,自然不可能像对待皇太极一样对待他!

然而,阿敏到了永平后,不仅处处要求汉民以大贝勒的规格来侍奉他,其间还强迫蒙古喀喇沁部嫁给他一女。与此同时,他还一直在动脑筋让手下人去抢点东西,将来好带回去。他曾对手下们说:“我既然来了,怎么能让你们不饱欲而归呢?”

这种劫掠的思想,显然与皇太极的战略思想格格不入,很快,这四城的百姓在他的治理下全都怨声载道,觉得后金汗说一套做一套,根本就是在奴役百姓!由此,后金军失了民心!

不久,总兵祖大寿率明军反攻,阿敏大意失了滦州,军中大臣劝他守住其余三城,保护城中百姓。可是,他却不这么想。史书上记载:这个阿敏虽然身手不凡,但他很记仇,发现别人有过失,就再也不理人家,很久也不去化解。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去保护那些并不拥戴他的百姓们。

他听了大家的提议,反向汉臣们大发脾气,把对皇太极的怒气都发泄到了汉官们身上。阿敏不听劝诫,只是和儿子洪阔托私下商量。这个洪阔托,用皇太极的话说,就是那种给足了机会,也干不成一样好事的蠢人。父子俩商量后,就决定屠城,打算抢光、走人,因为这是他们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练得非常熟练的套路了。

于是,他们杀光了剩下三城的男丁,带着抢来的金、银、闪缎、蟒缎等财物,带着掠来的女人(只要是个女人就都带走,哪怕是瘸子),率军回了沈阳。而且,他连滦州城中的伤病残员也没去救,就把他们扔在那里自身自灭了!

阿敏这种毫无大脑可言的做法,传到沈阳,皇太极听了瞬间气得炸了肺,差点没直接厥过去。

他忍无可忍,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开始着手剪除阿敏这个“猪队友”。据《满文老档》记载,天聪四年六月四日,阿敏大军回到沈阳城下,皇太极只令军士入城,不让诸贝勒和大臣入城。

六月五日,皇太极派人责问众人说:“滦州城失陷了,滦州守城大臣把人马全带回来了吗?驻守永平的阿敏和硕托是跟明军作战以后才丢的城吗?你们和明军野战了吗?你们没向明军发过一箭,也没派人断后,却把财物甚至瘸腿的女人都带了回来,难道是认为我们的士兵卑贱,不如瘸腿的女人,所以才丢弃他们的吗?”

皇太极的责问,让众人哑口无言。到了六月六日,这场审判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皇太极下令,将这次出征的队伍中,总兵以下、备御以上的将领全部五花大绑,押进沈阳!同时,他还召集了阵亡将士的家属参加,很明显的要利用死难者家属的情绪来把事情闹大,迫使阿敏认罪。

当时,他在广场上,登高一呼,伤心落泪,边痛斥这些人的罪过,边不断抹泪,场面很是煽情,很好的调动起了群众的共鸣。

史书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面:“聚集之大小国民,俱堕泪”。也就是说,当时沈阳的全城老小都被他发动了起来,大家一起哭天抢地,伤心欲绝。

一向倔强的阿敏看到这样的情景,知道自己已经犯了众怒,因此也迫于形势,只得松口,一改他回师途中还在狡辩的嚣张态度,低头认罪了。

永平之战的失败,极大地震动了皇太极。

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损兵失地也不是什么非死不可的大罪。与明朝交战的那些岁月中,后金军也不是常胜将军,损兵折将比永平之战更多的不在少数,但这次真正使皇太极震惊的,其实是后金军中号令不一、诸王贝勒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做事,竟已经发展到了完全不顾百姓利益和国家社稷的地步!

皇太极的心腹之臣范文程,曾亲历永平之战的全过程,他在事后的报告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我们弃遵化,屠永平,两次深入而复返,别人一定会认为我们胸无大志,只知道贪图财帛女人,因此对咱们产生怀疑和猜忌。从这件事开始,恐怕很难再信任我们。如今一定要严申纪律,绝不可再侵犯百姓的利益。我们还要诏告天下,让他们知道这次的事情并非大汗所指示,并且把大汗的施政纲领告诉全天下,广纳贤才、礼遇降官,以收服民心……”

于是,在范文程的指点下,第二天,皇太极就召开了公审大会,开始研究怎样处理阿敏的屠城罪行了。

这一次,皇太极同两大贝勒入殿升座,主座位置从四个变为三个,皇太极终于开始居正中而坐,有了点国君的样子。

在这次公审中,群臣一致要求诛杀阿敏。他们给他定下了:背恩、专断异志、暴慢、私交外国、违法、违法异志、异志、怠慢、膺越、残伤、堕坏国是、离间、专患、失守无状等十六条罪状。

不过,虽然廷议阿敏死罪,皇太极还是不想赶尽杀绝,于是将他改判为幽禁,仅留庄六所、园二所、奴仆二十,其余财产全部归弟弟济尔哈朗所有,其中也包括了他的镶蓝旗旗主之位。

十年后,阿敏在幽禁之所郁郁而亡。纵观他的一生,还是印证了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若他不是如此肆意妄为、自以为是、贪婪残忍,也许,就不会铸成如此大错、落到此般田地了吧!

清朝轶事多:比野史还荒唐的正史,欢迎大家吃瓜围观》小说在线阅读_第3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汉风HF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清朝轶事多:比野史还荒唐的正史,欢迎大家吃瓜围观第3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