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完全逆转!(上)
“禅让”呢,只是抱有美好愿望的儒家强加给上古的一个美好幻想,一个在世界上并不存在的彩虹而已。
要说“不存在”,也不尽然了,毕竟它和彩虹一样,是带给人们美好希望的东西,尽管摸不着抓不到,但并不影响人们对“禅让”的向往。“禅让”作为先贤大人对公平正义对民主自由的向往标志,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啦。
一个成功的精神寄托,这就是“禅让”的全部真相。
——天真善良的人们么怎么深究过“禅让”滴真相,也许觉得么必要吧。硬要说原因的话,生活过得去就行了,干嘛费那么多功夫想这些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呢?不过也有像我这号的么事胡思乱想的人吧,所以今天我们还是把“禅让的真相”明明白白的拎了出来,让它第一次一丝不挂的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在之后的日子里,儒家成啦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崇尚“禅让”,为了表示对这个漂亮彩虹的尊重,每逢皇帝老儿(也有小儿)办理职位交接手续,都要举行“禅让”仪式。
“对漂亮彩虹的尊重”,其实是对“公平正义民众自由”的尊重了。彩虹虽然不切实际,但寄托在上面的希翼像珠宝一样闪闪发光~
“老师,我对你的价值观已经忍无可忍了!”大眼睛的小男孩终于受不了,站起身大喊一声,一本书扔了过来。
然后全班的书扔了过来,我被学生们哄出啦教室。
嗯,好吧,其实被学生赶出教室站墙角的感觉也不错。自从当老师后,好多年都么占过墙角啦,此时我恰好可以用45°角仰望蓝天,思考一下这些年自己失败滴人生~
——人生就不思考了,我们接着说故事。
用“禅让”换天王老子的例子很多,比如西汉孺子婴先生禅让给新矯hong王莽先生、刘协先生禅让给曹丕先生,后周恭帝柴宗训先生禅让给宋赵匡胤先生等等,不一而足。
嗯,发现了吧,“禅让”最终沦为一个摆设。从臆测产生,到过场结束,这也许就是“禅让”的宿命。
“禅让”在生活上是失败的,但它在理想上很成功,正如刚才说的一样,它是一道美味的彩虹(这个~小编真是一吃货哈~),是天真善良的人们的精神寄托,就好像先贤大人崇拜山神雷神紫衫龙王一样。
——嗯,是东海龙王啦,说漏嘴了~
舜先生传位给小禹后,就到南方游玩散心了,然后就死在了那里。舜先生逝世在长江岸边、九嶷山山下,有人说他离世的地方其实是一个集市——没准这是真的。
舜先生做奸商(则个~)起家,以商贾集市闻名于天下。他做陶器,更喜欢自己做的陶器受到大家欢迎。要说不怀念这种生活,那是骗人的。舜先生找人被可“帝位”黑锅后,终于可以做无忧无虑滴小鸟飞来飞去啦。
——舜先生最终么有辜负尧先生的遗愿,完成朋友的托付后,他可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113、完全逆转!(下)(⊙o⊙)哦
但是,受到时代的局限、受伦理纲常的影响,舜先生是不会看到这些真相的。舜先生是抱着纠结的心情做这些的。他也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符合部落传统,可是,内心那种蓬勃的愿望却清晰的告诉自己——你应该追随自己的心。
舜先生感受到了这种心情,却说不出来原因。由于说不出来,舜先生的想法不被家人理解。当他兴高采烈的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妻子听时,妻子兴高采烈的回了一句——“你在做梦吧!”
舜先生的热情当即熄火了一半,哑巴吃黄连,闷声不吭不再说话。
舜先生的妻子就是尧的女儿,她俩是有名字的,叫娥皇和女英,女英还给舜添了个宝贝儿子——商均。
娥皇女英不理解舜很正常,如果我们的推测属实的话(很有可能属实),在我们讲这个故事之前,五千年来,鲜有人理解舜先生的想法。
——很有可能属实了。自然法则是正确的,考古文物和文献也是现成的,那么建立在他俩之上的推测就会成为最接近真实历史的真相了。
闷声不吭的舜先生连夜收拾了行李,抛弃妻子、浪荡天涯、不负责任的去了南方——死在了哪里。
娥皇和女英非常愤怒,但她俩还是非常爱非常担心这个不知好歹的老年痴呆偶发症患者。她俩就跑到南方找舜,并且最终找到了舜——在九嶷山的坟墓前。
舜死了,娥皇和女英哭的稀里哗啦,她们滴悲伤感动啦周围很多吃瓜群众,以至于大家用她们的名字给旁边竹子命了名——湘妃竹。
湘妃女士和湘君先生(湘江之神)是有爱情传说的,娥皇和女英恰恰又在这里哭闹了一场,天真善良的人们便把俩件事联想到了一起,尊称娥皇女英为“湘夫人”。
——这就是舜先生去世的经过啦。
“经过”,就是事实啦,是自然法则下发生的故事真相。
对一种事实,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每种解释都是一种观点,对于这种观点,天真善良的人们习惯性叫他们为——“真相”。
其中有这么一种流传几千年几乎成为定论的真相——小禹公报私仇,掌权之后放任一代贤君虞舜流放南方,最终让他客死异乡。
这种说法的出现,也好理解,在“鬼故事真相”里我们吃过这样一个核桃——“先贤大人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的真相就是‘帝王之术价值观’”——由于有了这种价值观,先贤大人很自然的认为小禹“人心险恶”啦。
现在,我们对这个“几乎成为定论”的说法解码——完全逆转~
我们在前篇“华山论剑”里说过了,小禹虽然感情上对皋陶颇有怨言,但还是虚心接受。
——“怨言”是感情,“虚心接受”是理性,正值壮年的小禹成功做到了“让理性控制理智”,而不是“头脑发热的和皋陶打一架”。
“生活中经常出现失联事件,谁家小孩要是被拐了,为人父母的不惜跑遍半个中国也要找下去(所以作为子女的出门在外多留心眼,不为自己也得为爸爸妈妈想象)。
其实‘失联’这种事很早以前就有,在上古时代舜先生的失踪绝对是大事,对于舜的失踪,两拨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举动,一方是舜的老婆娥皇女英,一方是禹。禹的的做法堪称诡异。那么其中混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呢?请看下集——‘114、最严重的人口失联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