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期待并没错,人们期待最老爱幼母慈子孝这样的传统道德。可是限于人文科学特有的模糊性,人们分不清自己做法的对错。尊老爱幼母慈子孝这种传统美德就渐渐变成“无条件的最老爱幼母慈子孝”,“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变成了“以德报怨”,所以自己扶起意外摔倒的老人被讹诈医药费以德报怨也是应该的。
——当然不应该!
人们也意识到了“模糊性”这个问题,所以有了“愚忠”、“愚孝”的说法。
我们能精确的推出对错是因为我们运用的并非人文科学,而是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就是能把事情推究的一清二楚,让对错像摆茶杯一样摆在桌子上,没有啥模糊性可言。
84、三苗归服之谜(上)
接受伯益的鬼主意后,禹元帅马上偃旗息鼓打道回府,和舜先生一起跳起了文舞。
“文舞”据说是舜模仿三苗舞蹈编排的,舜并没有欣赏三苗舞蹈并开拓创新的意思,所以算是单纯模仿制造出来的山寨版三苗舞吧。舜的意思是,通过认同三苗文化进而达到“华夏认同三苗”的宣传目的,软硬兼施的收服三苗蛮族。
在战略原因之外,舜确实是认同三苗的。
你过你的我过我的我们本来就不一样,没有谁对谁错之分,要不是这天煞的洪水捣乱,在你那里流不通淹了我的庄稼,我才懒得到你地盘上挖沟~
事情的发展出乎了舜的意料,对共工的策略不管用啦,他不得不另辟蹊径。
共工很好搞定,一打就服,三苗很不好搞定,打了好几个月还是不服。经过实践失败的教训后,舜先生才意识到共工只有一个山头所以撑不住,而三苗地大物博(整个南方)因而耗的起。同类现象后世也有,比如希特勒的闪电战可以在一周干掉波兰法国,却好几年都没搞定苏联。
情况不同策略就不同,舜决定讲道理,跳草裙舞迷惑三苗。
对你讲道理不是因为我喜欢讲,而是我一时收拾不了你!懒得搭理你!
对于舜先生的舞蹈,历史没有记载三苗有啥感受,后代专家认为“因为三苗没有说所以才不记载,所以三苗什么也没说。”
这是类似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逻辑,真相不是这样的。
因为三苗弱小,他说什么无关紧要,所以华夏说啥就是啥。这是一个凭实力说话的世界,弱者没有发言权。
当然,这种现象也造成了小部落必须服从大部落,大部落说的再没有道理也是有道理,因为大部落强大,因为“成王败寇”。
这似乎成了历史往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自然法则和公平正义就不起作用了吗?
当然不是,因为自然法则自始至终,都是强大的一方。
春耕夏长秋杀冬藏、创造财富,趋利避害、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自然法则用钱权名利、枪炮战舰维护着自己的公平正义,成王败寇,水漫天下。
这就是规律的力量。
诚实、正直、自然法则,这些东西本身就有让人变强大,让部落走向繁荣的力量,它本身就是“通过追求自身强大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维护世间的公平正义”。只是人们对它有所误解,单纯的以为“只要讲道理就能使别人讲道理,哪怕他很强大很无理也会听我的”。
对方是不会听自己的了。
——既然自然法则是对的,可以让部落变得强大,你为什么不自己践行,变的强大?你自己都不相信诚实正直,凭什么让我相信你!
顺天应人让人变强大,进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公平正义、“屏障”天性,这种逻辑也有潮流说法——“读书是为了心平气和的和傻逼说话,而健身是为了傻逼心平气和的和你说话。”
三苗迷倒在舜的草裙舞下。
84、三苗归服之谜(下)
当然,最大的功劳照例是舜的,史官大人兴高采烈的记录了事情经过:三苗不服气,鲁莽的禹先生捋捋袖子准备把他们打服,聪慧的舜先生赶忙拦住他——“且慢”,然后舜说“用德就行啦”。舜先生施行德政三年,三苗就归服啦。
善莫大焉。
疑点是有的,三苗真的是因为舜“施行德政”而归服吗?
是的。
那么“德政”又是什么?
德政就是文舞,舜跳了几场文舞,所以三苗归服啦。
可能吗?
连史官大人自己都不会相信吧。
——当然不可能。
联想一下尧的故事和舜的历程,不难发现“德政”就是运用春耕夏长秋杀冬藏(尧先生),就是主动创造产品创作财富(舜先生),让部落繁荣。
这种产品可以是麦仁、糯米、玉蜀黍,也可以是,越来越便利的车子、越来越好看实用的陶器。
华夏部落变得越发强大,不好好学习华夏学习自然科学的三苗变得愈加衰弱。在“趋利避害”天性下,众多三苗人对华夏趋之若鹜,只剩下几个思想转不过弯的榆木疙瘩。
榆木疙瘩对人山人海,这仗没法打啦,所以三苗交枪投降。
在三苗归服的过程中,唯一在忙活,唯一利刃出鞘的幕后boss,是自然法则。无论三苗和华夏,无论选择了怎样的做法,只要符合自然法则,就能带来胜利和繁荣。
因为三苗运用水的规律,所以禹元帅打不过他。因为虞舜运用光合作用创造财富的规律,所以三苗打不过虞舜。
事情的结果,看起来是禹元帅输给了三苗,三苗输给了舜,实际上是人们输给了自然法则。
——人怎么可能战胜自然呢?
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洪荒的时间夹缝里,人有多渺小,这里就不说了。我想等故事走向更深层次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这些就是“三苗归服事件”的真相,
舜先生施行德政以后,三苗被收服啦,从此三苗和华夏共同歌颂为自己带来幸福生活的舜先生。我曾以为这就是三苗的大团圆结局,直到我读了另外一段史料。
——舜先生根据是否听自己话,对三苗进行了分解,分别对待。把不听话的三苗人流放到三危山,美其名曰,“改变西戎风俗使他们文明开化”。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觉得三苗事件不像我最初想的那么简单。
三苗真的会对虞舜歌功颂德吗?
在人们印象中,自己征服一些边疆小族让他们接受中原文明熏陶了,对方自然会对我们歌功颂德,奉我们首领为大统领,各种古装剧大多是这么演的——我对你好你就对我好,这才符合逻辑符合情理。
“情理”含有“感情”这种不讲道理的不稳定因素,我们把它暂且搁到一边,现在说另一个——这么做,真的符合逻辑吗?
这种看起来符合逻辑的行为,却侵犯了“屏障”天性,为他族做出了强制安排。
85、尧的逝世和赤子之心(上)
这种做法形成了事实上的入侵,很难想象一个民族会对入侵者有所感激,不管入侵者的借口再冠冕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