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先生带领族人蓄水浇地,有水一起用,有粮一起吃,利益均沾,当然能聚集人。推究起来,促使人们一起行动的并非“让世界更美好”的口号,而是共同的利益。所谓“趋利避害”天性就是这么回事,共工先生还是很有一套的。
欢兜是三苗首领,共工是他手下,三苗大部分是九黎后人。按当时炎帝部和三苗部的群居状况来看,共工和三苗是有些血缘的,后世也有共工属三苗族的说法。
听欢兜这么夸他,尧先生很不以为然,说共工“貌似恭敬,阳奉阴违”。
说的没错,但共工氏是有苦衷的。
——站着说话不腰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着黄河水我不用它浇地用啥浇!?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因地制宜,你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按当时的状况来看,尧确实对共工缺乏了解。
尧心理有鬼,“鬼”就是消除蓄水湖这个安全隐患,共工氏以外的很多人都这么想。
——要是和我毫不相干,我才懒得管你!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虞舜时代。每年下雨越来越频繁,雨量越来越多,共工先生一如既往的蓄水灌溉,结果发生了很多次溃堤事故,淹死平原不少人。人们怨声载道,舜先生对共工氏的做法很生气。这件本可以好好说的事情,到了舜那里,就不那么客气啦,舜先生抡起斧头就上了。
83.三苗和人文科学特有的模糊性(上)
——我怎么说你怎么做就行了,没时间听你废话!
要说没商量过,也不大可能,只是共工无法理解以大局着想的舜,舜一时半会也说不清自己做法的道理——阻止人家浇地种田不让人家活还能有什么道理!?
舜没时间想明白这些道理,他的直觉让他坚持了自己的判断,所以付诸武力,用棍棒解决问题。
这是不得已的做法。
滔天的洪水根本不给人缓冲的时间,人们在说废话之前就会被水淹死,所以舜先生快刀斩乱麻的劈开这些碍着大水水道的绊脚石。搞定洪水了有机会了在慢慢给你说吧,现在先让让,让让。
邙山人就此被迁到北方幽陵,共工氏灭亡啦。
对于共工氏的灭亡,西周人有另一套说法。他们说共工先生自以为了不起,属下没有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才,所以很多重要岗位空缺,造成公务堆积,族人不知道怎么办。虞舜趁机攻打他,共工就灭亡啦。
说法带有感情色彩,不过当时和共工氏一样有“蓄水种田”传统的部落确属少数,也只要邙山这样的地方可以玩水,并且不淹自己只淹别人。
大部分人的家里都被淹了,所以他们才痛恨没事蓄水玩的共工先生。
搞定了愣头青共工先生,禹先生继续向东挖沟。他本想着天下太平可以一直这么挖到东海,没想到突然有人蹦出来朝自己扔石头,还把自己头上砸了个大包。一波虽平一波又起,禹先生捂着大包不由得感慨一番——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
蹦出来扔石头的是三苗,这些人主要是未归服华夏部落的三苗族。
自从三苗祖上(九黎)被黄帝先生一顿穷追猛打,他们就龟缩在穷乡僻壤里默默舔伤口。好不容易恢复的差不多出来逛街啦,又挨了颛顼先生一顿闷棍。三苗人默默擦了擦眼泪忍气吞声的在安徽种大米,不了跑出来个生猛的帝喾先生非要把自己撵到淮南那种鱼不拉屎的地方。
苦大仇深的三苗人日思夜盼,终于在欢兜和丹朱身上看到翻身做主人的曙光,他们抱着“即使有一丝希望也不要放弃”的觉悟,在丹水之战中依然投入了一家老小,没想到被更加生猛的尧先生一锅端,棒打鸳鸯妻离子散。三苗人一路狂奔跑到荆州、长江,扬州这种人类未知秘境谋活路。
从此三苗开始了每天与扬子鳄为伴的日子。
三苗对华夏可畏恨之入骨,当禹先生跑来挖沟时不丢两块石头实在难消心头之恨。
弱者的悲哀。
有了共工的先例,大禹先生很老练的把事情报给舜先生,请示领导该怎么做。
有了共工的先例,舜先生也很老练的吩咐道:“把这些不听话的苗人都给我打残了,着实打!(嗟,禹!这些苗民不依教命,你前去征讨他们)”
领导点播一下,禹先生马上理解了精髓,马上召集各族军队吆喝:“这些苗民不正干,好人都被他们赶跑啦,小人做了首领,他们离心离德,上天十分火大要罚三苗,所以我奉舜命令带领你们替天处罚三苗!”
83.三苗和人文科学特有的模糊性(下)
这是套路,套话的功效就是添油加醋把黑说成白,把白说得更白。禹的套话翻译过来就是——听话的是好人不听话的都是小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揍的就是你们这群倔驴!
说那么多干什么,不就是为了打架嘛,你们光会耍嘴皮子吗!?
三苗的觉悟很高,保家卫国至死不休,决不屈服。大禹联军来的时候他们积极开展游击战术,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扔石头,像水一样把禹先生冲的晕头转向,还像拍水花一样使不上力气。
禹元帅三个月还没搞定这批蛮人。
禹先生很头痛,他属下伯益先生不失时机的送来了止痛药。
伯益先生对禹先生说“武功不如德教”,并举出虞舜对父母以德报怨最终赢得至贤名声赢得天下的先例。他把天王老子的事迹搬出来,无论有没有道理大禹都得听,谁让虞舜是一个成功人士还兼任自己顶头上司呀。他要是不听伯益啰嗦,就会被前后左右的族人说闲话,闲话很快转化成暗箭,把禹撂倒。
禹先生还是很明白事理的。
还没等伯益说完,禹先生就赶忙惊喜的站起来说:“对对对!就是这个!”
禹的惊奇大部分是真情实感,伯益想到的确实是当时比较合适的办法,最起码比打架强。
其实伯益举的例子很有问题。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本来就是公平和趋利避害两种规律的作用结果。人在内心上反感以德报怨的做法,除非有胡萝卜和大棒,迫使人在更大范围内受“趋利避害”规律摆布。
对舜来说,胡萝卜就是良好名声和尧的帝位,大棒就是伦理纲常。人们期待他以德报怨否则就失去了榜样失去了生活目标,不再对舜歌功颂德,还会对他不客气——至少不会再买他的陶器。
舜是很识相的。
当然,舜没有看到事情背后的自然规律也无法判断自己做法的对错,他自己最后也认为自己以德报怨是对的,而不是妥协的结果。这种现象用专业术语叫做——“时代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