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你们应该努力了解我才行。
鲧挂啦,洪水先生还没挂。不但没挂,还面色红润生龙活虎,时而分散时而聚集,有时变成流过茅草屋的小溪,有时化身平铺田地的湖面,七十二般变化,让人看得心旷神怡眉头紧锁。
虽然欣赏水先生的艺术,但人们是要讨生活的。
治水一把手空缺,活儿还得有人干,这时候二把手迅速补位,成功完成“死跑龙套的到喜剧之王”的转型。
二把手就是鲧的大胖儿子禹先生。
禹先生打小跟在老爸屁股后头,一起洗澡一起吃饭,一起被洪水冲走,一起被呛了几口水一起被族人救过来。鲧需要树枝啦,他抱过来俩,需要石头啦,他搬过来一块,禹看着老爸一屁股坐在了石头上。
“你为啥老看着我?”鲧发现儿子瞪大眼睛瞅着自己,这让他感到浑身不自在。
“你不是用石头堵水吗?”禹张大嘴巴,一脸诧异。
“哦…我坐上面歇会儿,”鲧没空搭理他,擦了把眉头上的汗。
鲧先生这些年干的这些事,每件都能看到儿子禹的身影。老爸有啥经验教训儿子也有,这就简单啦,不用啥家庭教育啦,身教比啥都强。
这个时候,老爸死了。
禹先生非常悲伤,虽然他知道老爸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可是禹还是不喜欢把老爸流放的舜。
这成了一个隐疾,虽不一定开花结果,但还是留在了禹的心理。
鲧先生用自己的汗水鲜血为宝贝儿子铺平了治水大道,客观上讲,没有老爸“堵”的惨痛经过,也就没有后来儿子“疏”的成功历程。失败是成功的老妈嘛~
在舜的授意下,禹先生领着族人卖命的挖沟。由于经验丰富教训深刻吃一堑长一智,他们进行的很顺利,禹的工程队一口气把水道修到了邙山。
邙山之阻。
邙山,位于今天洛阳附近。遇山绕山,遇水借水(借用水道),禹打算继续,可属下告诉他“不行”。水道修不动了,因为有人捣乱。
此刻禹先生不经允许踏入别人家地盘,未经人家允许,擅自在人家宅基地上动土,实在不想话。
所以邙山人来“捣乱”了,对他们来说,也算维护合法权益。“维护合法权益”和“捣乱”等价,蛮滑稽的,原因也简单,关键点在于——谁来说这件事。
不过责任终究在于禹,他侵犯了别人的“屏障”。
按禹的逻辑,大家都受水患影响,所有人都应全力治水,我进入你地盘你就赶紧来配合挖沟,还用我说吗?
不用打招呼你都得配合。
这是典型的刚进入社会的菜鸟逻辑——“我想要世界更美好,你们也想要世界更美好,所以我们不用沟通就可以统一行动,一起让世界更美好”
81、共工!
如果不把话说清楚,谁知道你是来抢地盘的还是来治水的啊!
邙山人自己把水料理的好好的,这时大禹突然跑来胡挖乱刨,还对自己指手画脚,像招呼属下一样招呼自己,真是岂有此理!
反感是必须的。
你以为我是你肚里蛔虫知道你咋想的啊!你以为我必须围着你转不用你说都得搞明白你的心思啊!
青涩的禹先生此时还停留在“世界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中,就好像(个别)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唯我独尊习惯了,到了大学或者社会里、失去了焦点感到不习惯一样。
邙山人住的地方也高,洪水淹不到,溺死饿死的都是别的部落的人。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他们虽然同情禹,但是,也只是同情而已。
要我干活还这么不客气,你是天子吗?配合挖沟?做梦啊!
初出茅庐的禹确实不懂怎样尊重人。
禹先生搞不定了,非常生气。他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一纸诉状把捣乱的邙山人告到了舜那里。由此,舜先生遇到了他横扫江湖的第二个大问题——共工氏。
邙山人同属一个叫做“共工”的部落,共工就是此时出来“蹦跶”并被舜摁死的捣蛋分子。
说起来,“共工”两个字是有学问的。
在甲骨文里,“共”写作“两手搬一块方形物体”的样子,意思是“双手合作”。“工”字写作上“工”下“口”,“工”是一种类似斧头铁锹之类的挖沟工具,所以甲骨文中“工”的意思就是——用斧头铁锹整修东西。时间长了祖先大人也用“工”指“进行这类活动的人”。名词做动词,动词又做名词,我都快被祖先大人弄晕啦~总之就是这么回事了。
由上分析可知,“共工”这个组合词的意思是——“合作完成一件复杂的事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很多工种,需要数以百计的专业人士通力合作,还需要相当的组织协调工作才能完成的事情。
结合当时状况,不难发现这个“大工程”就是“治水”。邙山人以治水闻名,人们把这些水利专家叫做——“共工”。共工是一个善于组织人挖沟的部落,他们专门研究田间地头的灌溉工程。
共工的部落首领也叫共工。
据说共工先生姓姜,是炎帝先生的远房子孙,炎帝先生擅长用火种地,共工先生也擅长重种地,但他擅长用水。共工氏经常用“筑堤蓄水”的办法浇地,种点玉米麦子啥的。洛阳地区算温带季风性气候,当地不常下雨,存点水是应该的。从这点来说,共工氏和同样善于蓄水的鲧先生先生不一样,鲧先生纯粹为了治水而堵水,共工氏为了用水而堵水。
不管初衷有啥区别,他们的做法类似,也有了一样的结果。在那些风雨同舟的日子里,共工先生和鲧先生都没有治理好洪水。
在成天下大雨发洪水的日子里蓄水,光凭想象就知道共工的水塘三天两头漏水,他们的茅草屋经常泡在水里,共工氏每天过着雨里来水里去的泥鳅生活。
81、共工!(下)
但是共工氏很倔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断给水塘堤岸培土垒石头,永不言败。共工是一个执着的氏族,单凭这一点就足以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专家评语)。
共工的祖上属于炎帝,还曾和黄帝系的颛顼打过架。当时的共工(共工氏的首领)和颛顼争做华夏大酋长,两人吵的满脸通红谁也说服不了谁。说服不了,就开打,两人捋捋袖子就上啦。
当然,策略还是要讲的。颛顼先生统治区域大,借助路边社的力量大肆宣传,说共工治水会“触怒上天”,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连连点头称是。
这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