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再也无力做这件事了。
自己老了。
从接受治水任务至今,已经过去七八年,自己已经到了暮年,即使选了的新方案,去东方寻找更大的泄洪湖,也失去了执行方案的条件——时间。
79、多数人的选择并非正确,却一定是合适的(下)
另一方面,鲧先生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民众和尧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属下对自己的不满情绪在逐渐增加。
跟着鲧一直失败,不满是应该的。
鲧先生安排任务的时候,属下开始消极怠工。
这个时候,尧先生走到了自己执政生涯的尽头,他把首领位置传给了舜。舜巡视东方后,当机立断撤换了无计可施的鲧。
治水失败了。
鲧先生承担了主要的责任。
但是真正承担责任的并不是鲧,而是民众,历代史学家和现代专家大牛们,一面倒的无视了这一点。
这是有原因的,我们把这个原因说清楚。
民众是怎样承担责任的呢?他们再次陷入洪水中,为自己当初否决鲧的稳妥方案付出了代价,为自己说服诚实正直的鲧、使他变得和自己一样上道、圆滑付出了代价。
这是现实中发生过的往事,也是自然给出的事故责任认定书。
这是正确的。
但是后人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一面倒的把罪责推到了鲧身上。时至今日,鲧都是一个千古罪人。
还能怎么样?还能有其它原因吗?能说民众的选择错误吗?多数人的选择错误吗?鲧先生自己对此都没有异议,你还多说什么呀!
可以想象的到,鲧直到老年,也没有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治理好洪水。明明依照了多数族人的看法,最后还是没有成功。
鲧先生走入了一个思维盲区,数千年来,人们都走进了这个盲区。
现在我们来拆除这个盲区。
——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吗?
很多人觉得,对一件事的判断,多数人的选择是正确的。
事实是,多数人的选择并非正确,却一定是合适的。
比如鲧时代的治水。
多数人选择了“堵截”的治水方案,因为熟悉,因为之前未曾失败,因为没有经历过教训。
在前途未卜没有人知道对与错的情况下,熟悉的、未曾失败的路、就是合适的路,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截流治水。
这个方法尧经过人们实践后,被证明“行不通”,人们这才另寻他路。鲧先生和很多罹难洪水中的民众,用生命堵死了这个歧路,经历失败教训的人们,选择走剩下的那一条路。这个时候,这个当初并不合适的“疏导”路线,反而成了“合适”的路。
第一次的选择虽然合适,但确是一次错误的选择。
民众用无数生命为自己的选择失误付出了代价。
人总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民众也是。
那么,如果当初有人固执己见,让人们选择正确但不合适的“疏导”方法,就是合理的吗?
并不合理。
因为这侵犯了“屏障”天性。
一个人为自己选择未来的路时,别人无法插手。如果插手了,这种未来就不在是这个人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插手者自己的未来。
80、邙山之阻与菜鸟逻辑(上)
无论结果好怀,被侵犯屏障的人都会出于本能的反感这一做法。“他未来会感谢我”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
例如高考时,孩子报考志愿,老爸老妈很热心的为子女选专业,进而代替他(或者她)选择未来职业。
就自己选专业一样。
这就造成了,孩子的人生是父母人生的延续,并非属于她(或者他)自己。
孩子的人生属于他(她)自己,父母的做法违反了“屏障”这项自然规律。
其实老爸老妈的初衷并非侵犯孩子的“屏障”,而是想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给孩子,使他(或者她)避免开自己跌过的坑、犯下的错。
事情的矛盾就在这里。
那么,有么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有啊,直接把自己跌过的坑给孩子说好了,不丢人,不要再说“我小时候总是考一百分,你看看你,丢不丢人”这种孩子已经不在相信的话了。
说清利弊,把决定权交给孩子,给孩子说清楚,无论她(或者他)以后有什么样的人生,都是他(或者她)自己的选择,没人会为这个选择负责,出了他们(她们)自己。
当一个人知道,他(她)每走一步,成败都要由自己负责的时候,她(他)就会变得谨慎,不在像小时候的自己一样,不计后果。
这个时候,他(她)走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勇气。在勇气诞支配下的步伐,名为勇敢。勇敢的孩子,会变强大。
这样的人生并非没有遗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珍视自己生存空间的孩子,会比失去屏障、在父母庇佑下的温室花草,强大的多。
这是推理结论,至于实验证明,就是“啃老族的竞争力低于经济独立的人”这种社会现象。
所以民众面对路口的时候,外人是不能代替他们做出抉择的,只能讲清利弊,以及会出现的后果。
所以“民众选择堵截治水”这种做法是合理的,民众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这个选择并不正确,民众要为治水失败承担责任。
把一件“合理”的事情,当成一件“正确”的事情,这种做法最终让人们忽略了主要承担后果的人,忽略了当时促使鲧选择堵截治水的民众本身。
即使鲧再怎么伟大,也无法违反天下人的决议。无论他执行“堵截”方案再坚决,天下人反对,他依然无法如愿。造成治水失败的最终原因,是这个还没有否定“堵截”治水方案的时代。
现在给鲧先生做一个总结吧。
正如前篇故事,用自然法则推出的治水方案中,那个有感情的人一样,鲧先生是有感情的,所以他接受了族人的谏言,选择了保守的治水方法。
哪怕这份谏言并不真诚。
在后来的日子里,这逐渐变成鲧先生自己的看法。
治水失败了。
鲧把成败押在了从众上,他最终也没有看到事情的原委。人们也没有理解鲧的处境,并把所有罪责归到了他身上。仿佛只有上天能够看清真相,并给予了公正的处罚。
80、邙山之阻与菜鸟逻辑(下)
人们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了后果,首领也好,民众也罢,无一例外。
人们知道这些真相吗?
不知道。
不知者无罪吗?
也许吧,但这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看法,影响不了自然的裁决。
鲧死了,很多民众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