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解决了洪水,为什么还要费神费力的挖沟?而且湖泊离这里近,不足百里,虽说会花费个一年半载,可好歹看得到希望。你说要引流到东方大泽,以备明个的下雨天?你是在开玩笑吗!?
东方大泽离我们这里上千里。为了连接几百里外的泄洪湖,我们都需要成年累月的挖沟,上千里?你能不能不要做梦?明天可是要下雨的啊!你自己说的!
他们的说法隐藏了一些东西,一些不方便明说的理由。他们脸皮薄不想说,我脸皮厚,我来说好了。
——我已经三四十岁了,大半辈子花费在挖沟、治水这样的事情,也许不久之后我会倒在自己挖的水道里。人们已经被洪水折磨的疲惫不堪,我经常看到水中经常飘出一些不知名的尸体,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飘到哪里去。
我会不会变成其中的一具啊?
78、鲧治水失败之谜(下)
我知道你们会把我带回家乡,可是你们什么时候回去?会不会找个地方就地掩埋?就像我掩埋了很多倒下的族人一样。
最后的这些年,我不想折腾了,我想找一个近一点的低洼地,把水引过去,一了百了。就是我所有的心愿了,
还有,落叶归根。
你会理解我妈?
他们有这样的心愿是正常的,专家先生经常说他们“急功近利”、“解燃眉之急”、“鼠目寸光”。但这些只是浮于表象的原因,到我们这里是需要加深层次的。
就像一个人,到老年的时候,决定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即使他自己,都不能确定,是不是可以到达终点。虽然不一定会失败,但成功的希望渺茫——这是一条超出自己控制、无法预知的路。
一个成熟的人,在落叶归根,遇事求果的暮年,是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路的。
除非他小时候就有这样的梦想,到了老年才有时间。和功利无关,是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直到老年才开始杨帆、起航、逐梦。
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长途跋涉,前途未卜。
部下大多数反对。
这个时候,我们还能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抉择吗?
我们和部下谈了很多,讲清了利弊,可是,收效甚微。
这个计划本身,就有这么一个特点——时间的不确定性。“经过多年来的临时蓄水”、“九曲回肠”,这些事情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我们能看得到吗?
所以族人们拒绝了。
——我们老了,引流东海,是下一代人的事情了,我们不想管了。
这是他们潜意识里想到的,客观上讲,这些东西,相当的准确,根治洪水并非鲧一代人所能完成的事情。
事情需要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的完成,急功近利并不能解决问题。计划没有漏洞,可是大多数人拒绝了。
也许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坚持一下,可是,在部落里终究不能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我们自己最终放弃了这个治水计划。就像舜听从了大多数族人的意见、判处“流放”一样,这是一个乡情浓厚的部落时代。
既然多数人选择了放弃治水,计划出现偏差,那么治水失败的后果也是可以推测出来的。这种决定并非我们的失误,我们无需为不属于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所以解甲归田,辞去了治水首领一职。
掌握自然法则的我们,并不是贪图“帝王之术所带来的权位”的人。
避祸于身。
如果不这样,就会像鲧一样,因为治水失败而遗臭万年。
这个假设里,我们是“掌握自然法则的人”,“只凭理性做事的人”。
现在给我们添加感情,我们有了“体恤民众的焦灼之心”。这样,当多数人选择了“堵”这种急功近利的下策时,我们仍然承担起这份责任,螳臂当车,想要力挽狂澜。
这个时候,无论我们怎么做,都只是延缓洪水泛滥的时间。只能寄希望于天,祈求明天不下雨,来年夏季水量减少,并安慰自己说,“成事在人某事在天”。
79、多数人的选择并非正确,却一定是合适的(上)
明天下雨了,我就败了,并非我不努力,而是天意如此。
——明天真的下雨了。
治水失败。
一个拥有感情的人,会让自己为“治水”这件事殉葬。因为他(或者她)有济世救人的情怀,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就是治水失败“鲧之外的原因”。
下面说清最后一个原因——鲧先生。
鲧接受治水任务的时候,正值壮年,他眼前的景象并不明朗,所以选择了自己驾轻就熟的堵截办法,同时寻找泄洪湖。
人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比较好的一个办法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比较好”的意思是,人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无法判断自己做法的对与错。
鲧先生就是这样。
多年来,鲧靠这两种办法搞定了洪水。他也曾想过,如果明天有暴雨怎么办?明年洪水依旧怎么办?不过,这种多此一举的想法被大部分族人否决了,少部分赞同的人(包含自己)也选择了从中、闭口不言。
鲧自己赞同,是因为他要为治水的结果负责,所以不得不考虑周全一些。但是,他还是被属下说服了。
是真的说服,鲧无法辨别自己的担心是否正确,思虑是否无误,在族人慷慨激昂的讨论中,他反而觉得自己不够成熟,在杞人忧天。
这很正常。
人的思维在没有“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缜密的推理下,很容易被感情和环境改变,被人言左右,即使看法正确。
就好比同事聚会,一个初入职场的菜鸟有正确的主见,比如诚实、正直,但在酒桌上他(或者她)会被喝了酒(或者饮料、女的喜好喝)的同事慷慨激昂的说:“不上道!憨、傻逼!”他(或者她)开始的时候,也许会反感,也许觉得同事不对。可是,随着混迹社会时间的增加、经历的增长,他(或者她)反而认同了同事的看法,觉得当初的自己真是傻白甜,当初相信诚实正直的自己真的好傻。
到这些人年纪在大一点,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吧。当初自己确实傻白甜,可是相信诚实、坚持正直的自己,并不傻。
鲧入职场(当上首领)并不久,也没有缜密的逻辑推理支持自己的判断,所以他的想法不久就被周围人改变了。
多数人选择了“堵截”的办法,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情。对自然来说,人啊,就像时间荒漠中的一颗沙子,甚至比沙子还要小、还要微不足道。自然依照它自己的规律,恒定的运行,根本就不在乎人会有什么的想法。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雨量逐年递增,洪水泛滥,现实逐渐脱离了鲧的轨道,呈现出失控的局面。等鲧醒悟过来,决定另辟蹊径的时候,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