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可能会满出来,也可能明年是少雨年,水就此渗透到地下。不过我们是不会让自己的计划出现控制之外的漏洞的(要是出现啦,自己家又要被水冲啦~),所以无论明年天气怎样,面对日益高涨的水势,我们依然安排大量族人继续向东方寻找低洼地,寻找一个可以装得下洪水的水泽。
把“天气”考虑在内,人算亦能胜天算,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时候不过是人们为自己选择“放弃”的借口。
终于,我们找到了东海。此时此刻,经过多年来的临时蓄水、找泄洪湖、避开山岗、不断改道、九曲回肠后,洪水的水道末端,那个最后的泄洪湖,已经离东海不远,流经这里的原有河流甚至已经链接到了东海。
最后一步,水到渠成,我们把黄河之水引流到了东海,从此不用担心水患的事情了(至少这辈子不用担心啦)。
这是洪水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依靠“水往低处走”的天性,顺势利导,引入东海。
可以想象的到,这个办法出乎很多人的想象。
“为什么要去寻找蓄水湖呢?我们可以直接向东走,沿途找到低洼的蓄水湖、旧有的河道,然后安排沿途部落挖掘,把黄河水引导东海就行了。这样可以直捣黄龙,之差问题根本,很快的解决洪水问题,这不是比你刚才说的好的多吗?”
这是很多人从“后事之师”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答案。
但这搞不定洪水。
我们说一下为什么。
假想一下我们是尧舜时代治理洪水的人。
首先,我们要保证民众可以活下去。面对眼前淹没家园的洪水,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把水引过去。
我们现在只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西高东低”,还不知道东方大泽(东海)的存在。所以我们安排人向东方寻找低洼地、湖泊。
找到了。
然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挖沟计划,把水引了过去。
引过去的途中,发生了意外。
77、你听说过测不准原理吗(下)
天降大雨,河道决堤。幸运的是,崩腾不息水先生的向南方向另外一个地方流去,把那里给淹啦,我们住的地方并没有继续受到洪灾。更幸运的,原来淹没我们家园的洪水也流了过去!
族人狂喜的来到这个湖泽岸边,才发现这是一个比自己原来找的更好的泄洪湖。
“计划赶不上变化”,人们遇到这种事总是这么说。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水往低处流”导致的结果。人的“计划”是逆反不了“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天性。换句话说,人们事先制定的计划根本就没有把“自然天性”考虑进去,而是直接把给这种天性规定了结果——你必须按照我选择的水道流。
这是人们经常犯的错误,用计划给自然安排结果,妄图左右自然规律。
水先生的选择,遵循“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最好的探路者,就是水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人依靠自己的“动物”优势,越过山岗,替水看向更远的地方,帮助水先生遵从“水往低处流”规律,更快的找到水道。
人们并不能事先预知水会流向何方,所以在洪水治理计划中,事先敲定长达数千里的水道,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人们并不能在计划实施前,精确的测定出水道的位置。
世界上大多数的东西,其实是测不准的。自然科学有一个很形象的原理来描述了这种现象。
——你听说过测不准原理吗?
测不准原理,属于量子力学范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下课本,在这里我们就简单说啦。
这个规律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不可能知道一个电子(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源于电子先生溜达的太快。电子先生的速度和光速有一拼,假如它围绕在我们身边转的话,我们只能看到一片浮云——电子云。
就是这么回事。
由这个原理衍生出很多不同于传统的认识,例如,我们测不准重量,量不准身高,找不准水道,我们每天看到的几乎所有东西,用刻度表测出的它们的所有数值,和它们的真实数值真之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别(误差)。
就好像,我们之前说过电子“永动”的特点之后,才推出“传统说法中的‘静止’不存在”这个结论一样。
人们测不准水道,但可以测出水道产生的规律——“水往低处流”。规律虽然有误差(爱因斯坦先生的量子物理取代了牛顿先生的经典物理),但总比规律产生的结果(水道)误差小。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法则“万有引力”的推论,所以它的正确性是没有问题的。
78、鲧治水失败之谜(上)
知道了水道产生的规律(水往低处流),我们就可以把“测不准原理”运用到计划中,也就是——测不准的水道。
在治水过程中,通过“不断寻找东方更合适的蓄洪池、旧有水道(水先生的选择)”,把洪水引过去。不断观察洪水走向,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使它符合“水往低处流”的天性,以规律的不变,应对水道和环境的万变。
这就是刚才我们找到的,洪水问题的答案。
和人们的流行看法“后事之师”比较起来,答案中有一个特点不得不说,就是,它的执行时间会很漫长,但是不会有计划之外的状况发生,洪水不会反复,不会出现二次伤害。
用之前提到的说法,就是,“治理洪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并非一时怒发冲、连挖几天沟就能搞定的事情。
这就是鲧的时代,“洪水应该怎样治理”的真相。
我们把治水的方法说清了,现在来说“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前篇已经分析过,鲧并非无能,并非没有尽力,可他还是失败了。治水失败,在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为了找到它,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用一个掌握自然法则的人代替鲧,比如说我们其中一个人。
不妨设想是我们在做“治水”这件事,
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流经部落的河流是“自西向东”的走向,由此推出这片土地“西高东低”的地貌,所以安排很多人到东方寻找泄洪湖,低洼地。
找到了。
找到两个地方,一个是近处的湖泊,一个是远方的大泽,大泽就是东海。
我们为了解燃眉之急,马上掘通了流向湖泊的水道,把洪水引了过去。眼前的洪水退却了,
可是水位已经涨到泄洪湖堤岸,如果下一场雨,这片绵延百里的洪泽就会重新泛滥。
我们需要继续向东方疏通河道,链接到东海,以备雨水再次降临。计划应该这么进行,可是在和部下商量的时候,出了问题。
多数人选择了停止治水。
理由也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