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舜先生的积极倡导下,经济处罚第一次出现在祖先大人生活中。当然,实际执行起来非常实用,不但能震慑犯罪,还能增加财政收入。
“金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位居“钱权名利”力量之首,是一种务实的成果,隶属于自然法则。既然符合自然法则,就会卓有成效。
“五刑”并不是皋陶一时头脑发热想到的,它们远在皋陶先生编排刑法前就出现啦。
说起来,周边部落时有窜进自己村子烧杀劫掠的疯子。对这些人,华夏部落的民众恨得牙根痒痒,抓住啦就决不轻饶,不是手剁了就是脚割掉,实在砍不动了才拉去做奴隶。
当然,别的部落抓住华夏的人,也不怎么客气。
双方互相报复,花样百出不断创新。双方互抢的主要原因是,在“集市”不流行的情况下,只要俺部落少的你部落有的,我就敢抢!
舜的居住地才刚刚出现“集市”,他登上天子位置前,这种抢劫现象是很普遍的。
这些“花样”中,比较普遍的是“五刑”。皋陶先生只是趁舜上台的时候,总结一下过去经验,但这仍然不能否定他的伟大功绩——中国司法鼻祖(业界评语)。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时可以大言不惭的说,“从皋陶先生的经历来看,成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学习别人的东西然后总结一下就行。”这还真不算哄小孩~
也有部分华夏人作奸犯科杀人越货,舜的意思是把他们手脚剁了,扔河里喂鱼,和对待外族犯罪的人一样。
舜先生向来都是一视同仁,但这次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果不其然,当天晚上自己的家门都被挤人群挤破啦,犯人的七大姑八大姨九大姥爷十大叔伯都围了过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对自己说——“都是自己人这么较真干嘛~”
感情被抢被杀的不是你们啊!
对他们的胡闹,舜很不以为然。但是再不以为然,在乡情浓厚的部落时代,也得少数服从多数(请注意这个特点)。
舜十分火大,碍于族人的面子,不得已,选择了折中做法。他对这些犯人说——“给我滚!马不停蹄的滚!这辈子都不要让我看到你们!”
于是这批罪犯便滚得远远的。
自此,“流放”正式作为刑法的一种,普及开来。
有了法律,就有了治国规矩,舜先生稍稍心安了许多——现在终于可以伸伸胳膊蹬蹬腿儿大展拳脚啦。
76、鲧先生一辈子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下)
舜先生开始使出第三招,横扫江湖,这一招最终让他有了一代宗师(明君)的成就。
舜先生在外面逛了一圈,多多少少有些收获。在这次借工作之名进行的观光旅行中,让舜先生印象深刻的一种东西就是,水~
满世界的水~
舜先生去泰山的路上,不止一次的趟水走路。真的是“淌水走路”,而不是“过河”~。舜先生好几次掉到水坑里,扑腾了几下喝了几口水,在歇菜前被部下拉了一把才缓过来。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舜会游泳也是没用的。属下为继续前行想了不少办法,好不容易拖过来一条独木舟,没划拉几次,搁浅了。
这么一路走来,舜先生吃的用的晚上睡觉盖的,多多少少都会渗出水来。对这次经历,舜先生有生之年大概是不会忘的。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舜见到了负责治水的鲧——鲧先生递给自己的报告都在往下滴水!
舜无语了,不想和鲧多说话,马不停蹄的跑回了家。他把自己经历的人间水狱牢牢记下啦,回去再收拾你!
从鲧接受治水任务至今,已经有九年了。这个时候,可以下一个定论了——鲧治水失败了。
鲧先生虽是三苗首领,不过祖上和炎黄部落联姻,和颛顼帝有点血缘关系。
以前洪水漫天下的时候,尧先生觉得他的做法不合逻辑,说他他不听,鲧在族里的名声也不好。不过由于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人,由于自己对鲧的否定还停留在感觉上,并无真凭实据,在治水这件事上,尧只得让鲧先生上啦。
面对“截流”和“疏导”的岔口,鲧先生选择了自己驾轻就熟的前者。这个抉择不但赌上了自己的命,更赌上了成千上万族人的命。一旦失败,天下尽皆水泽,自己也会负罪身死。
这个决定有多重要,鲧先生是清楚的。但他还是愿意一试,倾尽自己全力。
结果失败了。
鲧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治水不一定能成功,前途未卜,责任重大。他本可以推脱,但鲧没有没有这么做,为民造福不惜牺牲生命。
鲧先生也为自己的失败付出了代价,舜把他流放到羽山。
此时的鲧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没了精神。鲧变老了,头发花白。就像一个操劳了一辈子的企业家,有一天把公司交给了下一任继承人,放手了。曾经像泰山一样的压力,突然间,消失了,他感到非常的不适应。
坚强的意志松懈下来,身体的疲惫和倦意如同翻江倒海的涌了上来,人在短短几天,苍老了。鲧先生一辈子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没有了,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鲧不久就死了。
鲧走了,留下一个谜团,这个谜团就是,鲧为什么会治水失败?
77、你听说过测不准原理吗(上)
是鲧无能吗?
不对,鲧出身治水世家,在当时,论治水能力,无人能出其右。
鲧没有尽力吗?
也不对,鲧先生自己的部落就处在水患中,他带领着父老乡亲,没有理由敷衍工作,留有余力。
尧任命失误吗?
不是,当时决定让鲧承担治水任务的并非尧,而是华夏联盟会议上,大家商讨的结果。当然,尧也同意了,他负有决策责任的。这的确是尧认为的最稳妥方案——他当时确实找不到比鲧更适合治水的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鲧治水究竟为什么会失败?
代代相传的说法有很多,比如刚才那几条,但它们都不是我们要找的答案。为了找到真相,我们不妨还原下治水事件的始末。
治理洪水,事情虽大,但也不是无法搞定,我们用自然法则推出这件事的解决办法。
治理洪水的过程就像水一样,遇到上岗冲不上(失败了),然后就绕开,继续走(成功了),一直引流到最大的低洼地——东海。
根据西高东低的地形走势,我们会安排大量族人向东方寻找低洼地。
我们会找到很多河谷、水泽,这些地方一眼就能看到边——所以装不下“一眼望不到边”的洪水。不过,作为暂时的泄洪湖、引流水道,这些地方足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