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煤城衰落之谜(上)
我小时候生活在黄河岸边,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在河沟挖泥巴捏小人,这种泥巴就是陶土啦。
舜来到这个地方下河一抓,满手陶土,他非常的高兴,立马在这里安营寨扎。
说起来,舜先生接受新东西很快,他本人就是被赶出家门无中生有的建立家园的。这个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就是“这件事之前没有做过”,例如搭房子缝衣服。没有做过就不做了吗?当然不是,没有路可走的时候就自己披荆斩棘踩出一条路,然后房子造好啦又有衣服穿啦。
这是有得必有失的事情。新房子有啦,舜就不在住以前临时搭建的窝棚,有了新衣服,原来烂成一块块的衣服就可以收起来啦。
舜就是这样从风雨飘摇中幸存下来的。
他并不是一个抱着旧东西不放的人。
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以肯定的说,他也有恋旧情节。可是舜的往事告诉自己,只有不断向前走,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尽管眷恋老宅子,他依然把家搬到了这里。舜的经历影响了他的性格,并最终决定了舜的人生。
你没有我的经历,就不要妄自评论我的人生。——网上人气签名
新家新气象,这个地方本来就临近黄河灌溉方便,大水泛滥过的土壤又相当的肥沃,所以好多人在这里安居乐业,舜看到的是农田遍布的景象。
舜的陶器在这里很畅销,陶器生意让舜很快积累了财富和名气,周遭大大小小的村庄都来这里换陶器用,舜先生忙不过来的时候还收了一堆学徒过大创作规模。
随着陶器的声名远播,住在偏远村落的人也听到啦,他们不惜长途跋涉来到舜这里采购陶器。鉴于陶器没有路费贵,往来不划算,这些人就随身带些土特产在舜旁边摆摊售卖。
有第一家就有第二家,舜周遭很快形成了小吃一条街,然后是衣服一条街水果一条街日用品一条街,直到形成一个集市。
这是最早的集市,说不定农村历史久远的“赶集”就是从舜的时候开始流行的。
也有部分人适应了这种生活,为了买卖方便就住在这里,于是最早的市民诞生啦。
受舜的影响形成的居民聚集地并不是村庄,而是城镇。
推敲起来,城市和村庄的区别并不在于人口多少。一个地方单纯只是人口多,是称不上“城市”的。城市的功能是“产品生活”,“产品生活”程度越高,城市就越先进。就好比“尽职”是“明君”的标准一样,城市的标准是“产品生活”,而且只有这一个标准。
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很多曾辉煌一时的煤城、钢铁之都人去楼空。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从开始的时候,这些地方聚集人口就不是因为“产品生活”,衰落是正常的,“输血”起不了作用,人无法战胜自然规律。、
但人是有感情的,看到家乡衰落心理滋味并不好受,试图阻止颓势。这些事情在人们眼里是“大趋势”,似乎没有原因似乎是天意,正如明亡清兴之际,崇祯皇帝力图避免大明衰亡一样。
【中场休息一下(就像动画片放一半了放个中间画面一样了),喝口饮料继续看~看在小编写的这么卖力的份上~求介绍求打赏求~感激不尽::_::就算忍心不打赏也请收藏介绍给朋友网友看�7�8(^�6�3^*)啦~】
65、煤城衰落之谜(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我们在这里提一下的意思是,把这件事变成“可为”。我们并非崇祯,不必重蹈覆辙。人们张开“奇迹之眼”拥有自然法则的力量后,还是可以重现繁荣的。颓势无需刻意阻止,自己做好“用产品赚钱”这件事就好,真相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产品生活”程度高的地方,“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样的自然规律发挥出了变态的力量——财富大幅度涌现。按照“趋利避害”天性,人们对此趋之若鹜,所以城市出现啦!
——名副其实的城市。
舜先生在自己周边画了一个圈,于是上古版的“深圳”出现啦。
城镇出现了,住的人多了,彼此侵入对方“屏障”啦,纠纷就有啦。谁家多占了地盘谁的铺位被抢啦就成了家常便饭的事情,遇到这情况人们喜欢拉出德高望重的舜先生评理,始作俑者的舜不好推辞,三言两语摆平了这件事。
市民很高兴。
市民聚集在一起就产生“我们是一个部落”这种想法,进而产生“我们需要一个酋长来调解纠纷”这种想法,进而把很无辜舜先生拉上了市长职位。
舜的名气和他的陶器一样四处开花——在童年时的老家也开了花。
老家的人见到自家的舜这么有出息,很多人大老远的跑到舜这里谋生计。虽然他们中不乏曾经和后妈合伙把自己赶出村子的人,不过事情都过去了,舜不计前嫌的都接纳啦。
人嘛,多多益善,人气旺多好啊,热热闹闹的~
这些人是有虞氏的后人。
有虞氏的祖先叫穷蝉,穷蝉又名“虞幕”,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作为市长先生的舜也就成了有虞氏的首领。
来到这里的父老乡亲也把家里的消息带给了舜。
舜听他们说,老爸和后妈还有弟弟过的不咋好,爸爸在一直在找自己。于是舜先生脑海中浮现出盲爸爸每天晚上坐在院子里挥舞手的样子“儿啊~儿啊~你在哪里呀~”
家里生活不见得不好,只是舜生活越来越好,对比之下,乡亲有了这样的判断。还有,舜的确很想爸爸。
毕竟对自己不好的是后妈,老爸多是被教唆。尽管老爸很偏心,舜已经没有妈妈啦所以还是想念爸爸。
想到这里,舜二话不说拿起兽皮卷几个麦饼就往家冲,他是一个乘兴而来的人。
回到家一看,舜发现爸爸很憔悴,后妈脸上皱纹多了些,弟弟象还是啥都不干坐等后妈给他找吃的。
舜很心痛,后妈对自己再怎么不好,毕竟曾经给自己口饭吃,还一直照顾瞎了眼的爸爸(的确瞎了眼)。此时的舜经历过人事沧桑、风餐露宿、自食其力,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赌气出走血气方刚的少年啦,舜成了一个思想成熟知道知足的人。